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术博物馆 ‍—新展与特展 ‍2025.9.9

严继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止于白-中国德化白瓷展</b></p><p class="ql-block"> 德化,踞闽中屋脊戴云山区,千峰万壑间云雾长凝不散。三千七百年间,泥土与火焰在此塑形为器,从陶到瓷的演进,既伴随先民生活劳作、祭祀仪轨,也悄然渗入日常,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正是在这种与自然的造物协作中,人们逐渐获得了超越本能的自由与选择。</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代表中国制瓷最高水平的官窑,作为民窑典范的德化窑,其艺术题材之丰富,反映乡土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实为其他窑口所不及。德化白瓷,以其洁白如玉、温润如脂的特质,被世界赞誉为“中国白”。自宋代起,德化瓷便从高山密林间走出,沿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中国白”不仅以温润的瓷质与沉静的气息打动人心,更是国人对“尚白”“尚玉”文化内涵不懈追求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中国白,不止于白。此次展览以“不止于白”为题,既是对“中国白”美誉的回应,亦尝试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德化陶瓷的多重面貌与精神内核。德化白瓷,纯粹而丰富。在陶瓷匠人手中,“白”是可辨可感的细微经验;在陶瓷文化脉络里,“白”则是不断被更新、演绎与完善的审美体系。“白”亦是留白,它为器物与观者之间开启深远感知与想象,引人通达更高的精神、思想与美学境界。</p><p class="ql-block"> 本次“不止于白——中国德化白瓷展”,集90余件作品于一展。第一单元回溯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原始陶瓷,仿佛仍能听闻先民劳作之余,击打坯体的节奏与回响;至宋元明清,白瓷日用器物渐臻成熟,映照出海内外先民生活与礼仪的日用之美。第二单元“中国白”汇集沉船出水瓷器与明清、民国及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造像,素白之形映照神性之境,德化陶瓷由此将温润、宽容、含蓄的东方美学传递世界。第三单元“不止于白”呈现德化陶瓷如何从礼仪与日用的范畴,走入外交表达与国家形象建构领域,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德化陶瓷自远古而来,从未止步,正于新一代创作者掌心中延续、生长,焕发光华。</p><p class="ql-block"> 今日,在清华园这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沃土上,这场与德化陶瓷的相逢,不仅是器物之聚,更是学术与工艺、当下与永恒的心灵联通。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份学术责任与文化担当的体现,勾连起贯穿泥土、火焰、技艺、精神与未来的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启功、徐无闻学术艺事特展</b></p><p class="ql-block"> 启功先生字元白、元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无闻先生名永年,字嘉龄,号无闻,以号行,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二公为世所周知者,元白先生以书法、绘画,无闻先生以书法、篆刻。元白先生绘画出宋入元,早享盛誉;书法则继之而起,举世咸知。无闻先生书法众体尽备,出神入化;篆刻则奄有众长,卓然巨擘。而世人之所较少关注者,为二公之第一身份,曰教师,曰学者。</p><p class="ql-block"> 二公一生从教,作育人才;埋首群籍,勤于著述。元白先生平易近人,门庭若市,然学生登门,则必下逐客令曰,我要上课了,各位请便;无闻先生沉疴染身,稍有起色,即驰书学生,将于某日返校,集中补课,咸使知闻。元白、无闻先生于书无所不观,学识淹博。元白先生尤重文字声律、金石美术、红学研究,于书画碑帖鉴定更有“我辈数人、定则定矣”之誉。无闻先生于文字训诂、唐宋要籍、书论印学用功至勤,文不必多,出则必成定谳。文史之外,二公兼擅吟事,每有所作,布在人口,不必具论矣。</p><p class="ql-block"> 乒乓号称国球,能称国艺者其唯书法乎!喜好者夥,从事者众,自古而然,于今为盛。然专职运动员出而乒乓强,专职书家出而书法衰。何则?书法之得成伟大艺术者,以其与传统文化涵养化育密不可分。传统诗学重诗外功夫,传统书学亦重书外求法。好书法者,必好学问,但凡大家,莫不饱学。腹中空枵,仅以画字相矜尚而竟能发名成业者,未之有也。书家自须学识丰赡,学者固非天然书家。书法艺术,学本技先。“读书万卷”“退笔如山”,缺一不可;“眼中有神”“腕下有鬼”,必不克成。元白先生受舅父激励而奋发,无闻先生得尊人发蒙而致力,一生临池,至老不辍。学养、精勤、天分,三者兼备,天机妙奥,端在此乎!</p><p class="ql-block"> 二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即凭书信往还,一九六三年元白先生鉴定书画文物巡游至渝,亦由无闻先生陪同。虽数十年间君居南海我北海,相见无多,而治学领域、学术取向、艺术旨趣、品德襟抱高度相似,故彼此关注,互相揄扬,惺惺相惜,不遗余力。