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小时候,知道离开我的家乡百里之外有一座坊子煤矿,因为冬天家里面的烤火煤是从坊子拉回来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年时代,知道那里有坊子酒厂,街上的供销社卖坊子白干,是当地除景芝白干和昌邑串香之外最著名的白酒品牌,这些都是奢侈品,那个时候在当地茅台酒没有啥名气!当然了,虽然知道这些好酒,但是邻居爷爷只喝地瓜干换的散酒!另外坊子还有火车站!到潍坊火车站看到火车,还是18岁考上大学的时候。在我的认知里坊子是个大地方,有煤矿、酒厂、火车站……,后来,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矿关井、铁路改线坊子火车站降级,坊子似乎开始隐于尘世,不再声名在外了。看到网络上关于坊茨小镇的介绍,一百多年来的工业发展、列强掠夺,在这里留存了大量的珍贵遗迹,潍坊市人民政府主导打造了一个新的旅游休闲品牌——坊茨小镇。童年时期对坊子的印象,求学途中对坊子煤矿的向往,让我一直期盼到坊子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6月下旬,回乡参加外甥婚礼,小住几日。喜事办完,我与老伴驱车去了坊茨小镇,这里是山东近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遗迹,也是潍坊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依靠铁路和煤炭,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矿业小镇。坊子火车站、胶济铁路、机车转盘、扇形车库等铁路工业遗址记录了小镇的“高光时刻”,有“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之称。作为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只知道曾经大名鼎鼎的“坊子煤矿”,明末清初当地人民已经发现煤层,开始利用煤炭取暖,清朝中期有丁氏在此挖井采煤,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进行掠夺性开采。有同学毕业分配到坊子煤矿工作,知道这里资源枯竭,在90年代已经关井停产。后来听同学讲起煤矿关停后,当地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一直想去看看,这次回乡便安排了这次行程,真的是非常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坊茨小镇存有四大核心资源,一是166处德日建筑,其中103处德国建筑,整体格局、街巷肌理、景观风物保存完好;二是民国建筑,主要是以万和楼、刘氏老宅等为代表的民居;三是现存的德建火车站、胶济铁路和机车转盘等组成的潍坊铁路工业廊道;四是以德建矿井、采煤巷道等为代表的炭矿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精品文旅小镇。</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由于煤矿采空,铁路改道等历史原因,使坊子老区逐渐沉寂,失去了往日繁华,但其中散落着大量的德日建筑,为了保护象征着潍坊近代工业文明进步的百年建筑,也为了唤醒人们对坊子历史的重新认知,当地政府成立投资有限公司倾心打造这处欧式风情生态小镇,以利于大家了解山东近现代工业发展,了解德国和日本当年在这里的掠夺性开采和德日先后对山东的侵略占领历史。现在,这里已经打造成了一个优秀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城市更新样板区和全国关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按照导航定位,我将车停在三马路西口停车场🅿️,往前走就是德建天主堂神父住宅。这处住宅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354平方米,高约7米,平面不规则,单层砖木结构。该建筑造型古典、比例尺度适宜,建筑工艺水准较高,原为主教与神父主特有关仪式和起居场所。东侧是德建天主堂修女楼,始建于1905年,为法籍神父瓦利所建造。建筑平面为“L”形,占地面积345平方米,两层,高约11.2米砖木结构。该建筑建造工艺水准较高,室内布局合理实用,是本地区最优秀的德式建筑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这里的两处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文明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先行一步进入中国,传教士在山东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渗透到全面扩张的过程,其活动既加速了山东的现代化,也伴随殖民侵略的阴影。这一历史反映了宗教传播与政治、文化的复杂互动,坊茨小镇的这些教会活动遗址,对研究基督教、天主教在山东的活动非常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1898年德国建立坊子竖井之后,大批德国人到了坊子,德国人在建设军营、矿山的同时,也建设了许多民用设施,三马路南侧的德建邮局就是其中的一处。这所德健邮局有主楼及附房两栋建筑,总占地面积为219.25平方米,主楼高8米,附房高4米,建于1899年,该建筑平面布局紧凑合理,造型简洁大方,结构与造型为典型德式建筑风格。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院里是原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大院内保留了许多德建建筑和日建的出张所办公用房。1937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深夜,在山东潍坊坊子区,当地爱国青年曹协五等人组织焚烧了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以此反抗日本侵略,这一事件成为坊子抗日斗争的开端。该事件是坊子人民抗日情绪的总爆发,反映了民众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强烈反抗。尽管组织者遭受镇压,但行动激发了潍坊地区人民的抗日斗志,成为民族觉醒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日建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建于1920年,外设值班室,总占地面积506.64平方米,其中日本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古地面积437.42平方米,高11.2米,值班室占地面积69.22平方来,高5.7米,是典型的日式办公建筑,内部大小空间组织有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为德日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所在的大院内有一座礼堂,当地人称为“解放军大礼堂”,因为解放军89医院曾经在此驻留,这里就作为礼堂使用。这座礼堂最初由德国人建造,后在日本殖民时期被沿用并改造。</p><p class="ql-block">该礼堂所在的建筑群最初是德国殖民时期(1898-1914年)修建的行政和军事设施的一部分。德国人在坊子设立煤矿和铁路系统后,配套建造了包括司令部、医院、礼堂等在内的完整社区体系。</p><p class="ql-block">1914年日本接管坊子后,原德国建筑被日军占用并改造。