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章 拉脱维亚</span></p><p class="ql-block"> 旅程继续向北,跨过边境便来到拉脱维亚。迎接我们的是里加那条静静流淌的道加瓦河,以及河畔天际线上高高耸立的尖塔。阳光洒落在老城的红砖屋顶,倒映在鹅卵石街道上,空气里弥漫着面包和咖啡的香气。漫步在里加老城,随处可见精美的立面、精致的阳台和充满故事的雕像,仿佛每一扇窗、每一块砖都在述说着中世纪的繁华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加城堡 Riga Castle</b></p><p class="ql-block"> 位于道加瓦河畔的里加城堡始建于1330年,最初是利沃尼亚骑士团的官邸,曾因与里加人的冲突被毁,后于1515年重建。几个世纪中城堡不断遭受战争破坏并多次修复扩建。1922年起,它成为拉脱维亚总统府,苏联时期曾改作少年先锋队活动中心。1995年起再次作为总统府使用,城堡的炮塔上悬挂了拉脱维亚国旗和总统旗帜,如果两面旗帜都悬挂,则表示总统正在宫殿内居住。如果总统已前往其他住所,则只悬挂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 </b></p><p class="ql-block"> 它是近几十年来拉脱维亚建造的最令人赞叹的文化建筑之一。全新的图书馆是现代化的信息中心,其宽敞的空间又使它成为本地居民以及城市来访者举办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加基督诞辰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Nativity of christ Cathedral</b></p><p class="ql-block"> 这是整座城市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在苏联时期,这座建筑曾被用作天文馆和餐馆,现今已被彻底修复还原为教堂。现在那里定期举办东正教礼拜仪式。</p> <p class="ql-block"> 里加老城是这座城市的心脏与历史象征。漫步其间,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与中世纪风格的建筑相互交织,让人恍若穿越数个世纪,回到往昔岁月。漫步在狭窄的巷道间,你能欣赏到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广场上遍布的咖啡馆、餐厅和特色商店,为游客提供了惬意休憩和感受城市氛围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瑞典门The Swedish Gate</b></p><p class="ql-block"> 这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旧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兴建于1698年,作为瑞典统治时期防御城墙的一部分,当时曾有八个门,现在仅存此门。塔街(Torņa ielā)经过此门通往城墙外的瑞典军营。</p> <p class="ql-block"> 瑞典门还有个传说。在瑞典士兵进驻时期,士兵不得与当地女子相爱,但仍有士兵半夜约会时被发现,于是两人被抓起来惩处,并塞进城门里。因此后来也有谣传,如果想测试对方是否爱你,只要在半夜经过瑞典门,能够听到两位恋人的耳语,表示你已经找到真爱。</p> <p class="ql-block">对着瑞典门作画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华丽宫</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Splendid Palace</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里加百年老影院。</span>建于 1923 年,外立面带新巴洛克风格、内部偏新洛可可。被列为国家级建筑纪念物;这里还是波罗的海地区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影院之一(1929 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加交易所艺术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Latvian National Museum of Art </b></p><p class="ql-block"> 交易所艺术博物馆建于 1905年,是根据德国建筑师 V.Neumann的一个设计项目建造的。现在是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拉脱维亚国家广播电台大楼</b></p> <p class="ql-block"> 这座老城中的现代红砖建筑,竣工于 2015年,该建筑通过一场国际建筑竞赛选出,目的是在历史氛围浓厚的老城中心增添一座现代、同时与周边环境相融的新建筑。建筑不仅是一栋公寓楼,还巧妙地“堵”住相邻旧墙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市政厅广场Town Hall Square</b></p><p class="ql-block"> 由于里加地处东西方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处,且自古以来就是商业中心,集市广场便成为了城镇中心,外国商人将货物运往此处。因此,整个13世纪,这个广场都被称为集市广场。直到1334年市政厅建成后,它才更名为市政厅广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加市政厅Riga City Hall</b></p><p class="ql-block"><b> </b>建造于1848年至1850年,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彻底摧毁。