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丹青

独往

<p class="ql-block">  陈丹青是个在文化领域有相当影响力的名人,本人乃草野小民,八竿子打不着。不过我这么自称,料想丹青先生一定反感,因为在丹青先生意识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草民”之称乃专制时代产物,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应该被摒弃的。老实说,我也一向反感这类自贬至卑贱地位的所谓谦称,只是国民对此历来讲究,考虑实际情形,自称在下不知妥否?</p><p class="ql-block"> 知道陈丹青是个画家自是很久以前了,他的名字与他从事的职业如此契合,就足以引起在下关注。但最初关注他的还真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尽管他的画看上去很不错,但我几近于画盲,自然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的。至于他的文,因为自己好歹中文专业出身,偶尔也涂鸦几笔,倒还有那么一点点品读能力。</p><p class="ql-block"> 初次见到丹青先生的书,以为只是名人的一次跨界破圈行为。因为那些年,出了名的主持人、演员纷纷写书出书,虽然文字水平难以恭维,但轰动效应非同一般,据说有的一版再版,销量达百万以上。榜样在前,随后名人出书速成风尚,由此赚得盆满钵满。丹青先生的书,一读之下,才知并非此类。我的印象里,少有画家写与专业无关的文字,丹青先生算是例外,他在画画间隙伏案疾书,写了一本又一本,至今达十余部之多,仅此足以赢得业界尊敬。而其挥洒自如、极具阅读快感的表达,更是让人惊叹。嬉笑怒骂,鞭辟入里,言必有中,直击灵魂,与时下某些蜻蜒点水、隔靴搔痒、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之文风有天壤之别。我坚信,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也不是想制造某种效应,更不是出于商业动机。</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退步集》、《草草集》、《荒废集》、《谈话的泥沼》等书里,对于社会、艺术、历史、人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有精辟的阐述,其见解之独到、思想之深邃令人耳目一新。他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种欲望显然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来自于对这个社会的现实关切和未来思考。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时代,总要有人有勇气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丹青先生的写作内容呈现出驳杂的特征,涵盖各个领域,其知识的广博、见识的深远让人折服。尤其教育方面,切中时弊的批评,引发我强烈共鸣。比如,应试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积累,而忽视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培养;“读书至上”观念扭曲了读书的本质;教育体系强化功利导向,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现行教育内容缺乏人文关怀,而忽略人格塑造;将学生束缚在分数评价体系中,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丹青先生曾因目睹优秀生被应试教育淘汰愤而辞职,我三十年前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因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受到领导干预也主动去职,这与丹青先生自然不可相提并论,但本质原因是一样的,都是教育理念发生了严重冲突。</p><p class="ql-block"> 丹青先生的书吸引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语言。犀利而直白,深刻而坦率,诙谐而不失严肃,从容而富有节奏,风格与鲁迅有颇多相似之处。后来看到其确有多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鲁迅的推崇和敬仰,也就不难理解了。我甚至注意到他的一些用词也很鲁迅化,如“早先”、“委实”、“谈资”、“抑或”、“大抵”、“原本”等等,读之甚是提气。</p><p class="ql-block"> 丹青先生的语言,我曾细细琢磨,终于发现其中奥妙,原来除了其本身深厚的文字功底外,主要在于表达的真实。真实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皇帝的新装》中那么多人胡说八道,唯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见一斑。曾在一个视频里看到丹青先生自说幼稚,我便忽然明白,他其实是在说自己就是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在鬼话充斥的年代,真实也就成了丹青先生语言精妙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但正因为追求真实,也极易被恶搞和围攻。有人说其批评教育体制是哗众取宠,欺世盗名;有人说其观点过于偏激会加剧社会矛盾;有人说其批判儒家文化是标新立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人说其不过是个愤世嫉俗的老愤青,给青少年做了坏榜样;还有人直接讥讽其是个“公知”,只会妖言惑众,夸夸其谈;更有人说其爆粗口缺乏素质等等,好像陈丹青是洪水猛兽似的。不过这其实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问是非黑白,预先给予定性,本就是国人一贯的思维方式,何况已经触碰到了他们的痛处呢!诚然,丹青先生自己也承认言论中带点火气,但在我看来,那只是性情、激情和血性。面对社会的不合理,心中无火,平静如水,除了说明麻木不仁,还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成熟而有涵养吗?至于骂其是“公知”,大可不必在意,公知者,有专业素养并进言社会的知识者,是最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群体。有人将其污名化,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p><p class="ql-block"> 在下已老眼昏花,很少再读纸质书了,最近路过书店,竟不由自主走了进去,在一个书架前徘徊良久,才确信自己原来是在找陈丹青的书。由此触发些许感受,不觉提笔匆作此文,却怕笔拙识陋,不解丹青先生之深意,故题中使用“浅读”二字。</p><p class="ql-block">图书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