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颐和园,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益寿堂”的门前,那扇古色古香的门楣上,“益寿堂”三个字在光影中显得格外庄重。门口的石狮子仿佛守护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而那位从门内探出头的人,似乎也在凝望着这段岁月的回响。我站在门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讲述着那个动荡年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一张看似普通的木桌静静伫立在灯光下,却承载着不平凡的重量。这张谈判桌,曾是人民解放军代表与傅作义代表在北京解放前夕谈判的见证者。它不仅是一张桌子,更是一段和平的起点,是历史转折的无声见证。</p> <p class="ql-block">桌上陈列着一份泛黄的会议纪要,字迹清晰,仿佛昨日刚刚写就。1949年1月2日,那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文件上不仅有手写的签名和印章,更记录着联合镇事处的种种安排:从接收日本投降书,到处理战犯,再到分配房屋与印刷机器的使用。每一条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紧迫与秩序,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和平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人精心筹划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我站在颐和园的湖边,望着湖面微波荡漾,脑海中浮现出那篇结束语的文字。1949年3月25日,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强调“人民至上”,提出“两个确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这些词汇虽是后来的总结,却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初心与信念。团结奋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植于心的力量。而今天,我们仍在这条“赶考之路”上,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