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社会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翻开《中国近代史》,世界上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烧杀抢掠军,无恶不作,还强迫割地赔款,逼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社会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并没有退出中国国土,台湾、山东青岛等地仍然被日本、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霸占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置东北亿万同胞水深火热之中于不顾,受到社会广泛遣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顾全大局,出面调停,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从此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称“八路军”、“新四军”,形成了全国军民一致抗日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1937年发生在卢沟桥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阴谋,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东、中部大部分地区沦陷。</p><p class="ql-block"> 平山县城也被日军占领,县城周围的交通要道上都有日本鬼子的堡垒。我的家乡东岗上村与平山县旧县城一水之隔,走陆路距县城四公里,与王平村东口日本鬼子碉堡相距一公里。市,平山县县城以西属于解放区,驻扎在县城的日本鬼子白天经常到乡下扫荡,天黑前即撤回县城各据点。所以我的家乡以西这一带是八路军、游击队与日本鬼子作战“拉锯”的地区。我们村和县城西部农村是日本鬼子扫荡的“重灾区”,老百姓苦不堪言,不得不把自己的粮食藏在地下。我家的后院就有一个贮藏粮食和红薯的井形窖,还有东房北屋里的地下也有一个专门贮藏粮食的地窖。为了躲避日本鬼子下乡扫荡,平时把吃穿用的生活必须品装入口袋,备好马鞍子,听到日本鬼子出城扫荡的消息后,就马上牵上毛驴驮着生活用品,向西南方向山里跑去。日本鬼子进村基本上都是空无一人。有一次家住北望楼村的二妗子抱着刚出生一个多月的贵岐哥哥往山里跑时,实在跑不动了,就把孩子藏到玉米地里,待傍晚返回来时孩子还活着,又抱了回来…。有的地方挖有地道,日本鬼子进村后可以从地道中躲避、逃跑并寻我机会袭击日本鬼子。县城西部的广大农村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天下。八路军、游击队经常袭击出城扫荡的日本鬼子,每到太阳下山之前日本鬼子就撤回据点。八路军、游击队还经常夜袭日本鬼子的据点、碉堡,日本鬼子如惊弓之鸟,夜间龟缩在碉堡、据点内不敢露头。</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一套严密完备的地下组织系统,从省、地、县、区、村都有地下党组织。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反对、惩戒汉奸卖国贼,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参战。平山县是个模范县,平山县第一区(相当于现在的城关镇)是个模范区。县委书记、县长、区委书记、区长都没有订固定的办公地点,经常深入到乡村群众之中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就地解决问题,组织解放区敌后武工队开展游击战,打得日本鬼子如惊弓之鸟,不敢轻举妄动。共产党平山县委和手山县第一区区长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平山曾经有一个汉奸叫牛臬,为日伪通风报信,遭成了很大损失。党组织查明原因后,把牛皋抓起来牵着鼻子游街,最后在冶河的河滩里“千刀万剐”,对汉奸镇慑很大。东岗上村有一个叫魏三海的光棍汉,好吃懒作,不孝母亲,还给日本鬼子带路,村地下党组织根据县、区委的指令,党支部书记潘学(潘文华小名“老黑”之父)组织人把魏三海在村西庄稼地里活埋了,为民除了一害。县委在孟贤壁村设有八路军招兵站,适龄青年可以随时报名参军,够一个连的人数时就集中编班、排加入八路军。华北军区有一个著名的“平山团”,其兵员都是平山人,大伯伯魏自厚参加了八路军,二舅赵同来也参加了八路军,都是“平山团”的成员。“平山团”是把同一个村的人分在一个连队,点名时都是把村名和姓名连在一块儿,例如点大伯伯的名字时,就点:东岗上魏自厚,点二舅的名字时,就点北望楼赵同来……“平山团”经常在华北地区与日军作战,捷报频传,是一支英雄部队。1942年大伯魏自厚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二舅赵同来参加了抗日战争全过程、解放战争全过程、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为打败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和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杰岀贡献,朝鲜停战后回国,后来复员回家,一直是普通农民。