目前的建筑是原建筑的复制品,于2004年建造,严格遵循中世纪的样式。 如今是里加市政府的主要行政大楼。</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它是深灰到黑色的现代主义建筑, 主要讲述 1940–1991 年拉脱维亚在苏联与纳粹占领时期的历史。它是苏联时期(1970 年代)建的,原本是拉脱维亚红色拉脱维亚步兵纪念馆。因为色彩和风格在广场上特别显眼,是深灰到黑色的现代主义建筑。</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罗兰雕像Roland’s Statue</b></p><p class="ql-block"> 罗兰是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时期,查理曼麾下十二圣骑士之一,是查理曼麾下的法兰克军事领导人。罗兰在他统治的土地上,遵守严格而公正的法律,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德国北部成为了英雄,象征着正义。随着时间的流逝,罗兰成为基督徒骑士的理想人物,被描绘成一个异常强大而勇敢的骑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黑头宫Haus of Blackheads</b></p><p class="ql-block"> 黑头宫始建于十四世纪,曾是未婚商人行会所在地。当时,它曾是整座城市中最负盛名的宏伟建筑。二战期间,这座建筑遭到严重毁坏和掠夺。废墟在1948年被拆除。目前的建筑是重建于1996年至1999年,现在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新建筑精准地再现了原建筑物的风貌,具有独特的文艺复兴时期荷兰风格的外立面,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内部天顶壁画。</p> <p class="ql-block"> 黑头宫拱形大门的入口的两侧有抱着婴儿的玛丽亚和守护神圣毛里求斯(St.Mauritius)。</p> <p class="ql-block"> 黑头宫顶部是著名的天文钟,钟上面的两个花瓶是荷兰的文艺复兴风格,镀金的鸟站在树枝上,下头有铁雕盛开的镀金花束。</p> <p class="ql-block"> 立面还有汉萨同盟的标志以及四尊镀锌雕像,由左至右分别为海神尼普顿Neptūna、团结神Vienības、和平神Miera、商神墨丘利Merkura。其中隐含的意义是,贸易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贸易繁荣唯一的条件是社会的统一和和平。雕像上面的市徽代表里加曾经合作超过百年的汉萨同盟城市:(从左至右)里加、不莱梅、吕贝克和汉堡。天文钟上面那一行字:ANNO 1334,RENOV ANNO 1999,代表创建及复修完成的年份。</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原来是里加德国商会的会所—大行会The Great Guild ,建于14世纪。现在是拉脱维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所在地,也常用作音乐会场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猫之屋The Cat House</b></p><p class="ql-block"> 大行会对面矗立着一座有两个塔楼的建筑,上面两边有两只猫。这是著名的猫楼(Kats' House),建于 1909 年。传说,当年一位名叫布鲁默的富裕商人因为向里加的大型商会组织(The Great Guild)申请加入会员被拒,他非常愤怒,为了报复,就在大行会的对面盖了这栋豪宅,并在两旁高塔的顶端放上两只愤怒猫,并且要求建筑师将这只猫的尾巴朝向对街的大行会之屋,以表达他的不满。这在当时是一种带有侮辱的意味,这位富商还因此被一状告上法庭,经过冗长的诉讼之后终于能够进入大行会(The great Guilt),不过条件是他必须让猫咪转过头来朝向大行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兄弟建筑群Three Brothers</b></p><p class="ql-block"> 三兄弟屋是极具魅力的一组民居建筑,分别建于不同的世纪,其中最古老的建筑竣工可追溯至十五世纪。三兄弟屋这个名字是很久以前人们给这排建筑起的。据说建造这三座建筑的人均来自一个家族。如今,这些建筑是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和国家文物保护监察部(State Inspection forHeritage Protection)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火药塔Powder Tower</b></p><p class="ql-block"> 塔建于1330年前后,是里加的一座防御性塔楼,最初被称为“砂塔”(SandTower)。1621年被瑞典军队摧毁,原始建筑只剩下底座的白色基石。1650年为了加强防御而修复。1937—1940年间,火药塔重新改建成直径14.3米、高25.5米、墙厚约3米的城墙。火药塔里也是里加古城唯一被保留下来的瞭望塔楼,当时此塔用于存储火药。自1919年起,它成为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彼得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t. Peters’s Church, Riga</b></p><p class="ql-block"> 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座高耸的教堂,高123米(战前高136米),始建于1209年,目前的钟楼完成于1746年,历史上曾遭雷电袭击,其中两次造成坍塌(1666年和1721年)。二战以前,这是欧洲最高的木制建筑。战争期间,屋顶和钟楼毁于大火。