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网名:草色遥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59370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探秘地点: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题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8月14,15日,冒酷暑两次从重庆解放碑,跨过嘉陵江畔,来到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旧址探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淞沪会战,一场激烈的战役在复旦大学所在地江湾区域展开。随着“八一三”淞沪战役的爆发,复旦大学决定西迁重庆,因淞沪会战的爆发而被迫西迁。为了继续教育使命,复旦与大夏大学决定联合迁徙。起初,他们选择江西作为新的驻地,然而,随着安徽芜湖的失守,迁校的紧迫性再次凸显。经过长达20余天的艰难跋涉,1937年12月末,学生们终于抵达了重庆,为学校的未来赢得了新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国立复旦大学前身震旦大学,原名震旦学院。由马相伯神父于1903年捐资,原址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05年春,由于出资资助办学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干涉校政,马相伯带领震旦爱国师生出走成立复旦大学,取名复旦大学有取意为振兴中华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站在北碚区东阳街道的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前,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没有人群的喧嚣,静静地在这片历史的痕迹中穿行。便能踏入这片承载着抗战时期复旦师生奋斗与希望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校史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路旁,是以复旦大学西迁旧址登辉堂为主体建立的国有博物馆,2013年3月1日正式开放。该馆以北碚时期复旦大学办学历史与陈望道事迹为核心展陈内容,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复旦大学在重庆的主要历史联系是1938年至1946年西迁办学期间留下的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包含登辉堂与寒冰墓等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推开登辉堂的大门,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1938年至1946年,复旦大学在重庆的这段历程,不仅是学术的坚守,更是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校长陈望道的身影在脑海中浮现,他不仅是学术的领航者,更是民族气节的象征。</span></p> 重庆旧址的历史见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位于北碚区的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与抗战精神的实物载体。这里,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交织,让人在探寻中感受到那份深沉与坚韧。坐落于重庆北碚东阳夏坝的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虽地处偏僻,却与远在上海的复旦大学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里,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相互融合,共同见证了一段不朽的抗战岁月。</span></p> 历史事件的迁移过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夏坝作为抗战大后方文化四坝之一,见证了复旦大学1942年由私立改为国立的历史转折。1939年复旦在此奠基,1940年整体迁入,现存登辉堂与寒冰墓构成旧址主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抗战的硝烟中,复旦大学因抗战爆发而西迁重庆,这一决策不仅彰显了学校在艰难时刻的坚定立场,更体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为复旦大学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重庆乃至整个中国抗战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震惊了全国,随后,“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复旦大学所在地江湾区域也被卷入战火。学校遭受严重破坏,仅有两栋建筑幸存,校园内一片狼藉。随着“八一三”淞沪战役的爆发,这片区域也沦为战火之中。学校建筑遭受重创,仅余两栋建筑得以幸存,校园内随处可见战争的痕迹。</span></p> 建筑遗产与文化象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37年12月末,复旦大学师生历经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重庆菜园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学校在战火中的顽强迁徙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未来的教育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经历了环境的挑战与机遇,最终在北碚东阳下坝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复旦大学为了师生的安全,从菜园坝迁至北碚东阳下坝,并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八年时光。校门见证了复旦人的坚持与努力,也见证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繁荣。校门和登辉堂等建筑融入了复旦大学的历史,成为了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1942年,复旦大学由私立改制为国立,这一历史性时刻更是被校门所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国立复旦大学,1938年2月搬迁到重庆,1946年7月随着抗战结束搬回上海,只有8年的时间,学校搬离过后,北碚原址以两位校长名字兴办了相辉学院,后来学院各专业并入重庆本地高校,校址成了旧址。</span></p> 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尽管复旦大学已迁回上海,但抗战时期复旦师生们所展现的爱国救亡、追求进步、团结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那弦歌不辍的坚定信念,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每个复旦人的心中。2012年,登辉堂被辟建为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纪念馆,该馆通过影像、图片和实物等多种方式,生动展现了复旦大学在抗战8年间的艰难历程。复旦师生在抗战期间坚持不懈,培养了众多人才,为国家的未来贡献了重要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重庆虽然是直辖市,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等教育,重庆大学是唯一一所985高校,其次是西南大学还算说得过去的211等等,相比北京、上海,知名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逊色不少。历史上的重庆教育有过高光时刻,陪都时期,全国有30多所知名高校内迁到重庆,约占西南高校总数的65%。