1920年,日本在出张所大院设立领事馆分支机构,并将德国人留下的部分建筑(如礼堂)改作办公或集会场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区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礼堂被用作第八十九医院(原华东野战军第三军医院)的大礼堂,成为部队文艺演出和集会的场所。2013年,该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有一群年轻人,在礼堂里进进出出,临近中午有一台箱货车送来餐食,车上写作“《傻子**》剧组🎬,这里已经被开发成影视基地了。出这个大院往前走,原德军医院是另外一个剧组在忙碌中。</p> <p class="ql-block">在礼堂的周边,设置了许多小红军雕像,我老伴对这些精神的红军战士非常感兴趣,逐个观赏,非常投入。</p> <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是德国人建的旅馆,占地面积113.63平方米,高7米。建于1902年。该建筑为一层。建筑造型对称,细节较丰富,为德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些日建官员住宅建于1920年,共3栋往宅,总占地面积382平方米。其中1号住宅为107.52平方米,高6.2米;2号住宅为138.26平方米,高6.8米;3号住宅为136.22平方米,高6米。该组建筑平面布局紧凑合理,特点各异,外部造型简洁大方,比例尺度适宜,有日式居住建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也是德日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一条红色长廊,展示了潍坊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地不屈不挠战斗的历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处红色长廊,主要展示了近代以来潍坊地区,尤其是坊子地区人民抗击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事迹,特别是针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生动展现了坊子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坊茨小镇作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了“四馆一院”及“百年红色记忆”展示体验长廊等资源,系统展示抗争历史。</p> <p class="ql-block">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对面就是德军司令部旧址。大门紧闭,这一区域还没有开放参观。该旧址始建于1898年至1945年德日殖民时期,作为德国在山东的军事指挥中心,曾用于军事管理和战略决策。这一片旧址保留了完整的德式建筑风格,包括司令部主体建筑、军事设施及配套功能区(如医院、俱乐部、兵营等),形成了具有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的历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在德军司令部遗址南侧就是“胶济铁路坊子煤矿二号井连接线”。1898年德国凭借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沿线十五公里范围内煤矿的开采权。为方便坊子煤矿煤炭外运,修建这条连接坊子煤矿二号井(敏娜竖井)的连接线,现为铁路备勤线。在德日占领时期,被掠夺开采的煤炭从这里源源外运。</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院现在是“潍坊市民兵国防爱国教育基地”,是曾经的德军军官宿舍区。解放后,包括这处大院在内的许多建筑,一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的营区,这也是这些建筑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八十九医院前身为红一军团野战医院、八路军115师医院,曾参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历经长期艰苦的战斗洗礼;解放后驻坊子,在1998年搬迁潍坊市区。2017年军队改革中,原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完成改革重塑任务,<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隶陆军第八十集团军,</span>正式成为现编制单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三马路西段南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德建军官住宅区</span>(军官住宅区,始建于1904年,后经多次改建),这些原德建军官住宅建筑立面采用中轴线对称,水平划分;采用传统的德意志建筑风格,外立面部分突出,使得造型上丰富多彩,整体外观清新明快。</p> <p class="ql-block">在德日侵略占领期间,在坊子设立了“侨民学校”,德日所建侨民学校现存2栋建筑,分别为教学综合用房和门房。教学用房东半部分为德式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西半部分为日式建筑,占地面积280平方米,整体高7.5米,长84.25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处“潍坊一战华工纪念馆”,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10多亿人被卷入战争。随着战争酷烈程度的加剧与时间的迁徙,交战双方兵员锐减,劳动力极度短缺。为此,协约国一方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希图通过招募华工挽回颓势。经过一番运作,法、英两国相继于1916年5月与10月开始在华展开招工,至1918年初截止,过程持续近两年之久,招募人数达14万之众。山东省成为主要的华工招募地与来源地。从1917年初到1918年初,由山东出发的华工达98000余人,其中英招华工94000余人,法招华工4000余人,这些华工主要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其中山东籍华工约为80000多人,招募潍坊人达25000多人。</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残酷血腥的欧洲西线战场上,14万华工与英法军队并肩作战,他们以汗水、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在英法军队中,华工从事武器搬运、修筑工事、清理道路、抢救伤员等后勤保障工作,有的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近2万人魂断欧陆,埋骨他乡。他们的墓碑朝向东方,遥望那再也回不去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山东省作为华工的主要来源省,多年来一直在挖掘他们的故事,那泛黄的照片、深沉的家书、无声的影像,生动复刻出战场上的烽火狼烟,以及华工们“苦”与“力”的悲舛艰辛,诉说着百年风雨沧桑、家国情怀。这群普通的华工,为恢复世界和平挥洒的血汗,为东西方文明交融谱写的序曲。为中国走向国际化进行的艰辛探索,经过岁月百年的沉淀愈加清晰。这是一段共有的历史和永恒的记忆,华工的贡献和作用应该被尊重。</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认真的看每一幅画面、读每一份文稿,展现在眼前的就是活生生的华工!