我家的斜对门住着一位伤残老红军,叫吴喜贞,是江西人,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因负伤被安置在东岗上村落户,住我家斜对门,后来找了一个当地媳妇,生有一女儿,一直是个普通农民。在平山县,像我大伯伯和父亲这个年龄段的人绝大部分都当过八路军、解放军,没有当过兵的也是民兵、游击队的地方武工队人员。“平山团”的功绩名留史册,电视剧《滹沱儿女》就是反映这个时期平山军民抗日斗争的故事,点点滴滴都反映了平山县这个老解放区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党和人民的耿耿忠心。</p><p class="ql-block"> 过去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不打日本鬼子,却把抢口对准共产党和红军。</p><p class="ql-block"> 在“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存系期间国民党军与八路争也时有发生摩擦。1945年9月,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就“下山摘桃子”,积极准备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蒋介石邀请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进行“和平建国谈判”,其实质也是做样子。经过43天谈判,于10月10日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墨迹未干,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在中原发动了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内战,标志着三年解放战争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1946年春在我还未出生前参加了八路军,后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争,“八路军”这个国共合作时期的特殊名称1946年底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父亲所在部队属于聂荣臻为司令员领导的华北军区。参军后不久就参加打白沙的战斗(白沙是平山县邻县—获鹿县的一个镇子)爷爷在参加支前送军粮时看到大批解放军向前线集结,站在路边看,希望能看到父亲的身影,结果等到队伍过完也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 父亲随华北军区大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解放战争中华北军区所有的重大战役、战斗,在战火中度过了青春岁月。父亲是小学四年级毕业,“七•七七事变”后辍学。当时八路军战士大部分都是文盲,父亲小学四年级,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八路军、解放军中还算有文化的人,后来调到师级后勤机关,也是随野战部队活动在华北地区。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讲打打仗的故事。打张家口、宣化是在1948年冬,天气已经很冷了,解放军战士们都还穿着单衣,行军、打仗时运动量大,虽然冷还能受得了,夜间潜伏在宣化郊外的山坡上冻得瑟瑟发抖。战士们大多数人没有见过电灯。城里路灯灯光隔着很远还能照到执行潜伏任务的战士们身边的树木和草丛中,感觉这电灯可比家里的豆油灯亮多了……</p><p class="ql-block"> 狂风暴雨,鹅毛大雪,饱一顿饿一顿,昼夜连续行军、作战,都是当时解放军的日常生活。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较差,不仅天冷时没有棉衣穿,而天热了也没有单衣换。解放军官兵们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然精神饱满,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在战斗间隙,也有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幽默,很乐观,对胜利充满信心。共产党、八路军的宣传工作是一大优势,“消灭日本鬼子,实现民族解放”,“打败蒋匪军、解放全中国,打土豪分田地,人在翻身当家做主人。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八路军、解放军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面对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军队,而且有飞机、大炮、坦克车,解放军只有不足一百万军队,还是小米加步枪,从表面上看强弱分明。毛主席 、党中央在西柏坡一个小山村的农家小屋里指挥了“三大战役”,百万人民子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冲锋陷阵,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消灭了八百万蒋匪军,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诞生!