1970年代,苏联工程师重建教堂,并安装了一部电梯,使人们可以在70米高处眺望里加风光。由于里加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贸易中心,市民始终需要了解风向,从而判断船只能否进港,因此所有教堂的尖顶都装有风向标。里加风向标的主角是公鸡。在基督教中,公鸡象征着警惕,在古代,人们相信风向标可以保护城镇免受邪恶侵扰。</p> <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不来梅的音乐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b></p><p class="ql-block"> 这个布莱梅雕像出于格林童话,讲述了一群动物,包括一只驴、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公鸡,它们决定一起前往布莱梅追寻音乐家的梦想,最终在旅途中展现了友谊和团结的力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发源于中世纪的童话故事广为流传,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弱者通过团结协作完全能够战胜强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据说,原创铜像在德国不莱梅市政厅的旁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尊雕像是1990年由不来梅所赠送的,</span>因为里加和不莱梅是友好城市。此外游客们来这里拜访时,都会摸摸动物们的鼻子,据说可以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母悲伤天主教堂和圣詹姆斯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教堂都是里加重要的天主教地标。前者是18世纪的浅色巴洛克风格建筑,外形优雅、氛围温暖,是市中心信徒聚会的宁静之所;后者建于13世纪,以哥特式红砖外观和庄严的木质内部闻名,是里加总教区的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维广场Livu Square </b></p><p class="ql-block"> 里维广场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世纪中期,相对比较年轻。这里保存看一组饶有趣味的十八世纪的民居建筑群,以及商会大会堂 (Great Guild Hall)和工匠协会小会堂(Small Guild Hall。夏季,里维广场有许多户外咖啡馆,到了晚上,户外音乐会、餐馆和夜总会的音乐此起彼伏,人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家歌剧院Latvian National Opera</b></p><p class="ql-block"> 歌剧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于城市运河边,是</span>拉脱维亚音乐和文化界的骄傲。它建于 1863年,曾为德国剧院(German Theater)。 1995年,完成了整体修复。该建筑具有完美的声学设计,是世界一流的歌剧、芭蕾舞及流行音乐的演出场地。歌剧院与莫斯科波修瓦大剧院(Moscow Bolshoi Theater)的外观极其相似,其内部装潢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莱玛时钟Laima Clock</b></p><p class="ql-block"> 莱玛时钟于1924年建成,最初被称为大钟表,是为了提醒里加人准时上班工作而设,在1936年时被漆上了当时最大糖果公司Laima的Logo,也因此开始被称作莱玛时钟。在二战时期曾有一段时间作为政治信息台使用,到了1999年时钟完全重建后,恢复为原先设计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加主教座堂Riga Dome Cathedral</b></p><p class="ql-block"> 又称圆顶教堂,是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大教堂。供奉着天主教中最受尊崇的圣人——圣母玛利亚。教堂始建于1211年,内部朴实,外观庄严稳重,是波罗的海三国最大的中世纪教堂,也是里加最知名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主祭台</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管风琴由6718根音管组成,长度从10米到1.30厘米不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目前为世界第四大管风琴。这架管风琴能够演奏任何乐器的声音,甚至人声。著名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曾为圆顶大教堂的管风琴谱写过专门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 主教讲道坛上栩栩如生的十二使徒和天使。</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里安葬了许多重要人物,他们的纹章被放在墙上,既是纪念,也是彰显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左边是一个比较华丽的家族徽章。盾牌上有十字、剑和头颅,象征家族历史、荣誉或者功绩。两侧的黑色人物是盾徽持有者(Heraldic supporters),在欧洲贵族纹章中比较常见,用来衬托和突出家族地位。这种多见于里加有重大贡献的家族(例如商人行会领袖、城市官员或捐资修建教堂的人。右边是典型的贵族纹章,盾牌上是金色与黑色的分割,顶部是骑士头盔和有翼的鹰。