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若羌,触摸楼兰文化

涛歌

“远行大蓬车”新疆全境游,即将结束,我们从且末出发,沿着G0612高速公路直奔茫崖。车轮终于碾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最后一片流动的沙丘,车窗外的景致突然从无垠的金黄戈壁,切换成了错落有致的绿洲城镇。这里就是全国最大县——若羌,县中楼兰博物馆就是我们的停留点。 这座外形酷似古城堡的建筑,静静矗立在若羌县城的东北角,灰黄色的墙体模仿着楼兰古城遗址的夯土质感,仿佛从千年时光里走来,默默守护着沉睡的楼兰文明。 走进博物馆的门,一股带着历史尘埃的凉意扑面而来,展厅内昏黄的灯光下,一件件出土文物整齐陈列,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楼兰古国曾经的辉煌。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水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城民众迫于严重干旱,遗弃楼兰城,逐渐南移,鄯善国(楼兰国)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br><br>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 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城--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片废墟。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里就是楼兰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年,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 176 年,消亡于公元 630 年左右,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也是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枢纽。 透过地图上纵横交错的路线,我们仿佛能看到两千多年前,商队的驼铃声从远方传来,波斯的银币、中原的丝绸、印度的佛教经卷在这里汇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楼兰的集市上交易、交流,让这座沙漠中的小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 “国际驿站” 之一。 人们对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新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楼兰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607件,主要以木器、青铜器为主,其中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18件,分别出土于楼兰古墓、楼兰古城、米兰遗址、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小河墓地等。镇馆之宝有从楼兰遗址和小河墓地出土的8具成人和儿童的干尸等。最具楼兰文化代表的文物有从楼兰古墓中采集的皮靴、锦和米兰遗址出的木简,充分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以及当时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面貌和盛极一时的楼兰国。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 展厅内还有一组出土的棉纺织品,同样令人惊叹。这些纺织品的质地柔软,图案精美,有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等多种样式。很难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沙漠中,楼兰人竟是用这样一双双巧手,织出了如此精美的织物,让沙漠中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走出楼兰博物馆,前方是民族团结进步广场。 这里松柏翠绿,鲜花盛开。广场中的文化墙、石柱和雕塑,无一不彰显着楼兰文化的元素和魅力。 走在广场中,感受到的是若羌对楼兰文化的开发和弘扬做出的努力和付出。若羌是个美丽的城市,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是让我们了解楼兰文化的窗口。 离开若羌,回望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博物馆,我的心中满是感慨。从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的温情和谐,到楼兰博物馆的厚重沧桑,若羌这座小城,既有着当下的生机与活力,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传承。<div> “远行大蓬车” 的车轮还将继续前行,但楼兰文明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在探索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那些沉睡的文明,在我们的记忆中重新焕发生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