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今日,我,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再次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云竹离云庄,那个儿时与姥爷相依为命,共度艰难岁月的温馨小窝。记忆中的窑洞,虽已破败不堪,但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往昔的欢笑与泪水,每一缕风都似乎在低语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那时,生活虽贫苦,却因有姥爷的陪伴而充满了温暖。清晨,我们迎着第一缕阳光起床,姥爷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我编织梦想;夜晚,我们在昏黄的灯光下,听姥爷讲述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直到我进入梦乡。如今,姥爷已不在,那份深沉的爱却如同这云竹一般,虽历经风雨,依旧坚韧不拔,深深扎根在我心田。</p><p class="ql-block">今日回访,心中感慨万千。望着这片曾经给予我无数快乐与痛苦的家园,我不禁泪眼婆娑。岁月无情,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七十年后的我,虽已两鬓斑白,但那份对家的思念,对姥爷的怀念,却如同初见时那般炽热而纯粹。</p><p class="ql-block">云竹依旧,离云庄不再,但那份记忆,那份情感,将永远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愿这份深情,能穿越时空,与姥爷再次重逢于那片云竹之下。</p> <p class="ql-block">云竹乡离云庄,明意是离开附近一二里之遥的云竹繁华小镇,落坐自给自足的农居之处。另一个就是远离芸芸众生,抛却尘嚣世界,归隐山林之意。这里是姥爷祖上繁衍生息的地方。幼年曾跟随姥爷在此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离云庄是一个杜姓庄园。始建于同治年间,历经咸丰道光时期,是云竹建筑最为宏大的豪舍民宅。杜家原本在太谷经商,是个亦商亦官的大家族,当时和太谷平遥祁县大商大贾均有商务往来,是晋商文化里活跃的一分子。后因战事纷乱退出商海,归隐榆社一隅,建离云庄以远离是非,隐居安身。</p> <p class="ql-block">磨沟路向西层层上行,一层一个,院落,每个院落均坐北朝南像太师座椅呈环抱型存在。正是入秋的时候,天蓝的明镜似的,若有若无地挂着缕缕白云,阳光依旧炎热,黄土崖下院子里草木茂盛,槐荫沉沉,遮阳蔽日,真是一个绝佳的居住之所。而向东北望去,缓坡之上也是杜家的一处处楼院,虽然好多已经倒塌,但是雕梁玉彻,犹见当年繁盛。</p><p class="ql-block">站在磨沟路口,据云竹村史记载这里曾经建有一座“杜家阁”:东西依土山,中间用细石砌就石拱券,高5米深5米长20余米,拱券上是三间单面厅房式建筑,为明柱,立旺栏,晚上有专人点灯照明。可见当时杜家的排场。进拱门后是长150米,宽2米的石坡,依坡而上直通大门,大门坐北朝南,用细石条砌就基础,灰砖挂面,高过2米,砖雕向外铺陈,上有砖雕插飞,左院门,右场面,向北有砖砌圆形门,通向另一场面,大门是砖砌雕,插飞禽瓦单脊双兽头式,进门是砖漫巷道。巷道南是三间南房,北是普通二门东西各三间房,住长工等人,再进三门也是普通门面,东西各三间厅房,正面是过厅,为一明二暗,中间为内外结扇形,进过厅是砖漫巷道,巷道西是砖雕照壁,东是另一出行大门,一样的内外明柱立旺栏,升斗明椽插飞单脊双兽,门前有对石鼓,高二尺有余。北进正院,东西各配厅房三间,砖砌花墙,正面就是离云庄主楼了,上下明柱全结扇,上下二层门面窗户全是精致的木雕,虽然未见其形,那时候的木雕应该是葡萄石榴荷花仙鹤之类的吧!楼西隧道上方镶嵌有“离云庄”三个大字,隧道弯弯曲曲有台阶直上二楼,二楼后面有三眼土窑,和主楼直通,装饰彩画,砖雕挂面圈窑,为冬日取暖居住。楼西出角门是后院,后院正西各有二眼土窑。东出大门是场,场北出东厅房后有小花园一座,场南是大门,该大门砌墙后没能盖完,墙高一丈有余,厚二尺有余。这个离云庄院是三合楼院,雕梁画栋,非常气派,可惜后代经营不善,于同治年间衰败了。</p> <p class="ql-block">而今漫步期间,向西的所有院落几乎已经不见原型,只有整整齐齐的石垒院墙静静穆立,彰显着曾经的辉煌,这个依次三层院落略比磨沟村高一点,再向上,拐向北沿着铺满浓郁野草的道路前行,郁郁葱葱中,两堵残墙赫然伫立,很明显是一处曾经壮观的院落,这就是上面云竹村史介绍的离云庄,即杜家安居离云庄后,鼎盛时期二儿子的家院。照此描述,姥爷属杜家二儿子的后裔。我的姥爷名叫杜四孩,大概出生在1880年左右,那时的杜家己在同治年间衰败(1862至1875为同治年间)对过往的繁华基本没有什么记忆,好在继承了主房一两眼窑洞,一个很大的作坊,里面碾,磨齐全,而且可以做豆腐,醋,酿酒的器具齐全。宽敞的大院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只是围墙部分倒塌。一个未修缮完的街门,独立大院门口。