</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真正强大的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永恒的历史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魏自勤1946年参加解放军后,寄回家的照片。这也是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张穿解放军军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提出了实行土地改革的方针,实现"耕者有其田"。</p><p class="ql-block"> 《五四指示》发布以后,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春,已有三分之二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7月10日,刘少奇向中央报告全国土地会议准备情况。同时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正式成立。为了总结《五四指示》颁布以来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土地改革工作的开展,并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善党的土地政策,中央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工委的主要负责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康生和东北、冀热辽、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陕甘宁等解放区的主要领导人李雪峰、王从吾、张稼夫、薄一波、胡锡奎、李林、张晔等,以及华北地区的大多数地委和晋察冀野战军各旅的代表,共100余人。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主持了会议并作了报告,会议通过了《土地法大纲》。此后,土地改革工作在全国解放区轰轰烈烈的进行,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根据党中央的《五四指示》平山县于1946年冬开展了土地改革工作。东岗上村的刘敬义(刘文祥之父)和魏银来(魏治安之父)两家拥有圡地都超过二百亩,有土地出租并顾用许多长工,还有几处大院子。按照中央的土地改革政策,对刘敬义和魏银来两户割去了豪华大院子,分别作为村公所和小学校,两户家人居住在原长工院,按政策留下几亩地后,其余土地分给贫下中农。对其他富裕农户也依照土改政策割去了多余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得到了广大贫苦村民的衷心拥护。</p> <p class="ql-block"> (5)在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出生</p><p class="ql-block"> 1946年冬季平山县土地改革工作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普遍存在斗争对象扩大化的现象,我家也被抄家,爷爷被批斗。不仅瓜分家里的粮食,还戴高帽子游街,在人造的冰场上拉着批斗对象腿脚,手、头朝下扯着转圈,非常残忍、野蛮!</p><p class="ql-block"> 我家祖上是个耕读世家,书香门第。爷爷是有名的大善人,家里有十几亩地,生活相对好一些。每逢过年过节,对生活比较困难的邻居都送一些粮食予以帮助,在村里很有声望。没想到个别板左思潮的当事人把我爷爷也列入清算对象,受到抄家、批斗的折磨。当时爷爷已经52岁,身体健康i状况也不好,这次抄家、批斗对老人家的精神和身体的摧残终身难于平复。</p><p class="ql-block"> 正在家庭遭遇历史上空前灾难之时,1946年12月8日(农历丙戌年11月15日,大雪)我出生了。此时自然界进入最冷的时节,滴水成冰。按十二生肖说我属狗。在民间有“寒冬腊月冻死狗”之说,母亲说我命苦。</p><p class="ql-block"> 我刚刚出生,大爷爷就病故了,按照当地风俗丧期四夭,喧嚣哭闹声昼夜不止,又同住一个院内,刚刚出生的婴儿岂能承受这种嘈杂的环境?过去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极差,妇女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的大土炕上,由老年妇女接生。母亲生的第一胎时,婴儿不足三天就夭折了。我出生时不仅冬季寒冷、遭遇土地改革抄家,还遇到大爷爷病故治丧,环境条件更是前所未有的恶劣,非常令人担心!本家族的弟弟魏增兵出生与我相差几天,他们家是贫农,人口兴旺,平时关系很好,经爷爷奶奶与魏增兵家人协商,母亲抱着我到魏增兵家居往了一段时期间。由于父亲当兵不在家,我小时候母亲带我在姥姥家生活的时间较多。1947年夏天,我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学会了爬,还不会走。母亲在姥姥家后院大树荫凉下纳鞋底子(这是当地民间一种风俗,在夏天要把全家人做鞋用的鞋底子全部做好备用,一般都是街坊邻居的妇女集聚在一起做针线活儿)我在树荫下地窨子光滑的顶子上玩耍。