余少从无闻先生蜀中问学,后又得先生荐,入京随元白先生攻读博士,得侍左右,故于二公故事,略有所知;于二公学艺,薄有所悟。</p><p class="ql-block"> 今承班禅大师亲题展标,八方友朋伸以援手,清华艺博倾力支持,“燕蜀交谊:启功、徐无闻学术艺事特展”如期举行。展品类型丰富,展陈文字详明,展线思路清晰,二公交谊、师友承传、学术造诣、艺术成就,可于其间具见之。观此展者,可领略二公襟抱品格、道德文章,可感受吾国书画、篆刻艺术正脉,可悟得艺坛巨匠艺术养成之路径,是亦本次展览举办之初衷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聆听生命·森林之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祝大年的自然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祝大年的作品以繁密的自然意象为主,画面中树木、飞鸟、花卉、人物、山川构成有机整体。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悟,他将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与宇宙自然的磅礴生机融为一体,构筑出既具审美意味又承载哲思的视觉空间。作品中体现对生命力的礼赞、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对和谐之美的极致追求,以及物我交融的创作状态,超越了简单的风景或静物描绘,成为一种以自然为媒介,沟通宇宙精神与人类心灵的崇高仪式,是“观天察地”后的心象结晶,是理解自然运行法则后所创造的独特视觉系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通过对自然之物的艺术性提炼与描绘,祝大年将传统工笔重彩呈现新的生机。他的工笔重彩,以其“密体”的饱满构图和矿物颜料的永恒光泽,凝固了生生不息的自然伟力;他的壁画艺术,则在泥土与窑火的对话中,体现了对自然材质与天地造化的敬畏。在森林之中,他看到的不仅是葱郁的植被,更是大地的脉络与生命互联的共生宇宙;盘错的根系,层叠的枝叶,构建起一个“万物并育”的视觉图景。在玉兰的开合间,他捕捉的不仅是花卉的形色,更是时间的凝练与生命的循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祝大年以花观天,以瓷凝世,在一朵玉兰中照见天地节律,在一片瓷釉中凝缩人类文明。</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围绕祝大年三件重要代表作品《森林之歌》《玉兰花开》《鸢飞曲(风筝节)》展开,通过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声音意象,从形式主义分析出发,强调其工笔重彩的纹样、色彩、构图等视觉特质。从祝大年装饰性艺术语言为切入点,以三大乐章:“自然华章”、“生命时序”、“人间节律”为叙事结构,即从宏观自然空间到微观生命时空,从自然生命到人类活动,人作为自然的参与者贯穿整个主线,构成“天—地—人”的完整叙事链,呈现其艺术中的东方美学之境。</p><p class="ql-block"> 展览试图打破简单的题材分类以及线性美术史叙事模式,将祝大年的艺术创作视为一首宏大的“自然诗”。我们希望引导观众超越纯粹的视觉震撼,去“聆听”画面中蕴含的自然与生命的律动。其作品传递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感应的东方哲学与诗意情怀。祝大年标志性的工笔重彩技法,其精密、绚烂、充满装饰性的视觉语言,正是他用来捕捉和歌颂自然伟力与生命精微的独特方式。展览最终指向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热爱:无论是浩瀚森林,还是一花一鸟,亦或是人间烟火,在祝大年的笔下都被赋予了同等的神圣、庄重与诗意,共同谱写着生生不息的自然诗篇与生命礼赞。</p><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观众的情感节奏,由森林沉浸的静,进入玉兰花开的净,最后抵达有风筝参与的动,形成情绪递进的沉浸式观展体验。通过“自然华章”“生命时序”“人间节律”三重递进的乐章,以“听觉”“视觉”双重切入,揭示祝大年艺术的核心魅力:以极致精微的工笔重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聆听”自然万物内在生命律动与宇宙和声的大门。期待观众在凝视繁复精微的枝叶、纯净永恒的花瓣、灵动升腾的风筝时,能超越表象之美,触摸到艺术家对宇宙生命深沉而炽热的礼赞。当观众离场,或将重识一片花瓣,重新审视其与自然、时间的关系,引发观众对当下生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西北叙事:段正渠绘画40年</b></p><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第一届中国油画展上,段正渠崭露头角。和许多同龄的艺术家往往直接挪用西方现代主义观念不同,段正渠一开始就显示出他对油画语言属性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点,寻找与本土题材结合的可能性。不妨说,他无意识中承继了董希文“油画民族化”理论框架,试图超越前辈的眼界和方法,开辟新的路径。其后的一系列作品,段正渠以西北的黄土地承载了卢奥式的强悍笔触,从此成为中国艺术界风格鲜明的个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b></p><p class="ql-block"> 何为自然?人类如何与之共处?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生态危机频发之时,自然不能仅仅被视为人类所观赏的风景、所利用的资源,而是一位人类必须平等正视的共存主体。