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div>五至七千年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在铜河盆地居住了。以前的嘉卡纳曾是木材和鱼类的集散地,后来成为一个永久村落。</div> <div>嘉卡纳小屋建于1904年。1929年,为了方便来往于东部奇斯托奇纳和纳贝斯纳金矿的客人,小屋进行了重修。<br></div><div>历史上这家小屋曾接待过阿拉斯加内政部首位法官、首任州长、著名探险家等名人。</div> <div>早饭后来退房,接待处没人。</div> 自助参观了一下大厅。这是嘉卡纳的老照片,看那时就挺繁荣的。从照片判断,现在的嘉卡纳河已经改道到了照片右下角下面去了。 壁炉台上有一双旧鹿皮鞋。<div>麋鹿毛刺绣是北美原住民的传统手艺,它用于装饰帽子,鹿皮鞋,拖鞋和钱包等。无法判断这是否为麋鹿毛刺绣品。</div> 昨天入住时店家一再表示,开店一百多年,从来没有接待过中国客人,希望我们能留言。所以离开前就在前台的留言本上留下了中文符号。 来到铜中心(Copper Center)。这是一个小镇,成立于1896年。1898年三百名身无分文的孤独的矿工在此过冬,尽管许多人因坏血病而离世,但这里还是成为了该地区首个白人定居点。<br>此地现在是华盛顿-阿拉斯加军事电缆和电报系统(Wamcats)的瓦尔迪兹和费尔班克斯之间的服务站点。<br><div>我们没能找到游客中心,询问后得知找错地方了。</div> 根据指点终于来到了朗格尔-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及保护区(Wrangell-St. Elias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游客中心。<div>公园成立于1980年,是美国最大的国家公园,有六个黄石公园大。它将阿拉斯加山脉、楚加奇山和朗格尔-圣伊利亚斯山的结合部全部保护起来了,其名字来自于公园内美国第二高峰圣伊利亚斯山(Mount St. Elias),海拔5489米。公园拥有300多座雪峰和3000多条冰川,其地质年代可上溯到2亿年前。<br></div> 这里不仅是游客中心,更像是一个科普公园,周边还有徒步道。<div>来到这里是想报名参加肯尼科特矿山遗址之旅和徒步冰川之旅的旅游项目,没想到询问前台小姐姐后得知,这两个景点也可以免费自行前往,那就自力更生省几百刀吧。</div> 这是游客中心介绍的朗格尔山脉一部分,和我们昨天晚上看到的基本一致。左边是德拉姆山,这是一座复合型死火山。右边的朗格尔峰则更像圆锥形,它是公园内唯一的一座活火山,且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盾状火山之一。 游客中心有很多动物标本,这是十字狐(Cross Fox)。它是一种罕见的红狐变种,以背部黑色条纹形成类似十字的图案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北美。这也是我们全程没有亲眼看到的野生动物之一。 要到达朗格尔-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只能通过两个小镇,就是下图中两个红圈中的纳贝斯纳(Nabesna)和麦卡锡(McCarthy)。纳贝斯纳主要是徒步登山活动,而麦卡锡可以参观铜矿遗址和登冰川,所以我们选择了麦卡锡。 <div>出了游客中心,沿着4号公路往南,左转到10号公路,也叫埃德格顿高速路(Edgerton Highway)。上了10号公路之后才想起来忘了加油了。终于在肯尼湖边找到了加油站。</div> 加油站马路对面就是肯尼湖(Kenny Lake)。 都说10号公路沿岸非常漂亮,真的是山清水秀啊。 然而,再往前,这是要去哪里?遇山开路就开这窄窄的一条单行道毛坯路么?<div>其实这里曾是从肯纳科特(Kennecott)矿场运送矿石的西北铁路隧道所在。随着矿山关闭、铁路废弃,隧道被爆破后形成了这个狭窄的峡谷作为公路单车道,起初废弃的铁轨还在路面上。直到1971年,又在铁轨上铺了碎石子,才形成了眼前的路。</div> 出峡谷后开到坡顶,一条宽阔的河谷映入眼帘,这就是铜河(Copper River)。铜河因为上游发现铜矿而得名,按水流量来计,铜河是美国的第十大河流。 