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云贞文选】难忘那年九月九

森林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9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昨天姐姐哥哥(姐夫)从北京过来看父母,女儿女婿来了父母总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他们不但和老人啦家长还陪着搓麻将打扑克,哄得二老无比开心,我总是说:“爸妈的幸福生活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母亲却一反常态起床后就阴沉着脸,哥哥问:“谁惹咱妈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我摇摇头低声说。</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母亲表情凝重的洗了三个苹果,放进那个素花盘子里双手端着去了套间,并燃了三炷香。</p><p class="ql-block"> “今天农历什么日子?”姐姐问:“咱妈怎么上香呢?”</p><p class="ql-block"> “七月二十五。”小妹说。</p><p class="ql-block"> “阳历呢?”姐姐又问。</p><p class="ql-block"> “九号呀。”小妹说。</p><p class="ql-block"> “九号!”我一惊:“今天是毛主席的忌日,四十多年了每到这一天咱妈都焚香纪念,从未间断过。”</p><p class="ql-block"> “怪不得一起床就不高兴呢,她们那代人啊,对毛主席的感情太深了,甚至胜过自己的父母。”姐姐说。</p><p class="ql-block"> “是呀。”我说:“有句歌词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p><p class="ql-block"> 我们姊妹三个开始回忆那个难忘的九月九日。</p> <p class="ql-block">  四十七年前的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六,记得是下午,正在放秋假的我和小伙伴在村东边挖野菜。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飞奔过来,还没到我们跟前,就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气喘吁吁地对着我们大声喊:“别剜菜了,毛主席逝世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四五个孩子齐刷刷惊掉了镰刀,张口瞪眼地望着他:“快别喊了,让大队上的人听见得抓起你来。”</p><p class="ql-block"> 他涨红了黑黑的小脸:“你们爱信不信,反正公社里都说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互相看看,不知如何是好,毛主席去世了,咱们可咋办啊?还挖菜砍草吗?我们都觉得应该哭起来才对,但是,我们没有哭,而是默默地捡起镰刀,继续剜菜。</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看到妈妈阴沉着脸眼睛红红的,好像刚哭过。她默默地把墙上那个放照片的相框取下来,把里边的照片拿出来又换上了毛主席的照片,还配上了一周黑布放在冲门的条机板上。又让我去代销处买苹果。去代销处要路过学校门口的操场,往日在这里戏闹的孩子们没有了,就连代销处里买东西的人们也不像往常那样大声说笑,都低着头轻声细语的说话,我有些害怕牵着妹妹的手赶紧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妈妈把苹果放在一个素花盘子里供在方桌上,她每天都在方桌前表情凝重的站一会儿,不知道她在想什么,那几天我们家没了欢声笑语,也不敢大声说话。</p><p class="ql-block"> 每晚睡觉前妈妈总是阴沉着脸在毛主席像旁坐一会儿,长大以后才明白那算是为他老人家守灵吧。</p> <p class="ql-block">  姐姐说她也清楚的记得那天得知噩耗的情景。她那时在姥娘家,正背了筐子要去楼树叶,在村子的小场院上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就怔在那里,不知所措,然后回家,趴在姥娘的怀里哭起来。姥娘也擦着眼泪喃喃着:“没有了毛主席,咱们可咋活啊?怪不得前些天地震呢那是前兆,死伟人就是山摇地动啊。”</p><p class="ql-block"> 五零后六零后和他们的父辈祖辈,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情很难说清的。我小时候躺在姥娘家的炕上,天天抬头看到的就是墙上的报纸,毛主席挥手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的经典镜头,照片下面是“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毛主席”,括弧里“新华社传真”,好多年,我都好奇“传真”是什么意思。就因为是时时刻刻的教育和熏陶,就刻在了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网传王中军在拍摄电影《唐山大地震》时,非要冯小刚加上毛主席追悼会的场景,他说那是他无法忘记的情景,通过电影镜头还原了,也许就能忘掉了。</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毛主席追悼会那天,是一个下午,下着大雨,妈妈早就调好了收音机的频道,她带着我们,是的,是满满一屋子人,我们姊妹四个,乖巧的弟弟只有五岁,穿得板板正正的,小脸儿绷得紧紧的,表情严肃,还有我的表姐,还有邻居不识字的老奶奶也穿得干干净净,她们的眼里都含着泪。</p><p class="ql-block"> 妈妈带着我们,跟着收音机里的声音起立,默哀三分钟。姐姐紧紧抓着妹妹的手,我则抓着弟弟的手,阴沉沉的天空下,绵绵的秋雨里,我们肃穆致哀的镜头是我记忆里无法抹去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在1993年,我第一次去北京,我和丈夫带着三岁的儿子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从纪念堂出来,感觉外面的阳光亮得晃眼,恍恍惚惚就像做梦一样,不觉想起自己也曾参加过他老人家的追悼会,妈妈也为他守过灵,现在竟能看到他老人家的真面目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去了故宫,天安门好几个景点。到了晚上,我问儿子:“今天咱们都干了什么啊?”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我们吃了包子,看了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今天都有很多人发悼念毛主席的文章,视频,在这个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里,不会让你忘记,让你无法忘记。特别是我那三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他们对毛主席的感情是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所以这一天母亲总是上香纪念她心中的伟神。</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p><p class="ql-block">美篇原文:霍云贞</p><p class="ql-block">作者写于2023年9月9日</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霍云贞,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德州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政协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来踏实本职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双岗建功屡获殊荣,获评民盟山东省委盟务工作先进个人,民盟山东省委组织发展先进个人,德州市优秀政协委员;被德州市宣传部授予“德州文化英才”称号。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被德州学院授予“毕业生心中最美教师”。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项目四项。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德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奖三项,二等奖两项。</p><p class="ql-block"> 社会职务:山东省总工会职工教育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专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