由于母亲稍不注意,我爬在地窨子的天窗口往下看,头朝下掉到地窨子里。地窨子高约两米多一点,是当地农民家庭织土布的地方。里面有两台织布机,地面是土地。天窗在地窨子中间,我正好掉在两台织布机中间的地面上。碰的都不会哭了,把母亲吓晕了过去。好在邻居们及时施救,过了一会儿哭出声来,只是头顶肿了个大包,无大碍,躲过了人生又一大劫难!后来发现头顶前边的头发竖着长,因为头顶被撞击,发育受影响,后来发育的头型稍有畸形,造成了终身遗憾。所幸保住了性命,也没有造成智力残疾。民间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说。人生之初接连不断的灾难降临,但愿此后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党中央对土地改革中普煮出现的“左倾”扩大化的问题,做出了进行复查糾偏的指示(简称“五月复查”),我爷爷既是烈属又是军属,并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只因为家里有十几亩地没有人耕种,顾了一个长工种地就被抄家、挨批斗,是典型的错批、错斗的冤案,按照中央对土地改革政策的要求,土改工作队正式宣布给我家和爷爷平反,并恢复名誉。</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47年年底,我刚满一周岁时,爷爷、母亲抱着我,还有二姑专门到平山县县城照相馆拍的照片,寄给在前线打仗的父亲。父亲收到信后一直把照片带在身上。县城离家八里地,奶奶小脚走路慢,和大伯的女儿素琴姐姐在家看门。</p> <p class="ql-block"> (6)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民众的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和建国初中国社会属于传统的农耕时代,衣民主要靠种地维持生活,绝大部分人处于温饱线以下。下地劳动的男人早晨、中午能吃上“干的”,大多数也是掺了莱的“菜饼子”,主要是粮食不够吃。谁家要是能吃上纯玉米面向贴饼子,是让人非常“眼馋”的事儿。到冬天,基本上都是吃两顿饭,以粥为主,没有鲜菜,主要是白菜、红薯、萝卜、和干菜(萝卜干、萝卜条之类)因为缺乏维生素,冬春二季很多人闹“夜盲症,(到晚上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一吃绿叶菜或者是猪肝马上就好了。一年四季很少能吃到肉。只有到过中秋节、特别是过春节能吃到肉。穿的都是土布衣,大部分人都是衣服外表是新布,里子都是旧市拼起来的,基本上没有都是里表全新的衣服,要是看见一个穿洋布(现在的普通机织布)的人,特别引人注目。被子也是土布做的,大部分是传统的“印花布”穿棉衣里面没有秋衣类内衣,最多是棉衣里边套一件单衣。过年走亲戚拿的礼物就是白面馒头(家乡土话叫馍馍),用卷带(过去用布做的专门装l馍馍用的长条口袋,中间开一个竖式口子,两头装馍馍)装上馍馍,背在肩上。到亲戚家串门,每宁家留两个到四个,都是双数,回家时必须还得剩四个以上,不得全留给亲戚,这是一种风俗、礼仪。平时节衣缩食,每到过年(春节)时猪肉、羊肉、鸡、鸭还是比较丰富的。老百姓有“穷过日子富过年之说。有一种用白面蒸成的厚约2~3厘米的死面饼,放凉以后切成一寸多长的约一指厚的长条块,用油炸一下,叫“假肉”是过年炖大锅菜时的一种配菜,主要是因为买不起太多的猪肉。而用白面制作“假肉”做配菜,显得菜丰富些。过年时家家郁买鞭炮,贴对联,掛灯笼。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早上先给祖宗案前点灯、烧香、叩拜,然后给长辈叩首拜年。</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大部分是手工制造,穿的是土布衣,点灯用的是植物油(豆油),吃水是到附近井里打水,用肩挑水坏,桶挑回家存在大l水缸里。。很多家庭冬季烧不起煤火炉子取暖,而是做饭时把土炕烧的热乎乎的,钻到被窝里也不觉得冷。冬天烧煤火炉子也没有现在的暖气这么暖和,夜晚屋里洗丨脸盆里的水还会结冰。</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用的铁钉、铁锨、镰刀等农具都是铁匠手工打造的。用牲口拉犁耕地、拉车、拉磨,比较穷的农户养不起牲口,只能靠体力劳动维持生活。家无寸土的农民只能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逃荒要饭的“叫花子”经常在城乡走街串巷上门讨饭,特别是冬天要饭的“叫花子”更多,这种现象解放以后也是屡见不鲜。 </p><p class="ql-block"> 从外国进口的商品都加上一个“洋”字,机织布叫“洋布”,点灯照明用的煤油叫“洋油”,机制铁钉叫“洋钉”,更不会制造拖拉机、汽车……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p><p class="ql-block"> 农耕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土地自由买卖,逐渐形成了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拥有少量土地自给自足的中农;和极少土地的贫农还有没有土地的雇农。地主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人民幸福生活奠定物质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