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9日吴瑞霞在二(8)班上一堂音乐展示课:《山谷回音真好听》。这是一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趣味音乐课,核心是围绕“回声”的强弱音色变化展开,吴瑞霞老师通过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音乐元素、学唱歌曲。</p>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谷回音真好听》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瑞霞</p><p class="ql-block">一、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 授课年级:小学二年级</p><p class="ql-block"> 课时时长:1课时</p><p class="ql-block"> 教材分析:《山谷回音真好听》是一首旋律简洁、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以“山谷回音”为核心情境,运用“强-弱”对比的演唱形式模拟回音效果,适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声音控制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同时渗透“自然现象与音乐关联”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1.能完整演唱歌曲,掌握“强(f)”“弱(p)”的声音力度变化,准确表现“原声”与“回音”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2.通过模仿回音、律动游戏、小组合作等活动,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理解节奏型“X X X | X - |”。</p><p class="ql-block"> 3.感受山谷回音的自然趣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乐于参与音乐互动,体验合作演唱的快乐。</p><p class="ql-block">二、教学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教学重点:完整演唱歌曲,用“强-弱”力度变化表现“原声”和“回音”。</p><p class="ql-block"> 教学难点:准确衔接“原声”与“回音”的节奏(如“喂——”与“喂——”的间隔时长),避免出现抢拍或拖拍。</p><p class="ql-block">三、教学准备</p><p class="ql-block"> 教师:PPT(山谷风景图、回音动画)、音频(歌曲原唱、伴奏、山谷回音音效)、道具(“原声喇叭”“回音小话筒”卡片)、打击乐器(沙锤、响板)。</p><p class="ql-block"> 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的回音”小故事(如在楼梯间、空教室听到的回音)。</p><p class="ql-block">四、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探秘山谷,感知回音</p><p class="ql-block"> 1. 教师播放山谷风景视频(配鸟鸣、风声音效),提问:“小朋友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谷,要是对着山谷喊一声‘你好’,会发生什么呀?”引导学生回忆“回音”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2. 播放真实山谷回音音效,再邀请学生模仿:教师大声喊“喂——”,学生小声接“喂——”;教师喊“你好呀”,学生小声接“你好呀”,通过互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声强、回音弱”的特点,自然引出课题《山谷回音真好听》。</p><p class="ql-block">(二)新知学习:听唱互动,学唱歌曲</p><p class="ql-block"> 1. 聆听歌曲,捕捉特点</p><p class="ql-block"> 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边听边用手做“力度变化”(原声时手举高、回音时手放低),提问:“歌曲里的‘原声’和‘回音’听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原声大声、回音小声”)。</p><p class="ql-block"> 再次播放歌曲,学生跟着音乐拍手,重点感受“X X X | X - |”节奏型(如“山 谷 回 | 音 — |”),教师用跺脚辅助强调重拍。</p><p class="ql-block"> 2. 分段学唱,突破难点</p><p class="ql-block"> 教唱“原声部分”:教师用欢快的语气领唱“山谷回音真好听,啦啦啦啦啦”,学生跟唱,强调“真好听”要唱得响亮、有活力。</p><p class="ql-block"> 教唱“回音部分”:教师用手势提示“声音变小”,领唱“真好听,啦啦啦”,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跟唱,针对“节奏衔接”难点,采用“数拍子”练习(原声唱完后数“1”,再唱回音)。</p><p class="ql-block"> 3. 完整演唱,强化对比</p><p class="ql-block"> 出示歌词PPT,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将“原声”读得稍快、稍重,“回音”读得稍慢、稍轻。</p><p class="ql-block"> 播放歌曲伴奏,学生分“原声组”和“回音组”尝试合作演唱(一半学生唱原声,一半学生唱回音),教师用“原声喇叭”“回音小话筒”卡片提示角色,确保力度对比清晰。</p><p class="ql-block">(三)实践拓展:游戏创编,丰富体验</p><p class="ql-block"> 1. 律动游戏:“回音小火车”</p><p class="ql-block"> 学生排成两队,一队当“原声火车头”(站在教室前),一队当“回音车厢”(站在教室后)。播放伴奏,“火车头”边唱原声边向前走,“车厢”边唱回音边跟在后面,通过距离差强化“强弱对比”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2. 乐器伴奏:增添层次</p><p class="ql-block"> 介绍打击乐器:沙锤适合表现“原声”(用力摇),响板适合表现“回音”(轻轻敲)。学生自愿分组,拿到乐器后先练习“力度控制”,再播放伴奏,“原声组”用沙锤伴奏,“回音组”用响板伴奏,边唱边奏,感受音乐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 3. 创意创编:生活回音</p><p class="ql-block"> 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回音”(如“在楼梯间喊‘妈妈’,会听到回音”),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场景”编进歌词,如“楼梯回音真好听,妈妈妈妈呀”,分组展示创编成果,鼓励大胆表达。</p><p class="ql-block">(四)课堂小结:回顾升华,延伸兴趣</p><p class="ql-block"> 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我们学会了唱《山谷回音真好听》,还玩了‘回音小火车’游戏,你们最喜欢哪个环节呀?”</p><p class="ql-block"> 2. 总结:“大自然里藏着很多像‘回音’这样的‘音乐小秘密’,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多去观察,把发现的‘秘密’唱成好听的歌。”</p><p class="ql-block"> 3. 播放歌曲,学生边唱边模仿“山谷回音”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课程。</p> 教学研讨 教学反思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瑞霞</p><p class="ql-block"> 1. 亮点与成功之处</p><p class="ql-block"> 情境导入贴近生活,通过真实回音音效和模仿互动,让学生快速理解“强弱对比”,为学唱打下基础,课堂参与度较高。</p><p class="ql-block"> “分角色演唱”“回音小火车”等活动设计,将抽象的“力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作和游戏,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表现“原声”与“回音”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创意创编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激发了想象力,还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达成了情感目标。</p><p class="ql-block"> 2. 不足与改进方向</p><p class="ql-block"> 个别学生在“回音节奏衔接”上仍有困难,下次教学可制作“节奏卡片”(标注原声、回音的拍数),让学生看着卡片练习,减少节奏混乱。</p><p class="ql-block"> 乐器伴奏环节,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玩乐器”而忽略演唱,下次可提前明确“先唱准、再伴奏”的规则,并安排“乐器管理员”提醒同学专注。</p><p class="ql-block"> 课堂时间分配稍显紧张,创意创编的展示次数不足,后续可适当压缩律动游戏时间,给每个小组更多展示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本次课程成功将抽象音乐概念转化为趣味情境体验,是一节生动且高效的低年级音乐课。若能在“回音感知具象化”和“秩序引导情境化”上稍作优化,课堂效果将更完善,更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成长需求。</p> <p class="ql-block">图文:王小云</p><p class="ql-block">初审:王小云</p><p class="ql-block">终审:吕海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