这个就是姥爷祖上杜家二门居住地,姥爷成年后,承袭了祖屋,在此结婚养育女儿,度过了他穷困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这个大门从开始修建到最后杜家二门败落都没修建完善。据说杜家人当时在沈阳经商发展不错,有很大的商业网,还有杜家商业一条街,旺盛时期杜家二儿子衣锦还乡,修建了这个豪华的离云庄乡居院落。 抬步进了大门,传说中的花园以东出院落是六棵古槐,是从一大槐树桩衍生出来的连体槐树,正是初秋时候,六棵槐树树干修长,枝丫笔直,向天伸展,枝繁叶茂,昭示着曾有的光环时代。沿着花园走廊西进是厅院,遗留的两个石鼓静静地划过了时光,见证着杜家的过往和今天,也可以看出当时庭院东门楼的考究与华贵。厅院东门进入后,是宽大的院落,目前正面的二层离云庄主楼早已不见,只有后人建的三间普通民居。 杜家主楼,就是前面所说的离云庄,最大的特点是前楼砖瓦飞雕二层楼,后面二层通向一座土窑院落,就是说这个两进院落是前面砖瓦结构二层,后面土窑建筑与前楼的第二层持平,土窑前面还有宽敞的院子,供居住活动。可惜的是现在前面的二层楼院早已不在,后面的窑洞也只剩连接两个楼院的石撑了。手抚石撑只剩感慨!</p> <p class="ql-block">离云庄最大特点在于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是北方特别是黄土原上特有的民居风格建筑。具有十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劳动人民利用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风格。而离云庄更是窑洞和北方砖土瓦建筑的结合体,有很高的研究性和观赏性。离云庄杜家的独特建筑让现代人讶然。</p><p class="ql-block">再向上就是离云庄现在的经营场所了,场院北一孔孔窑洞,坐北向南,东面第一孔窑洞是杜家最早的祖先留下来的古旧窑洞,修葺了一下,那就是五十年代我和大姐赵玉仙跟随姥爷住过的旧窑洞,在我三岁的时候,姥爷接我住进了磨沟村(那时候姥姥和妈妈都巳去世)他的窑洞。这个居住地是云竹村的置高点,站在院子里,整个云竹村的地形村貌尽收眼底,视野非常宽阔。而要经过九曲十八弯羊肠小道,在茂密的枣树林中穿梭,方可攀登到家。据说是姥爷的祖父开挖的窑洞,巳有三代人在此居住过。窑洞坐北朝南,称长方斗形状,洞内幽深狭窄,既潮湿又黑暗,垒一土炕,挖一个灶洞,土炕上有一小桌,上面放一盏油灯。实际上就是半个碗片,淋点油,捻个棉线捻子,再往里走堆着姥爷的农用工具,这就是全部家当。但在那时,也从未觉得苦,只要有姥爷的陪伴,就满足了。有时偶尔小睡一下,也从不敢进洞,只在门口向阳的地方随意而躺。唯一一件引起我童年时的记忆的是姥爷有件黑色长袍大马掛,而且还镶嵌银线,格外引人注目。当我问起姥爷时,他说是从父辈手里遗传下来的,从来没穿过,只拿每晚压被子保暖,早晨必叠的方方正正放在一个破烂不堪的旧箱子里。想来在姥爷心里也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姥爷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在贫穷中跋涉,历经世事沧桑,艰难度日。成年后在大户人家当常年住工,维持生活。</p> <p class="ql-block">向东北缓坡上去也是杜家的一处处楼院,虽然好多已经倒塌,但是雕梁石彻,犹见当年繁盛。这两处院落据说繁盛时期是杜家大儿子和三儿子的住所,同样的二层楼建筑,同样的精雕细琢,只是没有窑洞,虽然墙倒屋塌,仍然有原来的大家风貌。杜家大家族不仅财运亨通,仕途顺达,更是红色革命的先驱之家,这里遗留着的杜家鼎盛时期三儿子院落是杜家后代革命功臣杜瑞芝的出生地,杜瑞芝曾任广东省委常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回乡探望故居。而且杜家代代人才辈出,据说杜家当年在沈阳经商发展非常出名,沈阳赫赫有名的凤林街就是杜家一条街,是被离云庄杜家一统天下了的。传闻那些年每到年底杜家就会把一车车的金银财宝通过榆祁古道运送回离云庄,然后把离云庄陆续建设得更为豪华精致,这让我们仿佛看见了榆祁古道车马隆隆,铃儿声声,镖旗猎猎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而今的磨沟村远远近近都是杜家后代,从过去到现在在各行各业都出类拔萃。离云庄的过往已去,今天正好,将来会更灿烂。繁衍生息的人类是为了活着美好本身而活着的。离云庄!愿世间的美好都与你环环相扣!</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言:</p><p class="ql-block">一份安然就是在晚上的午夜,听一首老歌,看自己喜欢的文字,回忆那些镌刻在心底的心心念念,婉约在文字里,书写一份诗意。那些无奈的苦痛挣扎,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终会淡然释怀。花开花落终有期,花落香未散,花开的那一刻,惊艳了时光,明媚了岁月。</p> <p class="ql-block">有关杜家历史来自于《离云庄传奇》这篇文章,感谢作者的精彩作品为我提供了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在此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