<p class="ql-block"> 清代武科探秘</p><p class="ql-block">香溪自古崇文尚武,文武双全的官宦不在少数,乡民习武成风,其根源还是改朝换代,战乱不断之故。在这里先探秘探秘清代武科吧。</p><p class="ql-block">满清族人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因此,扬鞭策马,弯弓射箭,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子必备的本领。加之努尔哈赤为了狩猎和军事行动的需要,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民的必修之课。这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为清王朝造就了成千上万能骑善射的将士。这些将士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建清王朝的过程中,贡献重大。</p><p class="ql-block">清朝武科又是怎样一回事呢?</p><p class="ql-block">清代武举亦依文榜科考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p><p class="ql-block">第一级:童试,在县、府及省院中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入庠为武庠生。</p><p class="ql-block">第二级: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第一名为武解元。</p><p class="ql-block">第三级: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贡士,第一名为武会元。</p><p class="ql-block">第四级: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至百名不等,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也有把三甲归为前三名的称号。如:章凤飞(1806—?),19岁道光乙酉(1825)科乡试,获得乡试第一名“武解元”。20岁道光丙戌(1826)科会试中武贡士第十七名,殿试时高中第十二名。六年后的道光壬辰年(1832)殿试时,章凤飞被钦命给参赛贡士予以展演,给以极其高贵的荣耀钦赐“三甲”。分发福建副阃府(正四品),享有探花身份的赐官待遇。</p><p class="ql-block">科考程序:</p><p class="ql-block">唐代的乡试,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p><p class="ql-block">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 </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合格者才考笔试。</p><p class="ql-block">武科乡试,在文科乡试举行之后的两个月,即于同年十月开武科乡试。其内容分内、外两场。外场试分伏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外场成绩为主。</p><p class="ql-block">武科会试,在文科乡试的同年九月举行。各省的武举人自愿申报或官方推举参加,其考试的内容与乡武试类同。武试名额无定员,临时根据外场合格情况请旨定夺。通过会试的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p><p class="ql-block">武贡土在复试之后参加殿试。殿试可分为三日:第一日试马、步箭,第二日试弓刀石,第三日带领引见,等侯钦定甲第。</p><p class="ql-block">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兼任主考官。</p><p class="ql-block">考试成绩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p><p class="ql-block">武进士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p><p class="ql-block">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p><p class="ql-block">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p><p class="ql-block">武试考试规制:</p><p class="ql-block">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基本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的殿试都由皇帝直接掌控,乡试和童试或由地方主政官直接掌握。恩科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p><p class="ql-block">清代武试办法与明代差不多,分一、二、三场进行。就乡试而言要求也是很高。</p><p class="ql-block">(一)前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第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p><p class="ql-block">(二)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p><p class="ql-block">第一项拉弓。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种强度不同的硬弓。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p><p class="ql-block">第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p><p class="ql-block">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p><p class="ql-block">(三)第三场是考文,是试策论武经,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p><p class="ql-block">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p><p class="ql-block">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比文科考试有所降低。</p><p class="ql-block">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p><p class="ql-block">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以考“策”、“论”时,多数考生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考试,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了。当时社会上歧视武人之风很盛,经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纤纤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p><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有一段记述,最能反映武举内场考试的实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武人的轻蔑:“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余尝主顺天乙酉科武乡试,其策有极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一’字。盖缘夹带小本字画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誊讹错耳。又如‘国家’字应抬高一字,则凡论古今地名处,如‘国家四郊多垒’、‘社稷危亡’之类,亦无不抬头。武生自称‘生’,则应于行内稍偏,乃又将‘生人’、‘生物’、‘生机杀机’之生字,一概偏在侧边。如此者不一而足。然外场已挑好‘双好’字号,则不得不取中。幸武闱无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康熙注意到了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材的问题,他曾要求打破考试中的传统界线,允许文武生员举人交叉考试,武科举人可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康熙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然而,整个清代,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材也就越来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出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材,应该说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后期政坛上出将入相人材日见匮乏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上面所讲考试办法,是会试一级的,乡试、童试的考试办法与会试大致相同,只二场弓、刀、石的份量相应降低,马步射降为九发二中为合格。</p><p class="ql-block">乡试榜单内容:</p><p class="ql-block">浙省武试榜单上载有:</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名章凤呜金华兰溪县学武生,年二十二岁,好字号,马上五中箭,地毯中一箭,弓马技勇可观,步下六中箭,开十二力弓,舞一百二十斤刀,掇三百斤石”。</p><p class="ql-block">“第七名章国祥金华府兰溪县学武生年二十二岁,好字号,马上中六箭,地毯中一箭,弓马技勇可观,步下中六箭,开十二力弓,舞一百二十斤刀,掇三百斤石”。</p><p class="ql-block">榜单载备详尽,包括姓名、籍贯、年龄、等级、成绩及名次等。</p><p class="ql-block">乡试定额:</p><p class="ql-block">清朝对武科乡试、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科乡试的一半,全国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隶),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间。康熙十八年定额一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计,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武科殿试,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一百一十二个武状元,还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总计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一百一十二名武状元中,浙江有八名。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武科考试,被清朝诸帝奉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的骑射尚武精神的基本体现。它就是清朝每个皇帝都会武功的原因,也是清朝民间尚武的原因,也正是清末出现诸多巅峰武者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战乱时朝廷上下重武,太平久了文人看不起武者。这也是一种轮回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