</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纪念馆主体建筑登辉堂建于1939-1946年复旦大学西迁期间,原为校内小礼堂,以校长李登辉命名。馆内设校史陈列展与陈望道生平事迹展:前者通过建校历程、北碚办学等板块展现抗战时期复旦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育人的历史;后者以「求道」「播道」等主题呈现陈望道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及教育贡献。旧址另含寒冰墓,位于登辉堂右后侧。</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由于战争的缘故,当时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复旦大学在内的诸多知名高校都内迁到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址在重庆大学老校区内,相比起来国立复旦大学位置偏僻一些,不是很好找,位于北碚区东阳街道下坝境内,地处嘉陵江左岸,与北碚城区隔嘉陵江相望,距离不远,只有10多公里路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8年2月,由于抗战的爆发,为了保护师生安全,国立复旦大学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整体内迁到重庆,开始校址设置在菜园坝,后来担心被轰炸,整体搬迁到相对安全的东阳镇,整个校区依山傍水,规模较大,占地数百亩,拥有包括教学楼、宿舍楼上百栋建筑,能够同时容纳数千师生在这里生活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如今,踏入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斑驳的墙面与沧桑的屋檐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那些曾经在这里授课的教师,他们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漫步在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斑驳的砖墙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这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精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看似简短却凝聚了千年智慧的精髓。这所学校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经历过战火的洗礼,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登辉堂、韩冰楼,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38年,日军战机突袭重庆北碚,复旦校舍在爆炸声中轰然倒塌。但这并非简单的军事打击,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残酷摧残。两百多位师生与平民的牺牲,不仅是为了教育事业,更是为了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孙韩冰教授的离去,陈望道先生蘸墨汁吃粽子的佳话,都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坚守信念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抗战烽火中,复旦大学如凤凰涅槃,绽放出夺目光彩。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道路。那些在轰炸中幸存的师生,依然坚持着教学与科研,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笔墨作武器,用智慧作盾牌,与侵略者展开了另一种形式的抗战——文化抗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参观的过程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1939年的奠基仪式,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复旦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尤其是那些奖学金的设立,让我想起当年的民生公司与学校的合作,那是知识分子与实业家共同为民族未来打拼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校友们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袁隆平、李登辉等人的照片,让我看到了复旦精神的传承。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民族的骄傲。在相辉学院旧址,我仿佛听到了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看到了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专注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复旦大学的迁徙历程,映射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史诗。从上海到重庆,再到后来的上海,这所学校始终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它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那些在战火中成长的学生,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就,是对复旦精神最好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历史长河中,那些为捍卫民族尊严与延续文化血脉的先辈们,将被永远铭记。复旦大学的校训,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的力量永远不会消逝,民族的精神永远不会断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抗日战争期间,西迁至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享有“夏坝的延安”美誉,团结了一大批民主人士,陈望道便是他们的代表。周恩来十分关心复旦大学的统战工作,他不仅指示南方局青年组在复旦设立“据点”,领导学校的对敌斗争,还常常记挂复旦的进步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0年9月23日,是陈望道终生难忘的日子。周总理来校看望师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漫步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岁月的痕迹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我们或许无法亲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用知识、智慧和风骨守护我们的家园。复旦大学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站在旧址门口,我回望这些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希望。这或许就是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历史不会被忘记,精神永远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走出旧址,天色已晚。远处的山影与旧址的轮廓重叠,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复旦大学,这座曾经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的高等学府,如今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其历史精神,永远被后人铭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