过了铜河上的奇蒂纳桥(Chitina Bridge),铜河在这里有了岔道,分流出的奇蒂纳河(Chitina River)伴着麦卡锡路继续往东。铜河则一路向南下,在注入阿拉斯加湾之前形成著名的铜河三角洲(Copper River Delta)。<div>看眼前奇蒂纳河的流量也不小。<br></div> 过了奇蒂纳(Chitina)小镇,正式进入去往麦卡锡的62英里长的麦卡锡路(McCarthy Road)。<br>路口棕色的安民告示牌提醒:路边大部分是私人领地,安全自负。黄色警示牌更是:不建议开这条路,如果非要进入这条路请务必提前告知某人你身在何处。这个告示太扎心了,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敢死队员似的。<br> 麦卡锡路开始的17英里算是铺面道路,但是之后的41英里的碎石路的路况比道顿公路更差。完完全全的土路,到处坑坑洼洼,不是炮弹路就是搓衣板路,可以说这里是我们在阿拉斯加开过的最崎岖的道路,怪不得导航显示四十多英里要开二个多小时。<div>好在路边时不时有些小湖能让我们能放松一下。这是露丝湖(Ruth Lake)。</div> 前方是库斯库拉纳大桥(Kuskulana Bridge)。 这座单车道悬臂式桥长160米,桥面离峡谷底部73米,峡谷深而陡峭、布满岩石。它是一座在1910年极端寒冷的冬天,仅仅用两月(12月和1月)建成的钢制铁路桥,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它是西北铁路的一部分,其作用不亚于百万美金大桥。<div>1938年铁路桥废弃后被用作公路桥。当时桥身两侧没有护栏,非常危险。直到1988年才重铺了桥面,两侧加装了护栏。来到桥下可以清晰看到崭新的金属护栏和百年前的木质桥身风格完全不搭。</div> 一些不讲武德的游客将贴纸贴满了标牌,路牌都看不到了。狗皮膏药全球通病啊,只是目的不同罢了。 经过吉拉希纳河(Gilahina River)。 边上树林中还残留着八十多年前彻底废弃的同属西北铁路的吉拉希纳铁路桥,木制桥梁矗立在峡谷中默默诉说着荒野里曾经的辉煌。 路边一个非常长的湖,它也直白的叫自己为长湖(Long Lake)。 终于走上了比较平坦的道路,此时也有了手机信号。导航在正常的工作,但是路边却有牌子说导航是错误的,不要相信导航。 我们坚定跟着导航来到这里。前方是肯尼科特河(Kennicott River)上的一座小桥,限速5英里。 颤巍巍开上这座路面的木板修了再修、两侧护栏有如同无、没有先行标识的单行桥。 过了桥,便算是来到了麦卡锡小镇。远方的雪山冰川在欢迎我们。 经过麦卡锡小镇的教堂。 路边的小池塘里休闲的人们在戏水。 终于在镇外找到了以这里最高山峰命名的布莱克本小屋(Blackburn Cabins)。但是找不到接待人员,也找不到预留信封和钥匙,只能给店家打电话。<div>不到一分钟,美女玛丽出现在我们眼前,她看着我们的车惊讶的瞪大了眼睛问,你们怎么开进来的?我们就更加疑惑了,那不一脚油门就开来了么?</div> 经过交流才得知,我们刚才开过来的桥是私产,只有付了过路费才让通行。她赶快给老板打电话说明情况,我们赶快卸下必需品,立马开车返回。<div>顺利开过桥之后才发现,远处路边还有这样一块提示私产的牌子,进来时还真没看到。</div> 另一侧路边还有一个这样的阻挡,平时这个横档是横在路上的,并且用边上的挂锁锁上。<div>这是一座私人拥有的桥,过桥要留下买路钱。一般游客单次550刀,镇上居民年卡700刀一年,并且配发一个钥匙。需要经过时自己用钥匙开锁,移开横档,开过后需要停车,重新锁上横档。<br></div> 但是此时,横档上面挂了一块牌子,明确提醒要保持开着。<div>美女告诉我们,一年中有时会有那么一两天正赶上电力检修啥的,横挡会是开着的状态。这难得的一两天却给我们碰上了,鸿运高照啊。</div> 最终将车开到另外一座人行桥边。这是桥边的游客信息中心,在游客中心支付了过夜停车费后可以将车停在它后面的停车场。 停车场边是帐篷营地,每人100刀一晚,价格还真不便宜。不过看在远处的雪山风景面上,这不算贵。 这是横跨在肯尼科特河上的人行桥。 走过人行桥,玛丽的车在桥那头等着我们。<div>我们又回到布莱克本小屋啦,好刺激的一段入住经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