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小在青山碧溪间长大,许是又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车水马龙灯火酒绿的世界里,装的满满的都是现实的柴米油盐勾心斗角。有时候就犯贱的想掏空自己的口袋,想去尝试夜不能寐的高原反应,想让一次次酣畅淋漓的缺氧,来给这波澜不惊的生活一次当头棒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两年,我常常想到甘肃,那个两千多年前,于人类而言象征着荒芜和死亡的地方。因为这两千年的岁月长河里,有两个群星辉耀的时代与这个地方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两条被人类脚踏出来的,旷古绝今的路线被载入了史册。于是在人类的灵魂高度自由的今天,这里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青睐与尊重。青甘大环线、甘南,就如同当年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般,让许多人魂牵梦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条穿越历史与生命的狭长走廊, 是嘉峪关上望眼欲穿的关山重重,是玉门关前欲哭无泪的春风不度,是乌鞘岭上少年将军的金戈铁马,是莫高窟悲天史册上的斑斑血泪,是阳关碑前情深意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从未远去,却为当年的茫茫大漠,留下许多历久弥新的经典与回味,引我们去同悲同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字里行间,再绚烂的笔头,也无法描绘那壮阔和辽远,那经久不息的灵魂悸动。而把灵魂交付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行囊与双脚。因此,我曾数度爬上乌鞘岭,登上嘉峪关,并在玉门关垂泪,在莫高窟骂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我的目标是甘南。于是顶着第一波秋雨,在一家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面馆里饱餐了一顿牛肉面,我的双脚站在了黄河上的中山铁桥上。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浑黄的浪裹着渐凉的秋,让雨中的塞上金城又多了几份厚重。刚离开热浪翻滚的热带岛屿,这样的凉爽与厚重,正是我需要的,如同躁热的我,迎头淋下一桶冰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一眼身旁的姐姐和妻子,我们会心一笑,行程应该值得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许多年前,也是一个秋天,村里的一户人家来了两个客人,全村人都去看稀奇。来的是两个精神小伙,最显精神的是,老家的秋已经凉了,他们却还在冰凉的水库里洗澡。最后一打听,说他们来自遥远的兰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这座城,留给我人生的第一段浅浅的记忆,远得仿佛与我毫无瓜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刻,处身这片土地上,倘若不是这场秋雨,倘若不是这条河流,倘若不是那碗刚刚下肚的温热的羊杂汤,我可能已经匆匆回酒店洗洗睡了。不及见华灯初上夹河两岸撑一把透明的小雨伞,执着徜徉的那些都市异乡人;不及听灯火阑珊处,摆着羊杂汤肉夹馍羊肉泡的回民大叔倔强的细雨中呼喊;不及想就在我三公里以外的那个街头,横刀立马的霍去病,就在我四公里以外的博物馆里,那个载誉千年的马踏飞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凉了,夜深了,独人未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处的皋兰山静静地守候着这座固若金汤的塞上明珠,守候着喊着号子在洪黄的河水中若隐若现的羊皮筏子,守候着这城里世世代代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砥砺前行的人们。然后看着他们,以这里为始源,走向南北西东;又看着许多的外来客,以这里为始源,去青海寻仓央嘉措,越贺兰山品塞上江南,一路西行一路唱,唱着生命绚烂绽放的蓝莲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旁,一块牌子在隐约的灯影里从容地伫立着,上书:黄河之都,此生必驾,兰州欢迎你。一入兰州,虽见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边上白云间,黄河文化却随处可见,黄河宾馆,黄河大道,黄河之都,黄河文明。 这让自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我,对另一条母亲河又增添了许多亲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9日甘南行,也就从这个未央的夜拉开序幕。特别感谢姐姐的提醒,此行不用驾车,不用做攻略,不用如此这般的为行程操心,于是就把我的眼,归于这片高原;把我的心,归于文字;也把这些文字,归于我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明天,拉卜楞寺的藏经梵唱,就能让我静心。 耳畔,是隐隐的飘渺的歌声: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场迎客的雨,让我们体验一回属于兰州的多情的夜,离开的时候,天晴得就是清洗过后的高清画面。