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凯菲路项目的缘故,去过一次尼日利亚,到过拉各斯、阿布贾等几个城市,短暂、匆忙,未能充分领略当地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只是走马观花,拉各斯这座城市却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印象是,潟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各斯是一座潟湖之城,这座西非港城,由奥滚河河口岛屿与泻湖群构成,其名就源自葡萄牙语“潟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世纪,葡萄牙人登陆时,拉各斯还是几内亚湾畔的渔村,如今却以2000多万人口,成为非洲最大都会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之前的非洲印象系列文章中,我曾经介绍过阿比让的潟湖,拉各斯也是一座泻湖与海洋共生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貌,被称之为“非洲威尼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阿比让的潟湖不同的是,拉各斯的潟湖上漂浮着数不清的贫民窟,铁皮屋摇摇欲坠,随波起伏;污水上漂浮着塑料袋等垃圾,非常魔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印象是,拥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堵城”可能是拉各斯最刺眼的标签,如果要对全球大城市交通拥堵程度进行排名,拉各斯绝对排在前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狭窄的街道上,小黄车尤如蜗牛般爬行,车门大开,乘客悬身车外,满大街都是汽车的喇叭声和非洲音乐声,与车辆的蠕动形成巨大的反差,噪杂,动感十足,仿佛整个城市都沸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拉各斯的工作后,乘机前往首都阿布贾,从宾馆到机场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车程,我们提前两个多小时出发,才顺利地赶上了飞机。据说,许多同行因为忽视了交通拥堵,耽误了当天的航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印象是,人口爆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新统计约为2.27亿,人口增长率约2.6%,居世界前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口众多的重要原因是受穆斯林传统影响,尼日利亚约半数人口为穆斯林,法律允许男性娶四名妻子,平均每一位生育5~6个孩子,生育被视为宗教义务和社会地位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各斯在尼日利亚的区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或深圳,是尼日利亚经济的引擎,贡献了全国30%的GDP,这座曾经的首都吸引了几百万的“拉漂”。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拉各斯的人口将达到一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拉各斯的人口处于爆炸状态,0.1%国土面积承载了超过15%的人口,其密度是上海的六倍。潟湖水位的上涨与贫民窟扩张已经让这座城市濒临生态临界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各斯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潟湖的柔美与水体的污浊,现代建筑与贫民窟的反差,交通拥堵与非洲音乐的噪杂,无序却充满活力,像一锅沸腾的约鲁巴汤,熬煮出最地道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