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与骨头

谭永东

<p class="ql-block">【鸡汤与骨头】</p><p class="ql-block">鸡汤∶“新学期的钟声敲响,梦想的种子在心田发芽🌱,未来在此启航。</p><p class="ql-block">骨头∶难”的课程,你的专业/学校有吗?遍历文脉,找到与AI对话的话题,你找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鸡汤”与“骨头”的张力:</p><p class="ql-block">*鸡汤*部分:</p><p class="ql-block">它是情感的抚慰与希望的召唤——开学、新起点、梦想、发芽、未来。关键词在于愿景、希望、可能性。</p><p class="ql-block">*骨头*部分:</p><p class="ql-block">它是现实的摩擦与深度的拷问——课程“难”,专业/学校的学术硬核在哪里?遍历“文脉”意味着不止停留在表面,而是穿透知识的结构,找到与AI(或其他智慧工具)能够展开对话的知识痛点与问题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p><p class="ql-block">* 鸡汤是“点燃激情”;</p><p class="ql-block">* 骨头是“检验真功夫”。</p><p class="ql-block">* 鸡汤唤起“愿望”;</p><p class="ql-block">* 骨头引向“问题”。</p><p class="ql-block">遍历文脉,在知识的上下左右去追问,在不同学科的交汇处寻找新的可能。当你们能把课堂中的“难”转化为与AI、与世界展开深度对话的话题,你们就已经走上了通往真正智慧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把“遍历文脉”作为方法论。</p><p class="ql-block">信息并非知识,知识等于信息乘以文脉——文脉给信息定位、给问题设定边界、给解释带来历史与价值的维度。遇到一道难题,第一步不是急着求解答案,而是捋清它出现的文脉:它从哪个传统来?它在什么假设下成立?与哪些邻近问题相联?当文脉清晰,问题便有了方向,啃骨头也不再是盲目的耗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既是镜子也是对手。它能迅速把信息拼接、给出多个假设、扮演反例的角色;但它不会替代对文脉的敏感与价值判断。把AI当作一个主动的对话者:让它提出反驳、列出隐含假设、模拟不同学派的回应,然后自己去审读、去分辨。以此训练的是提问的锋芒,而非对答案的依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直心怀教与学的人,我要把“啃骨头”的勇气常备不忘。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保持那份能从根部挖掘意义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