放眼望去,蓝天的蓝,黄河的黄,高原柳的绿,泾渭分明,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牛肉面尝了,羊杂汤也下了肚,黄河边上怀个古,中山桥上打个卡,一台崭新的越野车,一位体型夸张,元气淋漓的高原后生,一声欢呼,车出金城,心心念念的甘南,我们就此上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坐拥甘肃四川青海的宠爱,身怀黄土高原的温和,青藏高原的伟岸,甘南,就是这样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都市里的高铁,写字楼,充盈的氧气, 已经造就了我们心灵上的疲惫,让我们极度期望在另一种稀薄中,重构生命的意义,在第三空间里,寻找另一种生命的维度。当海拔每升高百米,都市文明的光环就褪色一分。每每这样的时候,甘南,就成为了我们背上行囊的理由与冲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刘家峡水库的山顶平台,看着这奇迹般的高原的清澈与辽远,在西部独有的喀斯特群峰中,如同一颗硕大无朋的翡翠明珠,静存于天地之间,心也跟着静了,灵魂瞬间变得卑微。去青海,观青海湖的烟波浩渺;去新疆,赏赛里木湖的湛蓝无垠,那都是提前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但一座水库,且在黄土高原上,就如此不讲道理的乍然呈现,如此大片般地拉开我们此行的序幕,让我们对接下来的行程,有了更多的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郎木寺、娘玛寺,接下来两天,我们都在这些金碧辉煌宏伟瑰丽的藏传寺庙与藏传佛学的神秘与浑厚中徜徉。这里有藏传佛学的清华北大,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藏传佛教,最初的印象就是武侠小说中的红衣大喇叭,高深莫测。即便是到现在,也是知之不多,只知道始创于公元八世纪,有四大分支,是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佛学正宗,但处身于金顶白塔的世界里,我会遥想雪域之上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想那场1500年前轰轰烈烈的政治联姻,想那个不负如来不负卿的雪域情郎,想那个抗争了一辈子傀儡了一辈子最后凄惨收场的悲情故事。甚至于,还会想到世界中心的冈仁波齐,想那些一脸肃穆五体投地的转山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学博大精深,不敢评价。但我崇拜那些心怀信仰的人,抄佛经时,曾见到一句话:信仰是永不熄灭的火炬,赋予跌倒者重生的勇气。 他们活得充实,也活得富有,于他们而言,精神的支柱,远超物质的困境。如同雪域上圣洁的湖泊与高耸的雪山,俯瞰着浮躁与浅薄的天下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追赶,而在于丈量。也许只有信仰,才让人清醒,如同那句梵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0以后,聚会少了,睡觉早了,手机也没以前吵了。 不多的三两个老友,倘能聚到一起,也是听雨观云,品茶种花。一两位养生的前辈,也会时常告诫我,与其无谓的聚集,不如高质量的独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身处都市,灯火万家,一句断舍离,说说也就罢了。也只有青山白云间,在不胜寒的高处,才能得以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甘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南不像川西,有高耸的雪山。也不像呼伦贝尔,有丰茂的草场。但甘南就是甘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没有雪山,但有高原。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偶尔再闪出一抹蓝汪汪的湖,一片候鸟惊飞的湿地,甘南,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让你魂牵梦绕的甘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行在甘南无垠的高原草甸上,头顶是绚烂的秋阳,还有被浆洗过的云天。耳畔,一曲《顾里木图路的酒馆》刚停,那首万千销魂的陶笛声又响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摆脱了信息的裹挟,高原上慵懒的阳光,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绿,以及那自由的风蓝色的湖,甚至因缺氧而短暂的气喘,这些仿佛与时间无关的次元里,藏着比任何时间管理课程都要深刻的哲学。我有很强的高反,所以我最想来的就是高原。其实才3000多,但于我而言,极端环境逼迫肉体妥协,却为心灵腾出飞翔的空间,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在这里一文不值,也无需用消费和流量填补身体和思想的空虚,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幻想,而是一次精神系统的格式化重启,在自然与信仰的双重救赎中慢慢醒来,让那些被都市生活钝化的感知力,在稀薄空气中重新变得敏锐,让你在返回水泥森林时依然保有仰望星空的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上,如我一般驻车歇马的驴友也很多,但仔细一看一想,还是可以分出几个类别,第一类是退休的老人,庆幸的是他们年过花甲终于活出了真实的自己;第二类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用这假期勒紧裤腰带,请假辞工,带孩子出门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三类是一些自由人,有的财富自由,有的事业自由,有了心灵自由。他们最直接的热望,就是让自己开心,无论时空,无论对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哪一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好像都不是,我似乎是在寻求天地与自然的治愈,又像在为浮躁的灵魂寻求安放,还像在成与败得与失取与舍中找一个平衡,我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在等待,等待明天与黄河的再次会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去的第一个地方叫莲宝叶则,一个完全不懂的名字,AI了一下,方知是藏语,意为尊贵的山峰。