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熹以“学术正统”自居,他的诗词字正腔圆,充满了方正权威的气息。他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蕴含了”象数理”,致敬重演了伏羲观黄河之曲形成太极图和周敦颐观耒水之曲形成太极图的经典故事。用“半”和“一”两数勾勒了一副阴阳太极图,“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太极阴阳鱼“负阴抱阳”的图“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太极阴阳图如此清晰的道“理”。这首七言绝句致敬先贤又溯源悟道,因此被后世读书人奉为经典。现代人多喜欢它的音律,直白地翻译它的意思,是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朱熹和这首诗的。</p><p class="ql-block"> 自从伏羲观黄河之曲形成的太极图提出了阴阳学说,后世的学者都在自然中寻找天然形成的太极图,用来溯源悟道,证明自己学术的权威性和主流性。</p><p class="ql-block"> 在宛丘(周口市淮阳区)的伏羲陵前,我也看到了一副太极图--以龙湖为一个圆,画卦台为阴眼和陈胡公墓为阳眼形成了一副太极图。画卦台是为了纪念“道源”伏羲,虚为阴,陈胡公墓是代表了“德源”舜帝,人为阳。陈胡公是舜帝的32世孙,得到易数32(恰好是周易总卦数64的一半),古人用第32卦恒卦,表达了道德永恒,源远流长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伏羲陵和画卦台从7000年前遗存至今,陈胡公墓从3000年前遗存至今,都是因为国人对祖先的祭祀和道德遵从,他们都遵从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的二进制记录标准(理念),由于二进制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所以中华文明成为了古代文明中唯一可证可考,延续至今的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