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莲花峰,问道老祖寺

红羽

<p class="ql-block">寻幽探古,问道黄梅。走进千年古刹老祖寺,在晨钟暮鼓间,感受禅意与自然的交融,开启一场心灵的静谧之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藏于黄梅深山中的老祖寺,究竟藏着怎样的千年故事与禅韵?跟着脚步一探究竟,解锁这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在黄梅县境北端的紫云山莲花峰下,隐匿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院——老祖寺 ,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老祖寺的历史,要从一位传奇高僧说起。东晋太和年间,印度来华高僧千岁宝掌禅师,行化至紫云。宝掌禅师出生于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岁,为中印度婆罗门之子,出生时便与众不同,左手握拳不展,直到九岁出家剃度时,左拳自然展开,掌心露出一颗宝珠,因而得法号“宝掌” 。他博览经书,潜心修行,修养极佳,曾宣称“我欲住世千年,策锡黄梅居双峰。今已六百二十有六当游东土震旦” 。于是在东汉末期,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比禅宗初祖达摩来中国还早300余年。当他眺望到紫云山升起的紫云,想起师父“紫云升处是归途”的教诲,便在这荒无人烟之地结茅建寺。彼时,这里紫气浮空,祥云万朵,老祖寺古名紫云山寺,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老祖寺自宝掌禅师开山后,便成为佛教修行的圣地,历代高僧辈出。盛时,有600多僧人常住于此,晨钟暮鼓,梵音袅袅。相传宝掌和尚圆寂百年后,六祖慧能的三传徒孙天王道悟卓锡登临紫云,居宝掌故址,扩建寺院。据说当时得到乌沙潭龙王力助,粮、木俱全,因此老祖寺前至今尚有“出米池”“出木池”等神传遗址,虽历经岁月,这些传说仍为老祖寺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老祖寺也历经风雨。隋朝末年,因兵荒马乱,寺院被毁。唐朝时,宝掌和尚再次修复寺庙。此后,宋、元、明、清时期,静川、道安、香林等高僧大德相继在此继席。明朝兵部尚书汪可受在紫云山建挪步园山庄,老祖寺也并入了有“小庐山”之称的挪步园风景区,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僧儒名家前来观光游赏,留下许多诗文题咏 。明末清初,顺治皇帝的老师茚溪行深、云外行泽禅师,分别担任过老祖寺的方丈、主持,并留有语录,被收入《乾隆大藏经》,足见老祖寺在佛教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然而,战争与动乱让这座古寺饱经沧桑,多次废毁。文革时期,更是寺院荡然无存,只留下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直到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协副会长、四祖寺现任方丈净慧大和尚发愿再振名蓝。在各界的支持下,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2009年金秋,老祖寺落成开光,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如今的老祖寺,青山环抱,绿水长流,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寺内建筑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庄严肃穆,大悲阁慈悲祥和,僧人们传承着农禅并重的传统,耕地种菜、采茶制茶、栽种树木,自给自足,体现着佛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老祖寺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信仰、传承与坚守的传奇。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无数僧人的修行梦想,也吸引着如今的人们前来探寻那份深藏在山水间的禅意与宁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