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忘我 无我

小草黄志华(拒收红花)

<p class="ql-block">我愿化作清涟中不染的一茎之莲,不争春的烂漫,亦不怯夏的炽热。风过之时,便乘势摇曳,舞出独属自己的韵律;雨落之际,就顺势涤荡,澄澈本真的心灵;晴光遍洒之日,更借势向上,心向莲开,让那抹素白在光影里绽放得愈发透亮,而澄明,正是它从未改变的底色。 --小草黄志华</p> <p class="ql-block">当我步入中年之后,经历过一些运动和大的事件,才逐渐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回首过去,那些人与事,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即便是风云人物,也如云淡风轻,一飘而过。</p><p class="ql-block">我还是我,能够始终坚守本心,并未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不为己得利益而屈服,力求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为了工作,我也曾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吃了不少苦,其间有迷茫困惑,也有幡然清醒,更有奋力拼搏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人生三重境:自我、忘我与无我</b></p><p class="ql-block">人生的三重意境——自我、忘我、无我,并非简单线性递进的阶梯,而是螺旋上升的生命历程。它以层层递进的姿态循环往复,在每一次迭代中深化对生命本质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第一重:自我--叩问“我是谁?”</b></p><p class="ql-block">“自我”是意识觉醒的起点,也是人格塑造的萌芽。此时的“我”,常被身体感知、功名利禄、悲欢苦乐所定义,呈现出鲜明的“小我”特质——以虚无的“自我”为核心,将自身置于万物优先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为了维系这份独特性与存在的存在感,“自我”会本能地寻找各种支撑,却也因此成为恐惧、欲望、野心与尊严的根源。</p><p class="ql-block">“自我”像一副盔甲,在复杂世界中为我们筑起保护屏障;却也似一座牢笼,让我们与更广阔的外在世界产生隔阂。</p><p class="ql-block">但“自我”从非过错,它更像是灵魂的婴儿期。没有这段对“自我”的认知与探索,便不会有后续对生命更高境界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b>第二重境界:忘我——“我,非我?”</b></p><p class="ql-block">当“自我”发展到极致,便会遇到边界壁垒;欲望的尽头是空虚;控制的尽头是失控;理性的尽头是荒诞。于是,人开始尝试放下。</p><p class="ql-block">“忘我”,恰似灵魂的青春期。在这场深刻的精神觉醒中,我们终于挣脱“小我”的狭隘认知向着更广阔的“大我”疆域迈进。它让人跳出认知的混沌,走向清醒的觉知;脱离个体的孤立,建立与更广阔世界的深度联结。</p> <p class="ql-block">“忘我”绝非对自我的否定与消灭,而是暂且搁置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让个体在更宏大的秩序中找到新的坐标,实现精神层面的消融与升华。</p><p class="ql-block">正如1920年2月,陈望道为传播真理,秘密回到浙江义乌的家中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他沉浸于信仰的力量,竟将粽子蘸着墨汁吃下而浑然不觉,还执着地感慨“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p><p class="ql-block">这份“甜”,正是真理在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是“忘我”境界最动人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b>第三重境界:无我——“我从未存在,亦从未不存在”</b></p><p class="ql-block"> “无我”并非指“没有我”,而是勘破“我”的本质,它是因缘交汇而成的聚合体,始终处于流动变化之中,并无恒定自性。它既是对“自我”概念的彻底解构,更是对“忘我”境界的深层超越。</p><p class="ql-block">“我”,本质上只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名相符号,绝非“我”的真实本体,不过是意识活动推导得出的概念表述。真正的“无我”,不是“没有我”,而是“处处有我,却不执着于任何一处是我”。</p> <p class="ql-block">当你进入“无我”境界,便会挣脱双重执着:不再纠结“我是谁”,亦不再固执“我不是谁”;不再刻意追逐“有意义”,也不再恐惧面对“无意义”。此时,人不再追问“我该如何存在”,而是全然融入存在,成为存在本身。</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境界中,人不再是封闭的容器,而是承接万物的通道;不再是固化的雕像,而是映照真实的镜子;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包容万象的海洋。若能破除“我相”,功名利䘵劳也就无所谓,生活自会回归本真的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