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写给失足的你、他,还有她</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世,你我皆凡人,无论是疏忽大意、盲目自信,还是情非得已、一时冲动,也或者是利令智昏、伸手被捉,谁会不犯个小错误呢?关键是犯了错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消除影响、最大限度地弥补过失。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们常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也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走进庄严的法庭,坐在冰冷的被告人席上,想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还有那些因为你的犯罪造成伤害的被害人,你或许会忐忑不安,或许会后悔不已,或许会期待新生,希望法庭能够给自己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希望法官能够对自己网开一面,希望能够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希望能够对自己判处缓刑,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至少说明你已经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缓刑?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判处缓刑?判处缓刑以后应当注意的事项都有哪些?什么情况下会被撤销缓刑?撤销缓刑的法律后果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来一一地告诉你,希望你,希望他,还有她,希望你们能够通过学习真正的入心入脑,读懂它、理解它、记住它,并且严格的按照要求去做,积极地接受改造,重新出发、重新做人。不要让“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再次发生。</p><p class="ql-block"> <b>一、什么是缓刑?</b></p><p class="ql-block"> 缓刑,简单地来说,就是一种刑罚裁量制度,它允许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在宣告定罪后,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而是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进行考察。若考验期满且表现良好,原判刑罚将不再执行。</p><p class="ql-block"> 缓刑,全称为刑罚的暂缓执行或缓量刑,是人民法院对于触犯刑法、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但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的一种特殊刑罚执行方式。它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刑罚具体运用中的一种制度。</p><p class="ql-block"> <b>二、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缓刑?</b></p><p class="ql-block"> 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p><p class="ql-block"> (一)犯罪情节较轻;</p><p class="ql-block"> (二)有悔罪表现;</p><p class="ql-block">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p><p class="ql-block">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国刑法还规定,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p><p class="ql-block"> <b>三、缓刑的考验期限有多长?</b></p><p class="ql-block"> 1.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p><p class="ql-block"> 2.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p><p class="ql-block"> 我国刑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p><p class="ql-block">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p><p class="ql-block">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p><p class="ql-block">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p><p class="ql-block"> <b>四、缓刑的执行方式与考验结果有哪些?</b></p><p class="ql-block"> 我国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p><p class="ql-block"> <b>五、什么情况下会撤销缓刑?</b></p><p class="ql-block"> 我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p><p class="ql-block">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p><p class="ql-block"> 其他相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对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宣告缓刑。如果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p><p class="ql-block"> (一)初次犯罪;</p><p class="ql-block"> (二)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 (三)具备监护、帮教条件。</p><p class="ql-block"><b> 六、缓刑的意义与目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缓刑制度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予犯罪分子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监督考察机制促使其自我改造,同时确保社会安全。它既对犯罪分子进行了惩罚和教育,又为其提供了回归社会的可能,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平衡考量。</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缓刑是一种既体现法律宽严相济原则,又注重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机会的刑罚执行方式。在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会根据犯罪分子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审慎地决定是否适用缓刑制度。</p><p class="ql-block"> 你,懂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