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楼兰博物馆的展柜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楼兰故城附近建立了核试验靶场,并成功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楼兰从此成为军事禁区。虽然那段岁月早已远去,但玻璃后泛黄的资料照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却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前,我停下了脚步。那是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组织罗布泊综合科考,队长彭加木带领科考队从孔雀河北岸出发,徒步穿过荒漠到达楼兰遗址考察。他们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照片中的彭加木神采奕奕,眼神坚定。可谁又能想到,他竟在那次科考中神秘失踪,留下了一段至今未解的谜团。站在展柜前,我仿佛能听见风沙中回荡的脚步声,还有那未曾归来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照片让我驻足良久。1979年12月,新疆考古学家王炳华带领的考古队发现古墓沟墓地。这次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楼兰文明推至3800年前的青铜时代。展柜中陈列着当时的出土文物,那些斑驳的陶器、残破的木器,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我轻轻抚摸玻璃,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温度,触摸到那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弯,我来到了楼兰王陵壁画墓的复原展区。2002年,这里曾被盗,墓中尚存的壁画、干尸、彩棺、丝绸碎片等遭到破坏。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玉忠任队长的楼兰考古队,开始穿越茫茫戈壁滩,奔赴楼兰古城遗址,进行21世纪对楼兰的第一次科学考察。展区内,壁画的残片被精心拼接,色彩虽已褪去,但线条依旧清晰。我站在画前,仿佛看见了当年的楼兰人,他们在壁画中微笑,仿佛在向我讲述着他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一块展板上,我看到了2008年楼兰保护站的旧照。那时,自治区文物局投入专项资金,初步改善了楼兰保护站工作环境。图片中,几位工作人员站在雪地中的建筑物前,背景是茫茫戈壁。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我想象着他们在风沙中穿行的身影,心中不由生出敬意。</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看到了2009年楼兰文物保护站工作人员与盗墓分子斗争的照片。他们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了盗墓犯罪分子,及时报案并与公安执法部门破获了楼兰地区文物犯罪。照片中,几位工作人员站在沙漠中的车辆旁,神情严肃。我站在展板前,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他们不是战士,却在用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个展区,我看到了2013年楼兰保护站升级为楼兰文物工作站的介绍。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有效加强楼兰基础设施建设。展柜中陈列着当时的工作日志和工具,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一次次的巡护与发现。我翻阅着展板上的文字,仿佛看见了他们在烈日下穿行的身影,听见了风沙中他们坚定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在“楼兰美女”的展区,我停下了脚步。1980年,新疆女考古学家穆舜英发现“楼兰美女”,这具女尸后来享有“楼兰美女”美称。她静静地躺在玻璃罩中,仿佛只是沉睡。我站在她面前,心中充满敬畏。她是谁?她来自哪里?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在脑海中翻腾,却无人能给出答案。</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来到了2021年的展区。楼兰故城实现长期建站驻站工作,展柜中陈列着最新的考古成果。那些采集自LE古城、土垠、古河道等地的文物,每一件都凝聚着考古工作者的心血。我站在展柜前,仿佛看见了他们在沙漠中穿行的身影,听见了他们在风沙中记录数据的声音。他们不是明星,却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阳光洒在脸上,我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了出来。楼兰,这座曾经的丝绸之路重镇,如今在博物馆中静静诉说着它的过往。而那些守护它的人,也在用他们的坚持与热爱,让这段历史得以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