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游记【一】

月儿

<p class="ql-block">出发</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站</p> <p class="ql-block">中华巴洛克</p> <p class="ql-block">中西结合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菜馆,老道外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虽已斑驳,都承载着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这词写的真好</p> <p class="ql-block">喜欢这样的网红墙</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冰棍,哈尔滨旅游标配</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字号“张包铺”</p> <p class="ql-block">东北特色冻梨汁</p> <p class="ql-block">很出片的打卡网红墙,晚上更好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哈尔滨游记【一】</p><p class="ql-block"> 作者: 石月</p><p class="ql-block"> 白露一过,风里便浸了几分清爽的凉意,不再是盛夏黏腻的闷热,反倒像一杯加了冰的格瓦斯,甘洌又提神——这样的时节,本就该把自己交给远方。说来惭愧,身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却从未踏足过“北方小巴黎”哈尔滨。趁着暑假尾声的淡季,我终于敲定行程,决定跟着秋风的脚步,去赴一场与冰城的约会。 </p><p class="ql-block"> 巧的是,吉林到哈尔滨的城际公交刚开通不久,正好给了我一次新鲜的出行体验。这里也给打算坐公交的朋友提个醒:不必跑客运站排队,直接在“吉林客票网”就能购票,余票、票价一目了然,省心又高效;若是在“出行365”上买,则要多付5元服务费,按需选择即可。</p><p class="ql-block"> 每次出门,我总习惯做足功课,这次也不例外。核心行程早早敲定:提前五天预约了侵华日军731陈列馆——这处承载着沉重历史的地方,旺季一票难求,务必早做准备;同时也约了有“东北卢浮宫”之称的哈药六厂版画博物馆,打算沉浸式感受艺术与建筑的碰撞。住宿则选在了中央大街附近,在美团上对比再三,敲定了一家位置绝佳的酒店,方便后续逛吃出行。</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街道上,暖融融的却不灼人,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草木香气。我订的是7点的班车,6点半便已抵达客运站。这里是由原来的吉林大世界地下商场改造而成,紧挨着火车站,换乘格外方便。切记,网上购票后需到客运大厅换纸质票,几台自助取票机操作简单,刷一下身份证,跟着屏幕提示就能打印出来,全程不过几十秒。</p><p class="ql-block"> 7点整,大巴车准时发车,座位竟座无虚席,几位临时赶来的乘客没买到票,只能遗憾等待下一班。车窗外,沿途的树木已染上浅黄,田埂边的野草也结了细小的籽,秋意顺着车窗缝隙钻进来,愈发浓郁。三个半小时后,大巴稳稳停靠哈尔滨站,我们转乘地铁2号线直奔酒店——出地铁口不到100米就是酒店大门,这份“精准选址”的快乐,谁懂啊!哈尔滨地铁四通八达,除了长距离线路,票价和公交一样都是2元,出行成本相当友好。 </p><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整,我们便动身前往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导航显示可乘公交或地铁,我俩索性选了附近的1路公交,慢悠悠晃着熟悉环境。23度的哈尔滨,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透过车窗看街景再舒服不过:道里道外的街边挤满了小店,红肠店、面包店、格瓦斯店鳞次栉比,文创店也随处可见。听本地人说,红肠要选哈肉联、商委、秋林里道斯以及老鼎丰这几个老牌子,才算正宗。</p><p class="ql-block"> 沿途的老式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几乎每户都有地下室,楼顶还立着像洋葱头似的穹顶装饰,透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查了资料才知道,这独特的建筑格局藏着三重历史密码:一是20世纪初沙俄贵族流亡哈尔滨时,带来了带地下室的欧式建筑风格,多用于酒窖储物;二是60年代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紧张,哈尔滨作为边境城市大规模修建人防工程;其中1970年代的“7381工程”最为关键,建成了埋深21米、全长9.5公里的钢筋混凝土地下干道,形成“地上千家万户,地下万户千家”的防御网络;三则是地理环境的适配性,让这种建筑风格得以留存。而那些“洋葱头”穹顶,像标志性的圣索菲亚教堂,历经修复与功能转变,早已成了哈尔滨“中西合璧”城市风貌的核心符号。对我而言,旅行从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读懂这些藏在建筑里的历史,才算真正触碰到了一座城市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分钟后,公交抵达老道外,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的景致一下映入眼帘。网上看了无数次介绍,亲临其境时还是被惊艳到了。哈尔滨在文旅打磨上的用心,果然名不虚传,也难怪它能成为东三省最先“火出圈”的旅游城市之一。 </p><p class="ql-block"> 这片街区是哈尔滨近代风貌的活化石,更是“中华巴洛克”风格的集大成者。清末民初时,大批“闯关东”的商人在此聚集,他们聘请俄国建筑师设计房屋,却悄悄在细节里融进了中式巧思:巴洛克式的圆顶上,刻着中式的云纹;浮雕外墙上,装饰着蝙蝠、牡丹、铜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连建筑布局都藏着四合院的影子。街区里的百年老建筑多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墙面上的铜牌静静诉说着过往。这里曾是老道外的商业心脏,张包铺、老鼎丰等老字号在此扎根,如今走在街上,俄式餐厅的红菜汤香气与东北小吃的烟火气交织,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当年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起得早了,还没到12点,肚子就开始“咕咕”叫。正走着,前方忽然排起了长队——正是我攻略里标记的百年老字号“张包铺”。三四十人耐着性子等候,足以见得它的人气。进店一看,二层楼的空间座无虚席,生意火爆得超出预期。 等了近半小时,终于轮到我们上桌。点了一屉招牌的排骨包和一碗红豆粥。我本就偏爱清淡,包子只当尝个鲜。6元一个的包子不算便宜,但掰开面皮的瞬间,所有等待都有了意义:油亮亮的肉汁顺着缝隙溢出,排骨炖得酥烂脱骨却不柴,面皮暄软有嚼劲,一口下去,肉香、面香混在一起,醇厚入味。不过作为吉林人,还是得说句公道话:咱们吉林市的老字号“会友发”包子一点不逊色,只是少了些游客流量的加持罢了。</p><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沿着街区继续逛,转角就看见了哈尔滨糕点界的“老字号”——老鼎丰。玻璃柜台里摆满了各式糕点,蝴蝶酥、长白糕、绿豆糕……都是老哈尔滨人刻在记忆里的味道。店里挤满了游客,人人手里都拎着大包小包,店家还提供邮寄服务,方便大家带伴手礼。</p><p class="ql-block"> 走在石板路上,面包的麦香时不时飘过来,马迭尔冰棍的叫卖声也此起彼伏。买了一根5元的原味奶油冰棍,咬一口,冰凉清甜的奶油味在嘴里化开,竟真有小时候吃的老冰棍的纯粹口感。</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大半天就过去了。夕阳渐渐西斜,我们打算坐地铁2号线去中央大街,再等着看夜幕下的圣索菲亚教堂——想必华灯初上时,这座“东方小巴黎”会更有韵味。</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9.月8日,9月9日改后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