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 《游记》江夏里.武汉老码头</i></b></p> <p class="ql-block"><b><i>文 / / 图: 张建桥</i></b></p><p class="ql-block"><b><i>美 篇 号: 50111646</i></b></p><p class="ql-block"><b><i>拍 摄 地:江夏里.武汉老码头</i></b></p> <p class="ql-block"><b><i>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是个多彩故事的宝库,有木质建筑艺术的故事,有趸船铁锚历史的故事,有拱桥亭榭文化的故事,有市井烟火繁荣的故事等等。江面的秋风述说着码头故事的乐章,蓝天白云唱着码头故事的乐曲,脚下土地敲着码头故事的乐鼓,热干面的香味飘着码头故事的乐声,每走一步、每看一眼、每听一次都有码头故事的身影,但今天在这里要讲的故事是“退休”的小木舟。小木舟“退休”后每天静静的靠在自家木屋边上注视着客人,时而高声、时而低语、时而激动、时而宁静为来客讲述小木舟的前世今生,情节迭荡,内容丰富。</i></b></p> <p class="ql-block"><b><i> 小木舟与船工号子共同构成汉江文化的灵魂,纤夫们背纤跋涉时荡江回旋的号子声,是“镌刻在汉水深处的一阙深沉而又凄美的生命交响曲”。船工们“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既是生存所需,也升华为“义薄云天”的江湖情谊。从“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到现代“神舟飞船,“舟”始终是中国人探索精神的图腾。江夏码头小木舟连接着“孤舟蓑笠翁”的古典意境与“江海寄余生”的超然哲思,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i></b></p> <p class="ql-block"><b><i> 载着“英雄光环”的江夏码头小木舟,曾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迎着浪尖上飞行的子弹,与战士们一起在惊涛骇浪中一会升起一会落下艰难前行,最终把五星红旗插在总统府上空高高飘杨。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中,同一条小木舟再展雄风载着当年渡江战役的战士们投入抢险,将猛如虎兽的洪水彻底征服。从“抵抗敌人”到“救助百姓”,小木舟承载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以平凡之躯守护家国,彰显“人民至上”的永恒主题。</i></b></p> <p class="ql-block"><b><i> 小木舟是百年码头的烟火记忆,并刻录着长江商贸的百年沧桑。船工号子曾惊起白鹭,茶客墨香晕染黄鹤楼题诗,而“开江祭”仪式至今延续着对长江的敬畏。小木舟旁边的美食摊飘着芝麻酱香,江夏鱼糕的鲜嫩与活鲫鱼的蹦跳,勾勒出码头生活的粗犷与温润。小木舟刻录着江夏老码头的历史,也隐喻着江夏人“争先、担当”的精神——正如盐船船主们曾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在浪尖上开辟航道。</i></b></p> <p class="ql-block"><b><i> 故事讲到这里,“退休”小木舟告诉大家,听,远方传来了鸣笛声,并指着江水说,能鸣笛的大船已替代小木舟了,小木舟現在是一个庞大的“退休”群体,个个在家安静的述怀着自己的故事。“退休”小木舟讲到这里抹了抹“眼睛”略带伤感。江夏码头的小木舟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江夏码头的小木舟不仅是历史场景的复原,更承载着多重文化象征与情感寄托。在长江的浩渺烟波中,江夏码头的小木舟承载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更是长江文化中坚韧与奉献的象征。</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