他们以自已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地艰苦劳动,支援炮火中的欧洲,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推进了中国国际化进程,铸就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丰碑,为世界恢复和平书写了壮丽诗篇。这段历史将永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惜和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潍坊一战华工”雕塑,一位头戴帽子、手拿铁锹、赤膊站立的华工男子,目光凝视远方。底座刻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年纪念潍坊一战华工”及“值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1918—2018),我们深切缅怀十四万名华工……”等字样。这尊雕塑落成于2018年,由潍坊籍雕塑家陈箫汀捐赠,旨在铭记华工历史贡献,弘扬他们不畏艰辛、牺牲奉献的精神,警示后人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位于这片德建军官宿舍区内有一座高高的水塔,这座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为解决高层楼房供水而修建。水塔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由水柜、基础和连接两者的支筒组成,用于储水和配水,保特和调节给水管网中的水量和水压。整个水塔高24米,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士结构,据当地居民说,当年这座水塔是这里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院里是德建德军医院。德建德军医院占地面积708.47平方米,高10米,建于1902年,坐北朝南东西长59.6米,共分西、中、东三段,各段平面布局与建筑形式各不相同,造型典雅美观,施工工艺精细,为德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又具有医疗建筑的特点。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德建德军医院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有一个剧组在这里拍摄,随进出的群演进去看看,里面空空荡荡,医院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坊子博物馆是坊茨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成,于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设有古代、近代和城市记忆三大展厅,共八个专题陈列,馆藏文物三千余件。馆藏涵盖石器、玉器、陶瓷等类别,重点藏品包括:明清时期坊子地区民俗器物,胶济铁路修建时期实物档案,坊子炭矿开采历史文献。常设展览《鲁东商埠·胶济重镇》以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为起点,通过200余件展品系统呈现工矿城镇发展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重点开展坊子德日建筑群保护修缮,取得显著效果。这座博物馆规模不大,但是,对于了解近现代山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非常重要,尤其是《鲁东商埠·胶济重镇》,不仅是系统的展示了工矿城镇发展史,更是呈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值得我们去认真看看,并深刻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坊子炭矿是德国于1898年建造。1897年14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州湾,威逼清政府。1898年3月,清总理大臣李鸿章被迫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租借胶州湾99年,并许其在山东境内修筑铁路及开采沿线两侧30里以内矿藏。同年9月,德国在坊子开凿第一座机械凿岩矿—坊子竖坑,1904年至1905年又开凿了两处矿井,分别以时任德国驻胶澳总督冯.特鲁伯的夫人和妻妹名字命名为“安娜竖坑”和“敏娜竖坑”。至1911年,坊子炭矿占地面积达528平方公里,成为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矿区。1914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日开战,德军战败,日本攫夺了坊子炭矿,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离,德日帝国共开采掠夺煤炭622.3万吨。坊子炭矿见证了我国近代工矿业发展和帝国主义经济掠夺,是坊子德日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教育价值。</p> <p class="ql-block">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总面积约15.0公项,其中核心保护范围约4.7公顷、建控地带范围约10.3公顷,主要使用功能为展览展示,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坊子德日建筑群(含4处建筑)该街区是1898年由德国人始建,含目前国内罕见的横跨三个世纪的煤炭矿井,民国时期位列全国十大煤矿之一。现存遗迹基本保留原有格局,较好的体现了原有工业厂区的传统风貌,德式建筑风格鲜明,是清末至近现代矿业发展的见证。临近中午才到了坊子德日建筑群——坊子炭矿,博物馆中午闭馆了。我们在外面的工业广场上看了一圈,那些保存下来的车间、道轨、绞车、管道……无一不在彰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坊子因煤矿而兴旺繁荣,又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闭井停产,经过多方的努力,这里成为一个展示山东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没有能够参观炭矿博物馆是一大遗憾,但是也是我的念想,我会再次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参观坊茨小镇,更是一次非常独特且深刻的体验,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网红打卡地”,而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能让人直观地触摸到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山东近现代工业在这里开启,同时也是一段被侵略、掠夺的历史,心情在沉重、震撼与敬佩之间交织。坊茨小镇不是一个提供轻松娱乐的景区,而是一个承载着民族记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反思的文化地标。它完美地将建筑美学、工业遗产和红色历史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朋友们,如果你对历史、建筑、摄影感兴趣,就来坊茨小镇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探究之旅吧,这绝对是一个不虚此行的选择。我是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