进到景区以后,果然奇峰怪石,灵山秀水,扑面而来。我是无数次产生错觉的,一时觉得自己走进了耗资数亿的好莱坞大片,一时又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外星球,最后,甚至把自己定位在制作精美的动画片里,流连忘返三个小时,手机的图册喂得饱饱的,才依依惜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处,特别要提一句,好多年以来。我终于在一个著名的景区,没有看到钢筋水泥,也没有看到大肆的锻造。即使是青山碧溪中的拦水坝,也是天然石头堆砌而成。要感谢哪位匠心的设计者,把自然还给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阿坝,近三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黄河九曲第一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用诗堆砌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河九曲十八弯。曲曲弯弯,如同雄浑的狂草,铁画银钩,笔力雄浑,行云流水,直上天际,黄河是老祖宗的书法描绘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河源青海,携万年淬炼,育万钧之势,经九省,入渤海。黄河文明,孕炎黄子孙,唇齿相依。华夏儿女也不忘母亲河,挥笔咏吟,尽心呵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袤无垠的若尔盖草原,携横断山脉的褶皱,拥青藏高原的厚重,带着黄土高原的体温,让黄河,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温厚、清澈、从容、安详。使得水与天,绿与蓝,成为天地间最自然的交融,最浑然的契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河边,一群为自由而执着守侯的人们,静静的守望在山顶,等待着夕阳与母亲河的最后一次深情相拥,等待着晚霞给这片静谧的土地,以最绚烂的红。几百公里,3000多的海拔,就这样无怨无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井中的人们,在互联网上看到这痴痴傻傻的一幕,会笑着说太拼,只有站在这里的人,才会以坚定的目光回击他们: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跟着母亲一起等待奇迹的小姑娘说:妈妈,等的人太多了,太阳公公害羞不敢出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等待是不朽的,因为等待,夕阳还是竭尽全力绽放出一抹笑容,就是一笑倾城的那种。虽然云占了天的主角,但太阳依旧在奋力的挣脱,那一片天与河相接的地方,青黑的草原上,白亮的水光抹上一层淡淡的黄晕,与浅红的天际相得益彰,明暗不同,浅淡不一,但却不夸张不做作,完整而和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岂非就是如此,明明暗暗,浅浅淡淡,皆是浓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守候过帕米尔高原的日落,守候过鸣沙山的日落,但也许能让我们的心灵真正皈依的,就是此情此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激动,因为缺氧带来的喘息,我们的双颊,跟着夕阳一起,天人合一的绯红。心,却在这一刻,走向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放下粉笔,放下酒杯,放下心里最后一个结点,让一股金黄的气息,自百会,流遍全身。让心中,一朵莲花升起,让肉体随风。让灵魂独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手机的信号最后消失在洛克之路海拔4000多米的弹坑路上时,我们终于摆脱了信息的裹挟,把这个消耗了几天的肉体交给了这片如画的高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淅淅沥沥的秋雨,也赶来为我们送行。山路上几乎没有车,唯我们独行。发动机起伏的轰鸣声中,我们的身体随着车,在高原上疯狂的燃烧着卡路里。 28公里,应该约等于去一趟健身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晨雾拥抱着青山,秋雨亲吻着大地。身后的扎尕那如同昨夜的梦一样,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入甘南的第五天,于我而言,宏伟瑰丽的寺庙,就是藏传佛学的宝典;一碧千里的若尔盖,就是甘南大地的抒情诗;鬼斧神工的莲宝叶则,是这片土地导演出来的大片;黄河九曲第一湾,是盘古留下的惊世书法;而扎尕那,就是一幅属于自然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走进扎尕那,我就仿佛走进了三幅似曾相识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最初的感觉是走进了故乡,回到了童年。我的故乡同样背倚高山,门临碧溪,我的童年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就留在了那些青山碧溪间。春天上山采蘑菇,夏天下河摸鱼,秋天上山摘果子,冬天上山打猎。我的童年,连吹在耳畔的风都是自由的。困了累了,躺在山间的草地上或河边的石头上,一闭上眼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摔伤了,割伤了,或者被虫子咬了,不能回家跟父母去说,更别说撒娇了,那是要挨打的。