下方的牌匾写着德文铭文,一般是关于逝者身份、家族、年代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会定期举办管风琴音乐会,我们也有幸听了一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自由纪念碑FREEDOM MONUMENT</b></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是拉脱维亚独立的象征,也是里加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矗立于城市主干道——自由大道(Brivibas iela)——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自由雕像本身由R.米尔斯梅登雕刻,高42米,顶部是一尊青铜女性雕像,她高举双手,手中握着三颗星,象征着拉脱维亚的三个文化历史区:库尔泽梅、维泽梅和拉特加尔。</p> <p class="ql-block"> 基座下部饰有粉色花岗岩,上面镌刻着“献给祖国和自由”的字样。基座上装饰着其他几座雕塑作品,其中包括“祖国卫士”、“母亲拉脱维亚”和“劳动与家庭”。</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拉脱维亚外交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里加中央市场 Riga Central Market</b></p><p class="ql-block"> 作为欧洲最大的市场之一,从室内到户外区超过3000个摊位,里加中央市场是了解当地文化与品味美食的绝佳场所。市场建于20世纪初,由五个巨大的二战前飞机机库改造而成,内部充满了新鲜的农产品、鱼类、肉类、奶酪和手工艺品等。这里不仅是购买当地特产的好地方,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拉脱维亚美食,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新艺术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Art Nouveau Architecture</b></p><p class="ql-block"> 里加几乎可以被视为一座露天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或现代风格)的博物馆。在中心城区有三分之一的建筑具有引人入胜的新艺术风格,使里加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欣赏新艺术风格建筑的景点,并于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风格迥异,精美独特,屋顶上雕刻着动物石像,角落里则雕刻着人脸和代表不同情感的面具。正面都有圆形窗户和阳台,以其丰富的装饰而易于辨认。这些新艺术建筑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风格迥异,精美独特,大楼立面被装饰得非常华丽,包含从花卉图案、神话动物和人物形象等多样主题,这些装饰为建筑物增添了动感与生命力,彷佛墙壁本身充满了故事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 在欧洲,没有其他地方拥有如此众多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每座建筑都是20世纪建筑设计艺术成就的独特典范。新艺术运动的特色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表现力,以及将实用转化为美感的艺术。新艺术风格非常注重创作自由、富有表现力和不受约束的想象以及细节。</p> <p class="ql-block"> 里加的新艺术建筑不仅展现了建筑师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以及对现代科技的探索。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和探索。诸多建筑师们也将里加视为露天建筑博物馆而慕名前来,获取灵感。</p> <p class="ql-block"> 很赞赏网上看到的这句话“现代主义建筑师是‘工匠’,而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师则是‘宗师’。他们以雕琢艺术品的心,将人类最珍贵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即便融入繁复的细节,也能化繁为一,展现出非凡的美学修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创意园区Creative Quarter </b></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旧仓库区改造而成。保留了原有仓库的工业风格。经过修复后改造成艺术空间、画廊、工作室、咖啡馆。这儿经常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设计集市。是里加独立艺术和当代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是创意产业与城市生活结合,吸引了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创业公司入驻。也成为里加年轻人和游客体验现代文化生活的热门去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伦达勒宫 Rundāle Palace</b></p><p class="ql-block"> 伦达尔宫建造于1736-1768年间,是拉脱维亚最典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建筑,被誉为“波罗的海的凡尔赛宫”。最初是库尔兰公爵恩斯特·约翰·冯·比隆的夏宫。