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刘公岛

古道西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座落于黄海之中的一座小岛,位于山东省东北端的威海湾中。这里是清朝北洋水师的诞生地,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古战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此岛先是被日本占领,后被英国强行租占,抗日战争期间再次被日本占领。1952年后成为中国北海舰队的基地,曾为军事禁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对公众开放,现已成为山东省知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两次到过刘公岛。上次去那里已是近三十年以前的事了,连年份都记不清了。当时岛上的旅游事业刚刚起步,一切都不规范,所见所闻寥寥,手中又无相机记录,加之年代久远,早已印象模糊。这次是在去年夏初,旧地重游,才算是重新认识了这座小岛。</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与威海市区之间每天有多次班轮往返,这是由威海市区进入岛上旅游的唯一交通工具。每一艘游船后边总是被一大群海鸥追逐,争食游客抛出的食物,场面很热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岛之后向右走,不远处就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陈列馆,通过珍贵历史图片及现代声光电影视手段展示了那场中日大海战。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于日本,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令人悲愤的屈辱史,因此展览就以“国殇”命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列馆门前的巨型石雕,展示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的光辉形象。</p> <p class="ql-block">国殇1894--1895,一场令人婉惜、令人痛心的惨败。</p> <p class="ql-block">东泓炮台位于刘公岛最东端,始建于1890年,是清末北洋海军威海卫基地的重要海防设施。中日甲午海战时,炮台上曾设有多门不同口径的火炮,重创日舰多艘。最后此炮台被日军炮火摧毁。</p> <p class="ql-block">现在展出的克虏伯大炮,是当年所使用过的大炮按 1:1 复制品。这里是游客必来的热门景点,经常是乌央乌央的。</p> 东泓炮台附近海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军公所”建成于1888年,是清代北洋海军提督办公的官署。</p> <p class="ql-block">海洋公所有房舍70余间,皆为单层坡顶砖木结构外廊式房屋。布局为三进院落,各院落间由东、西两道木柱长廊相连通,形成完整的建筑群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为“礼仪厅”,是恭迎上谕圣旨、举行会见活动的重要礼仪场所。1891和1894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两次来威海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厅内宣读上谕、接见北洋海军副将以上军官。</p> <p class="ql-block">东侧厢房是机要公事房,负责北洋海军电报、函件等机要文件的起草、报送、收发、存档以及提督印信的管理使用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为“议事厅”,是北洋海军举行军事会议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厅内复原了1890年北洋海军军事会议,筹备部署1891年春第一次北洋海军大阅演习事宜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提督丁汝昌居首、右侧是邓世昌(右3)等6人、左侧是刘步蟾(左2站立者)等5人,共12位北洋海军将领的蜡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的两侧厢房供议事官员、执勤官兵休息及储存军需物资之用。</p> <p class="ql-block">而三进院落的正厅则是“祭祀厅”,厅内居中供奉“天上圣母”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专有“天上圣母”旗帜,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升挂,以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建筑重建于北洋海军时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汝昌寓所,位于海军公所之西约200米处,建于1888。由寓所建筑、前后花园组成,丁汝昌曾在此居住了六年。其主体建筑分为左、中、右三跨院落,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寓所前花园中央的丁汝昌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侧这棵紫藤乃是丁汝昌提督亲手栽种,至今已超百岁,仍是枝繁叶茂。每年四、五月间紫藤花开时节,这里应是紫花满枝、满院飘香。</p> <p class="ql-block">丁汝昌纪念馆详细介绍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岛上风光。这些房舍似乎是驻岛部队生活区用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海水师学堂,是清政府于1890年在刘公岛创办的海军军官学校。学堂于1889年动工,1890年建成并于当年6月初开始授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4--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学堂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只有照壁、辕门、戏台等少数建筑幸存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大门前面的照壁,为学堂原始建筑。</p> <p class="ql-block">学堂正门位于学堂中轴线上,门框上方的“威海水师学堂”匾额乃是丁汝昌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的左右倒座及东、西厢房各五间,是学堂委员与教习的办公用房。</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的排房及第二进院落中的房舍无疑均为后建,据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学堂曾重建。这些房舍在当年应是水师学堂的教室、师生住宿及其他生活用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堂所设科目一览表及学生名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日甲午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东、西辕门在甲午战争中幸存下来。此为西辕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至1938年间,威海卫与刘公岛被英国强行租占,以刘公岛为休闲疗养之地。每年夏天,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皆来此避暑、训练。此建筑为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军官住宅。</p> <p class="ql-block">上下两图是水师学堂建筑遗址。原来的建筑是四面坡屋顶大型建筑,建于1890年,毁于甲午战争。其基础遗址大部分被东侧英国租占时期所建的英海军陆战队营房所迭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艘退役的潜水艇固定停泊在刘公岛最西头的岸边,供游人观赏及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279号潜艇是我国引进前苏联技术制造的第二代033型常规动力鱼雷攻击潜艇,1979年建成下水、2003年退疫。</p><p class="ql-block">此潜艇在20余年的服役期间,曾多次执行重大任务,曾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p> <p class="ql-block">279号潜艇全长76.6米、宽6.7米,极限下潜深度300米……</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艏部(舰首)鱼雷发射舱,共有6个鱼雷发射管(见图中①至⑥阿拉伯数字编号)。</p> 高压气站 柴油机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艉部(舰尾)鱼雷发射舱,有两个鱼雷发射管(编号⑦和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是按 1 : 1 原样复制的“定远舰”。</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复制定远舰及其甲板上的装备、设施等。</p> <p class="ql-block">“定远”舰是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海军的旗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该舰上指挥战斗。1895年2月,定远舰被日本鱼雷艇击伤搁浅。为了不使该舰落入敌手,丁汝昌与该舰管带(舰长)刘步蟾遂下令将战舰炸毁。甲午战后,定远舰被日军拆卸,将武器与舰材作为战利品运回日本,舰体残骸沉于海底。</p> 再见,刘公岛! 海鸥为返程游客们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