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秋天了

高钢军 Quincy Gao

<p class="ql-block">  白露这一日,早早地起来,难得是一个晴朗的天。</p><p class="ql-block"> 推开窗户,阳光软了许多,晨风已然没有了夏天的热腻,过之处略带几分薄凉,到了该穿秋裤防“老寒腿”的季节。稍事犹豫穿不穿秋裤,我坚定地选择“春捂秋冻”,薄的单裤足可以应付一早一晚不到十度的天气了。</p><p class="ql-block"> 趁着这美好的时光,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真的是又一个秋天了。</p> <p class="ql-block">  一切美美的。瓦蓝瓦蓝的天空,悠远宁静,草叶上露珠细密、晶莹剔透,映着初升的日光,白的竟有些刺目,古人以“白”形容露珠,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多彩的花儿尽展妖娆的身姿,菊花赶趟似的开着,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鸡冠花,一簇簇的,像红色的火把,精气神十足,热闹地开着,把秋日的街角映衬地格外鲜活。在花间小径里走一走,停一停,俯身去嗅嗅它们释放出来的清香,寻得片刻心灵的宁静,偶有蝴蝶落在花蕊上,扑闪着翅膀,给这微凉的季节添了几分灵动。车辆在有围挡的马路上缓缓驶过,不远处的几位园艺师傅用割草机在修剪着草坪和绿植,隆隆隆的声响,呛人的柴油味道,地下落满的青草味组成了秋日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或许在这个城市呆得久了,总感觉隔三差五地修路。小区旁很长的路就已经修了许久,这临时的不便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以后更加便利的出行或更好的生活环境。坐公交车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用考虑堵车,不存在违章,美中不足是稍微慢一些,但处于可接受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抱着万一能拍几张出彩照片的心态,坐着公交车悠哉悠哉,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来到旧城北门。</p> <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呼和浩特生活了好多年,来旧城很多趟,走马观花的转一转,看着哪家铺子生意好,排队买些当地人称为“焙子”的小吃算是最大收获。旧城最为有名的清真大寺,只是远远地欣赏,没走进去过。</p><p class="ql-block"> 来到清真寺门前,才知现在清真大寺也可以进去参观,无需预约且免费。</p><p class="ql-block"> 清真大寺坐落于旧城通道南街与大北街十字街口东北角,整体坐东朝西,为一处独立的三进院落,是呼市历史和现存九座清真寺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占地四千多平米,建筑包括门殿、大殿、讲堂、望月楼等。</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庄严肃穆,整体以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兼容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在整体装饰上,又凸显了浓郁的伊斯兰教风格。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清真大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主院东南角耸立的“望月楼”。史料记载,望月楼建于1939年,总高约36米,是一座六棱体的塔楼,是解放前呼市的最高建筑之一。望月楼共五层,正东面底层有入口,下面四层用青砖砌筑,顶层是一座木结构凉亭,攒尖顶端的铁柱上高高托起月牙灯。塔楼的第三层正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塔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盘旋环绕而上,整座塔楼挺拔雅致、绮丽神圣。</p> <p class="ql-block">  从清真大寺参观出来,还是要在旁边的美食街转转。我喜欢逛各种小街小巷,对早市、鸟市、花市、美食街、古玩街、步行街等有着浓郁的情愫,算是我贴近市井生活,感受人间烟火气息的一种方式。市场上的每一户摊主、身边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在讲述着彼此各自平凡的人生故事。