公爵去世后几度易主,在战争期间还被当过医院、德军办公室、仓库、农业部所在地、学校等。还曾一度受损。20 世纪后期开始修复,现在是博物馆,展示 18 世纪贵族们的生活、艺术收藏和欧洲宫廷文化。</p> <p class="ql-block"> 整座宫殿分为宫殿主建筑和花园两大部分,这座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每个房问都奢华的令人瞠目结舌,内有白厅、黄金厅、玫瑰屋、大画廊、小画廊、台球室、荷兰沙龙及公爵公寓、公爵夫人公寓等上百间房间, 花园是仿照凡尔赛风格设计的法式对称花园,种满玫瑰、观赏树木和喷泉。</p> <p class="ql-block">厕所也那么华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特马尼斯岩洞the Gutmanis Cave</b></p><p class="ql-block"> 这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结合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与民俗传说的岩洞,也是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天然岩洞。高约10米,深约18.8米,宽12米,由砂岩长年被地下水侵蚀而形成。</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的密密麻麻的刻字是过去几百年来欧洲贵族和文人游客留下的“打卡痕迹”,文字主要是拉脱维亚语、德语、俄语,也有荷兰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岩壁刻字最早的刻字可追溯到 17世纪。18–19世纪期间,很多贵族、军官、旅行者和学生会在这里刻下姓名、学校、年份等作为纪念。有些文字被认为是文化遗产,在现代看来也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档案。</p> <p class="ql-block"> 据说洞里流出的清水被认为具有治疗作用,游客有时会洗手或装上一瓶带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雷达城堡 Turaida Castle</b></p><p class="ql-block"> 城堡始建于1214年,是中世纪时里加大主教的城堡。它既是治安官们的住所,也是一座主要的防御工事。十六世纪时,城堡的防御功能达到顶峰,有四座高高竖立的塔楼和三座门楼保卫着城堡的入口。1776年,一场大火使得城堡中的木质建筑全部化为灰烬。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城堡的结构,重建工作也自此开始,持续了25年。城堡主要由红砖建成,是波罗的海地区典型的中世纪砖砌城堡。如今保存较好的部分包括圆形主塔、外墙和部分居住区。游客可以登上塔楼,俯瞰整个高查河谷。</p> <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以在这里的博物馆了解拉脱维亚的中世纪历史、考古发现、拉脱维亚民族歌谣传统等。</p> <p class="ql-block"> 途径一家小农场,导游带我们去吃了农家乐,并观看了怎样把白桦树制成薄薄的“瓦片”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在拉脱维亚乡村,传统木屋常用桦树皮木片当作屋顶“瓦片”,这种材料轻盈、耐水、耐腐,还带有淡淡的香味。这种做法在波罗的海地区和芬兰、俄罗斯的北方乡村都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雷达教堂Turaida Church</b></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教堂是一座木结构的小教堂,建于1750年,250多年来教堂一直保持着原址原貌,是拉脱维亚保护的最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教堂至今依然是教区信徒的礼拜场所。</p> <p class="ql-block">别具一格的小祭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采西斯Cēsis</b></p><p class="ql-block"> 采西斯是拉脱维亚第三古老的城市,建城于 1206 年,以保存完好的中世纪风貌、古老的城堡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著称,被称为“拉脱维亚的中世纪之心”。</p> <p class="ql-block"> 采西斯老城区街道保留了鹅卵石地面,木屋与小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玫瑰广场Rose Square</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采西斯城堡Cēsis Castle</b></p><p class="ql-block"> 城堡建于 13 世纪,是利沃尼亚骑士团最重要的堡垒之一。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城堡与采西斯城共同经历了与俄罗斯、波兰和瑞典军队的战争。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城堡在16世纪初形成了如今的建筑面貌。</p> <p class="ql-block"> 离开拉脱维亚,我们仿佛仍能听见穿透心灵的的管风琴声在里加圆顶大教堂中回荡,也能看见海滨小镇尤尔马拉的浪花轻拍岸边。这里的古城、宫殿、城堡与精致的新艺术街区像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将历史与自然交织成动人的篇章。带着这些记忆,我们继续向北,去迎接波罗的海上更远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