我们不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凝视自然,而必须作为关系网络中的一环,重设自然与人类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提出过相关思想,如庄子的“天人合一”, 意在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非相互对抗;米歇尔·塞尔的“自然契约”则认为在社会契约之后,我们也需要和自然制定契约。和中国目前所主导的生态文明思想一样,这些理论都认为人与自然应为一体,呈现共生互惠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正是基于此思想脉络,试图在“自然契约”这一思维框架下,探讨人与技术、媒介、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七位来自多元文化语境的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梁绍基、麦拉蒂·苏若道默、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赵仁辉、曹澍与尹韵雅,共18组/件作品构成展览中的平行叙事的线索。作品涵盖装置、生物媒介、影像、人工智能等形式,呈现出自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重面貌:它既是材料,也是思想;既是他者,更是镜像。展览亦试图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络,回应着自然、技术与人之间日益紧张又深度纠缠的关系。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如一根线索,在不同维度上交织和缠绕。他们不仅在叙述自然,也在拓展艺术的媒介边界;他们不仅在回应时代,也在追问人类的存在方式。通过作品,我们得以在光影之间、在感官与技术之间、在记忆与未来之间,重新思索与自然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自然契约”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新设定。从一开始的“自然爱隐藏”“天人合一”等古典思想,到现代科学将自然视为可以测量和征服的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在进行重构。而如今,通过艺术,我们得以跨越物种的边界,在人与媒介、技术与自然之间,重新想象一种新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值此重要时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瑞士琉森漫画节及瑞士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展览,以文化艺术的方式,纪念并深化两国之间长期友好、持续发展的双边关系。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对话,是中瑞建交75周年庆祝活动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文事件。</p><p class="ql-block"> 文化交流是国家关系中最具温度与持久力的纽带。漫画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深受不同群体喜爱的艺术语言,既具亲和力,也蕴含深刻的社会反思与文化表达。本次展览通过当代瑞士漫画的呈现,展示了琉森漫画家对“勇气”“角色”“历史与记忆”“梦想与超现实”“社会”等人类共通议题的艺术回应,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瑞士文化特征,也能够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与思考。正是这种超越地域、直抵人心的艺术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两国人民在精神世界中的深层共识。</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中国也拥有源远流长的漫画传统和日益繁荣的当代表现。近年来,伴随青年创作者的崛起和艺术生态的活跃,中国漫画及动画领域不断向国际舞台发声。在这一背景下,引入琉森的优秀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视野,也为中瑞两国年轻一代艺术家搭建了交流与共创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图书、杂志与海报,以开放的姿态和深刻的思考,彰显了漫画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它不仅是娱乐的媒介,更是探讨社会现实、触及人类精神的载体。漫画艺术的跨文化流通,在今天这个多元互联的世界里,也正成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 漫画,不只是年轻人的语言,它属于所有对图像与思想敏感的人。我们希望观众通过此次展览,能够感受到漫画艺术的丰富层次与精神厚度。正如“一千零一页”这个寓意深远的标题所指,它象征着尚未写完的故事,也寓意着中瑞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即将展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