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西安没有参观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就等于没有来西安,我认为太精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截至2025年8月,馆有藏品数量170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762件,国宝级文物18件,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大门,水池中静静卧着一尊汉武帝时期的石鲸,轮廓早已模糊,却透出千年的沉静与神秘。盛唐风格的建筑群在阳光下显得恢弘大气,仿唐的飞檐斗拱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长安城十三朝古都的辉煌。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殿堂,更像是一扇通往时间深处的门,轻轻一推,便踏入了周秦汉唐的浩瀚长河。</p> <p class="ql-block">馆内布局讲究,主殿居中,四隅崇楼环抱,仿若古代宫殿的缩影。设计者张锦秋先生将“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东方宇宙观融入建筑,让人行走其间,不觉心生敬畏。展厅紧凑却不显局促,每一处转角都藏着历史的呼吸。从史前的篝火到盛唐的霓裳,从青铜的庄重到三彩的绚烂,这座博物馆用空间讲述着中华文明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是整馆的灵魂。展厅面积广阔,展线绵延两千余米,像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115万年前至1840年的陕西故事。七个篇章层层递进:史前的稚拙、周代的礼乐、秦帝国的铁血、汉家的雄风、魏晋的交融、隋唐的气象,直至宋元明清的余韵。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孤品,而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音符,合奏出华夏大地最深沉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人猿揖别”带人回到远古。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静默陈列,仿佛仍带着黄土高原的风沙;半坡的彩陶盆上,人面鱼纹神秘微笑,那是先民对生命与自然的最初想象。姜寨的房屋基址让人看见母系氏族的炊烟,大荔人的石器则刻下人类智慧的初痕。这些沉默的物件,比任何文字都更真实地诉说着“我们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一件三角形陶壶静静立在展台上,浅黄与棕褐交织的釉色,像是被岁月烘焙过的土地。它没有铭文,也不曾盛过帝王的酒,却因那份古朴而动人。在某个清晨,或许也曾被一双粗糙的手捧起,倒入清水,递给田间归来的亲人。文物之美,有时不在价值连城,而在那一瞬的共情——它曾是某个人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尊巨大的青铜鼎矗立在光影之中,三足稳立,双耳垂环,鼎身铭文如密语般缠绕。壁上壁画中的古人手持礼器,神情肃穆,仿佛正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祭祀。这鼎曾煮过祭天的牺牲,也见证过王朝的誓言。青铜的冷光里,藏着礼制的庄严与权力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角落里,一口铜钟静悬,钟钮如兽首昂起,共鸣腔深邃。它曾响彻宗庙,声震云霄,是“钟鸣鼎食”的回响。如今虽不再发声,但那纹饰间的律动,仿佛仍能听见《诗经》里的“钟鼓乐之”,听见长安城清晨的报时,听见历史在寂静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一组陶马与陶车整齐排列,马首高昂,车轮静止,却似随时要奔出展柜。它们来自某个贵族的陪葬,曾是战车仪仗的一部分。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马蹄踏过黄土,看见旌旗猎猎,将军执戟而立。兵马虽静,气势已动。</p> <p class="ql-block">一面铜镜映着红墙,镜背雕着花鸟缠枝,中央瑞兽腾跃,四周小花环绕。它曾照过多少女子的容颜?是汉代仕女晨起梳妆,还是唐代宫娥对镜贴花黄?镜不言,却藏尽风华。</p> <p class="ql-block">金器展区,展台泛着深紫幽光,金箔、金片如阳光凝固。每一道锤痕都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每一片金光都映着盛唐的豪奢。这些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技艺与审美的巅峰——金可塑形,亦可传神。</p> <p class="ql-block">“东方帝国”展区,秦的气魄扑面而来。展板讲述秦人自西陲崛起,终成一统。兵马俑的复制品列阵而立,虽非真身,却仍令人屏息。那是一种属于铁与火的时代精神——律令如山,车同轨,书同文,天下归一。</p> <p class="ql-block">一尊金虎符静静陈列,左右 halves 以链相连,铭文细密,关乎军令传达。它是权力的信物,是“符合”一词的源头。握之如握千军,轻若无物,重若泰山。</p> <p class="ql-block">四匹陶马并列,马前各立一俑,目光如炬。背景中无数俑影层层叠叠,仿佛一支沉睡的军队正等待号角。这不仅是展品,更是一场凝固的战争史诗。</p> <p class="ql-block">一只铜壶流嘴弯曲,三足支撑,氧化的铜绿如岁月的苔痕。它曾盛过谁的酒?又在哪个宴席上被举杯相庆?旁边玛瑙杯的介绍牌写着:整块缠丝玛瑙雕成,兽首流口镶金——那是粟特风的遗韵,是丝路带来的异域风情,也是唐人“胡汉交融”的生活写照。</p> <p class="ql-block">金杯上葡萄纹缠绕,银壶上骏马奔腾,观众驻足拍照,眼中闪着惊叹。这些器物不只是陈设,它们曾是宴席上的主角,是贵族生活的缩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真实注脚。</p> <p class="ql-block">一尊石雕马昂首挺立,鬃毛飞扬,仿佛下一秒就要踏碎时空。它来自某个帝王陵前,守护着逝去的荣光。而今,它守护的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金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纹饰细腻如画。香炉镂空,三足稳立,仿佛仍可袅袅生烟。而那只修补过的双肩陶罐,则让人看见平凡生活中的坚韧——破了,便修;旧了,仍用。</p> <p class="ql-block">三位唐代女俑头像并列,发饰各异,神情恬静。她们不曾留下名字,却以泥土之身穿越千年,告诉我们那时女子的妆容与风韵。而博物馆外,阳光洒在飞檐之上,国旗在晴空下飘扬,古今在此刻悄然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只陶罐裂痕斑驳,顶部锯齿如齿,底部圆孔幽深。它沉默地站在展台,像一位老者,满身故事却不愿多言。文物不必完美,残缺亦是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上龙纹盘绕,兽首为耳,一位观众举起手机,试图留住那古朴的光泽。这动作本身,便是文明传承的微小瞬间——我们用现代的方式,凝视古老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围在青铜牛形器前,眼神专注。解说牌上的文字他们未必全懂,但那份好奇与敬畏,已悄然种下。博物馆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字,而是眼前可触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一位年轻男子站在青铜鸟纹器前,双手合十,似在凝思,又似在致敬。他不拍照,只是静静看着。那一刻,文物与人之间,有了某种无声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青铜龙形器前,参观者举起手机,镜头对准那繁复的纹路。科技与历史在此交汇,每一次快门,都是对过往的一次回望。</p> <p class="ql-block">一通石碑立于展台,字迹斑驳,风霜蚀骨。它曾立于荒野,记录某位官员的功绩或某次祭祀的盛况。如今,它成了我们解读过去的密码本,虽残缺,却依然有力。</p> <p class="ql-block">一只青铜壶,猫头为口,龙形为柄,纹饰繁复。它不像实用器,倒像一件艺术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