不像现在我的那些孩子们,听我讲童年往事的时候, 只能昂着头瞪大着他们的双眼,做惊恐万丈打死不信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幅画是走进山里的时候,我们一边忍受着海拔3000多米的高反压迫,喘着出气,一边在灌木丛和树底下熟悉地摸索着,我们丝毫不用担心,当地居民口中苦口婆心的劝诫小心中毒,因为能够被我们搜寻到的劳动成果,我们从小就都尝过。三月三采清明菇,九月九采重阳菇。一大袋子拎回家,兴高采烈的先拿到河边洗净,再一脸得意地放到灶台上老母亲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地方。有时候是一勺菜籽油,再一勺辣子几根韭菜放到锅边一蒸,两碗土豆炖米饭,就山呼海啸地下肚。倘若有幸加上几块五花肉,猪油的稀有香气加上山珍的自然香气,先爆炒再蒸,那就是饕餮盛宴了。如今我看着我不少的孩子,面黄肌瘦的坐在我的教室里,一问,老母亲一脸担忧地跟我说孩子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有在家里做好送来并追着喂的,突然间就觉得恍如隔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一幅,是在采蘑菇的时候,我眼前就突然出现了一个孩子的身影。那是一个叫信子的孩子,最初知道她的时候她还不是我的学生,我听其他老师说的,说一到放假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会带她走出门,不是去住五星级酒店,不是去吃山珍海味,而是去云南或贵州等地的大山里,用最低的价钱租一户农家的院子,然后自己去摘野菜挖蘑菇,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取生活费。再去农家帮忙干农活,体会最真实的,带烟火气的生活的味道。等到她做我的学生的时候,我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半点娇弱和无助,在她的文章里也看不到半点的模仿与空洞,一字一句都是生活中真实的痕迹,画面般的荡气回肠。我很感动,这个孩子,活成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该有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洛克之路走完了,雨还在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次的旅程,纵是大好的山川美景近在眼前,我们也只是匆匆旅者。人生都是如此,又何况一次旅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这次行程的司机兼导游,一个元气淋漓的高原后生,临别时给我发的一段小视频上的内容。 小伙子本地人,军旅伴身,话不多,但笑声浑厚而自然, “好的”,“没问题”,“放心”,这是他每天的语言主题。不多的交流中,感受不到商业的逢迎与流俗,但这恰好让我们省心了,不用与他做过多的思维周旋,并且每天都能放心吃到他所推荐的当地的美食,然后安心地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大好山水间。七天的行程, 无论我们穿着羊毛衫还是冲锋衣,他都是短袖短裤。这让我想起曾经教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安塞腰鼓》。那里面有过一句这样的话:黄土高原啊,生养了这样元气淋漓的后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陇南的雨,在这个秋天,完美的体现了它的韧劲,这使得我们最后两天的计划,官鹅沟与麦积山石窟,因雨关闭,我们也就提前结束了这一次的甘南之行。所幸我们也累了,想家了,想那个春暖花开的岛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返程的路上。窗外,依旧秋雨正酣,而车里,我们的心里却一片朗晴。不经意间我们又聊到兰州,聊到我返程时一定要去祭拜的霍去病,聊到那个伟大的充满血性的时代。没想到小伙子这个时候打开了画匣子,他一边握着方向盘专注的正视着前方,一边用他浑厚的中音平静的跟我们聊着属于那个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从西汉到先秦,从三国到大明,最初我主讲,后面我主听。话题的最后,我瞠目结舌地问他,你愿意去我的平台上做一名历史老师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刚才,站在黄河边的白塔下,我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小胖子,哥在海南等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下午回兰州以后,我们冒雨去参观了陪伴我半辈子的《读者》总部,后又去祭拜了那位心目中的英雄,那个河西走廊上横刀立马封狼居胥的英武少年。 今天天晴了,晴得很好,晴得大街小巷中都挤满了人。我们再次穿过中山桥,上了白塔寺,然后在心心念念的羊皮筏子前面驻足很久,最后选择坐快艇游了黄河,理由:害怕。中午,一位本地的大姐,会请我们吃著名的手抓羊肉。因为提前离开甘南,晚上我们还将在河边的酒店里逗留一晚,明天才返回海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刻中山桥上,挂满了红灯笼,姐姐与妻子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依旧在那里乐此不疲地摆姿势拍照。头顶,艳阳高照,清空万里;脚下的黄河水波翻浪涌,滚滚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起我又将回到属于我的城市,我很释然,因为这样的行程,荡涤了我内心所有的牵挂和焦虑,欲望和不甘。更重要的是,有一群我想见和想见我的孩子们,正翘首期盼着,属于我们的,这个秋天的美好的聚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见,甘南!再见,黄河之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2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