从他们身上,亦能发现勤劳善良和乐观向上的闪光点,这或许是他们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美食街的名字叫做宽巷子,名字的由来无从考证,与其他巷子比较不觉得如何之宽。</p><p class="ql-block"> 宽巷子,在当地可有名气了,一些老字号和知名店面基本都集中于此,传统小吃亦或特色美食这里应有尽有。焙子、油酥、馒头、糖麻叶、月饼、元宵、提江、粽子、烧麦、酱牛肉、羊杂碎、羊肉串、稀果干、茶汤等数都数不过来。就拿焙子来说,五花八门,别具一番风味。有圆焙子、方焙子、三角焙子和牛舌头(焙子)之分,有白焙子、咸焙子、糖焙子、豆沙焙子、葱花焙子和甜(咸)油旋儿之别,刚出炉的焙子外脆内暄油香扑鼻,晾凉后的焙子外酥内软筋道诱人。这里的稍麦更受当地人欢喜,口味地道,看上去艺术感满满。纯正的内蒙古羔羊肉配上大葱做馅,稍麦皮擀得薄之又薄,上笼蒸熟后,顶端蓬松如花、形如石榴,皮薄透亮,一口咬开不膻不腻,稍卖特有的香味溢满。</p><p class="ql-block"> 走进宽巷子,空气里弥漫的尽是美食的味道。在街边的摊位上,看到有卖“闪塌嘴”的,倍感亲切。记得最早吃“闪塌嘴”还是上大学的时候,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从家乡小镇来到大城市呼和浩特,啥都没见过没也吃过,很是新奇也有疑惑。一开始听市里的同学说他们早点吃焙子和闪塌嘴,怎么也想不明白。心想着被子不是睡觉盖的铺盖吗?吃“被子”理解不了;听说过当地人有“打塌嘴”①之说,“闪塌嘴”又是个什么东东,能把嘴闪塌?某一个周末的早晨,同学领着一起来旧城吃当地的杂碎焙子和焙子夹稍麦,焙子一毛钱一个,闪塌嘴一毛二分钱一个,还要搭配二两粮票,杂碎五毛钱一碗,稍麦是一块五一两。那时候才晓得此焙子非彼被子,好吃,闪塌嘴不是打塌嘴,真能把嘴“闪塌”。</p><p class="ql-block"> 焙子这种小吃在呼和浩特较为常见,算得上是呼和浩特的“国民小吃”,适合大众消费。只需将发酵的白面兑食用碱揉匀,再分别掺入胡麻油、糖、盐等,成形后放入特制的炉灶,先烙后烘烤而成,其制作过程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高端的设备,人力和物力成本较低。“闪塌嘴”不是特别常见。“闪塌嘴”还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干佃儿”,是呼和浩特市传统小吃焙子中的一种,目前会做干佃的的焙子铺已经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干佃儿,形状圆润,看上去至少有半斤重,实际上是个空芯儿的,一个估计不到一两。和店里的老大姐闲聊,对干佃儿的制作工艺稍有了解,从筛糖、和面到包馅,醒、拉、拍、搓、滚、提、擀、炕,十八班武艺全部用上也不算多,以前是用炉火炕,现在改用烤箱烤了。烤箱的密封性好,不漏气,出炉的干佃儿表面焦黄,肚子鼓鼓,香甜酥脆。此地人给干佃儿取了一个特形象的名字,叫“闪塌嘴”,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它厚厚的样子,准备一大口咬下去的时候,发现它其实是空心的,容易把嘴“闪”了,好玩不?</p><p class="ql-block"> “闪塌嘴”,传统的有红糖芝麻和白糖芝麻的,现在还有好多创新口味,抹茶、酸奶、榴莲、巧克力等。</p><p class="ql-block"> 不虚此逛,走的时候,收获满满,各种口味的“闪塌嘴”各样买了几个,还买了两个糖麻叶,回去准备让父母亲和妻子都尝一尝。捎带着给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大姐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从宽巷子的西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回西头,转一圈出来,已近中午,阳光看起来又炙热了许多,完全不像是秋天的样子。妻子发来微信,催促着回家吃午饭,再转一转的心思就此作罢。</p><p class="ql-block"> 这个秋天真好,寻常日子满是甜蜜的滋味,我们都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小确幸。</p><p class="ql-block"> 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子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备注:①“打塌嘴”,当地方言,闲唠嗑。</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9月9日深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