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双首都之旅(五)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拉多加湖、嘀血大教堂

叶梓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联邦直辖市,也是俄西北联邦区行政中心,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处于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总面积1439平方千米。圣彼得堡原属瑞典领土,彼得大帝为了使原俄罗斯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发动了与瑞典长达21年的战争。获胜后取得了这块土地。1703年5月27日,彼得大帝建立了圣彼得堡。1712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又将首都回迁莫斯科至今。1924年列宁逝世后,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经历了列宁格勒围城战役。1991年9月6日,城市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是一座世界文化名城,有俄罗斯“文化首都”的美称,有264家博物馆,被誉为“博物馆城”,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彼得宫等。1990年,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其相关古迹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八大旅游名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又称金顶大教堂),它是圣彼得堡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也是俄罗斯最大的主教座堂之一。 </p><p class="ql-block"> 金顶大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教堂于1818年破土动工,1858年竣工,历时40年,由法国人蒙弗朗担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教堂高约102米,长111.3米,宽97.6米,圆顶外直径25.8米,内直径21.8米,可容纳1.4万人。教堂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重114吨,是从30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p><p class="ql-block">教堂造型雄伟壮观,是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建筑四角竖有钟楼,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东西南北四个门廊上方的三角楣饰、建筑顶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以及巨大门扇上的浮雕,表现的是福音全书故事情节,整个教堂共饰有350个(组)雕像和浮雕。</p><p class="ql-block">内部装饰极为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公斤,仅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公斤。教堂内有许多镀金的、青铜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和宗教画,还有用乌拉尔宝石和名贵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艺术品作为装饰。主祭坛圣像壁65幅圣像以白色意大利大理石作框饰,用乌拉尔孔雀石壁柱分割,圆顶壁画《圣母在圣徒的陪伴下》面积达800平方米,由著名画家卡尔·布留洛夫等人创作。</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党人广场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历史广场,原名元老院广场,1925年为纪念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而改名 。 </p><p class="ql-block"> 广场位于涅瓦河南岸,东面是俄罗斯海军司令部大楼,东南是亚历山大花园,南面是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西侧是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和叶利钦总统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是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由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建造,1782年揭幕,法国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设计。雕像描绘了彼得大帝骑马腾跃的形象,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目视前方,马匹践踏着的蛇象征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是世界上纪念性雕塑艺术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普京母校</p> <p class="ql-block">原俄罗斯帝国元老院现为俄罗斯联邦法院</p> <p class="ql-block">海军总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公园</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要塞</p> <p class="ql-block">阿芙乐号巡洋舰</p> <p class="ql-block">拉多加湖是欧洲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第15大湖泊 。位于圣彼得堡东北部约40-65公里处。</p><p class="ql-block">湖长219千米,平均宽83千米,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51米,北部最深处230米,湖水容积908立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拉多加湖又被称为“生命之路”。</p><p class="ql-block">​列宁格勒保卫战是二战期间苏联军民为抵抗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入侵、保卫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而进行的长达900天的艰苦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城市保卫战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8日德军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至1944年1月27日苏联红军突破封锁、彻底解放该城,战役持续约2年4个月(900天)。</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德军切断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陆路联系,仅剩下拉多加湖这一唯一通道。城市陷入粮荒、燃料短缺,冬季气温低至-30℃,平民大量因饥饿、寒冷和轰炸死亡。</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拉多加湖湖面结冰后,苏联军民紧急开辟冰上运输线(即“生命之路”),通过冰路向城内运送粮食、弹药,同时撤离伤员和儿童。这条冰路成为城市存续的关键,但常遭德军空袭,运输队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保卫战期间,列宁格勒军民伤亡惨重,平民死亡人数约64万(主要因饥饿),军队伤亡超过300万,城市建筑和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基督复活教堂,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教堂 。 </p><p class="ql-block">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在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河堤遇刺身亡。1883年,其子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父皇,在遇刺地点动工修建教堂,1907年教堂主体建造完成。</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以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蓝本,采用16至17世纪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风格。教堂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高度约81米,外形宽阔,墙面用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等装饰,与附近的古典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由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致加工而成,从1895年起由姆·维·瓦斯特索夫等多位艺术家进行设计镶嵌,嵌满了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