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论金属章(MEDAL)的中文命名与艺术本质

顾贻达【MEDAL 金属章】

<p class="ql-block">随笔:在国内金属章(MEDAL)收藏与研究的语境中,关于英文 “MEDAL” 的中文名称,一直众说纷纭。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为它留下了各自的称呼:有从工艺角度出发的“机制章”,有强调功能性的奖牌、“奖章”、“勋章”,有以材质或体量命名的“铜章”(拿别人名字,实际是中国朝唐官员使用铜印章)“大铜章”(拿别人名字加个大),也有“纪念章”(舶来语)、“章牌”(拿日语的名字转换成中国名字,实际是绘画章)“铭章”(用错地方,应该使用在墓志铭,説白了就墓碑)等带着纪事与记载意味的称谓。甚至还出现过“美达意”(法语音译)、“麦朵尔”和“麦朵儿”(英语音译)这样的尝试,颇有语言演化的趣味。</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收藏与学术圈里也常有人以比喻来诠释:掌上雕塑、掌中雕塑、掌间雕塑。这些说法,虽各有差异,但都强调了一点:金属章(MEDAL)的体量虽小,却是雕塑语言的浓缩与延伸,它既是历史与纪念的载体,也是艺术在手心里的呈现。</p><p class="ql-block">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称呼的多样性,恰恰反映出我们对于这一门类认识的过程与层次。但在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中,我们更需要一个既准确又兼容的名称。就此而言,“金属章(MEDAL)”或许是最恰当的:“金属章”(MEDAL)词组明确指出材质与形态;“MEDAL”则与国际接轨,确保学术语境中的清晰与统一。</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金属章(MEDAL)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藏品”,它更是一种艺术形态。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愿意称它为:“形式上的掌中雕塑”。在有限的空间中,它延展了雕塑的语言;在掌心的把玩中,它凝聚了历史、思想与艺术。</p><p class="ql-block">这或许正是我们在讨论“名称”的背后,更值得珍视的艺术本质。</p> <p class="ql-block">论金属章的中文命名与艺术本质</p><p class="ql-block">在国内收藏与研究语境中,英文“MEDAL”(奖章、纪念章)的中文命名长期众说纷纭。从清末引入西方金属章(MEDAL)文化至今,不同群体、不同历史阶段为这一小型浮雕艺术赋予了多种称呼。这些名称或从工艺、材质、功能出发,或引入外来音译,反映了文化交融与认知演进的复杂过程。然而,命名争议也揭示了学术研究的不足。在跨文化交流与学术规范化的背景下,“金属章”(MEDAL)作为最准确、兼容的名称,不仅清晰指代其材质与形态,还承载了其作为“掌中雕塑”的艺术本质。本文梳理命名多样性,探讨其背后反映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呼吁建立统一的学术框架。</p><p class="ql-block">命名的多样性与文化根源</p><p class="ql-block">“Medal”源自拉丁文“metallum”(金属)与法文“médaille”(金属章),指小型金属浮雕,用于纪念、奖励或艺术表达。在中国,自清末以来,命名因功能、材质和语境差异而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p><p class="ql-block">工艺与形制:如“机制章”、“压印章”(强调机械铸造工艺)、“章牌”(直接拿日语名字,当中文使用,实物日语“章牌”偏绘画性的章,如日本浮世绘章,非典型金属章)。</p><p class="ql-block">功能与用途:如“奖牌”(奥运会:冠军、亚军、季军),如“奖章”(突出奖励,如皮埃尔·图兰的1925年巴黎博览会奖章)、“勋章”(军事或荣誉,如一战纪念奖章)、“纪念章”(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材质与体量:如“铜章”(受本土影影,拿铜制印章)、“大铜章”(强调体量,还是拿铜制印章)、“金属牌”(偏向装饰性)。</p><p class="ql-block">铭文与记录:如“铭牌”(偏向铭文记录,常见于建筑或器物)、“铭章”(误用于墓志铭,与奖章功能不符)。</p><p class="ql-block">外来音译:如“美达意”(法语médaille音译)、“麦朵尔”(英语medal音译),虽具语言趣味,但缺乏本土根基。</p><p class="ql-block">部分名称还与历史误解相关。例如,“铜章”常被类比为唐代铜质官印,但官印的功能(行政认证)与金属章的艺术性(纪念与雕塑)截然不同;“章牌”虽受日语影响,却常误指绘画性章类而非浮雕金属章。这些命名反映了中国收藏界对“MEDAL”的初步认知,但因缺乏美术与史学专业的系统研究,容易导致概念混淆。</p><p class="ql-block">掌中雕塑:艺术本质的隐喻</p><p class="ql-block">在收藏与学术圈,金属章常被比喻为“掌上雕塑”、“掌中雕塑”或“掌间雕塑”。这些称呼虽措辞略异,却共同揭示了金属章的独特魅力:它以小巧体量(通常50–约152毫米)浓缩雕塑语言,通过触觉与视觉传递历史、思想和艺术。正如美国金属章(MEDAL)艺术史学家贝夫·马泽(Bev Mazze)所言,金属章是“掌中雕塑”,其亲密性使观者与艺术家产生直接对话。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和雕刻家皮萨内洛(Pisanello)的1438年《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青铜,102毫米)通过肖像与事件浮雕记录历史;美国雕塑家安娜·海厄特·亨廷顿(Anna Hyatt Huntington)的动物奖章(如1920年代国家雕塑学会奖章)展现自然之美。这些金属章(MEDAL)作品以有限空间承载深厚叙事,堪称艺术的微型史诗。</p><p class="ql-block">随笔:顾贻达</p> <p class="ql-block">问:这手上拿什么?</p><p class="ql-block">答:再无法告知前,先说一下国内这个藏品与英语「MEDAL」单词相关的中文名很多,如:机制章、奖牌、金属牌、金属章、铜牌、奖章、勋章、纪念章、铜质纪念章、铜章、大铜章、章牌、铭牌、铭章、法语译音“美达意”、英语译音“麦朵尔”等,有人会比喻掌上雕塑、掌中雕塑、掌间雕塑等。</p><p class="ql-block">答:选择“金属章”(MEDAL)</p><p class="ql-block">本期刊使用中文“金属章”(MEDAL)。</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分析英语「MEDAL」单词(译音为麦朵尔),「MEDAL」最终源于拉丁语 「ME<b>T</b>AL」,意思是“金属”或“矿藏”。这很好理解,因为金属章本身就是用金属制成的。突际就是金属矿石+金属提炼+金属「METAL」+艺术=「MEDAL」。只要使用英语“MEDAL”,它的血液一定带着金属。</p><p class="ql-block">讲清楚来源,本书使用中文“金属章”,当然我们需要佐证,1980年法国巴黎造币博物馆曾使用中文“金属章”配上法语译音“美达意”。</p> <p class="ql-block">“机制章(MEDAL)”,但机制币圈没有机制章,我们嘴里说币&章同源,但一个庞大机制币圈溶不下机制章,机制章去了哪里,原来变成了幻想币和臆造币。这里说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开钢模→压印→成品(机制章)。图为民国十年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是天津造币总厂为纪念徐世昌执政三周年及67岁寿辰而特别铸造的银币。(我再次问面值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奖牌(MEDAL),按中文字典解释为通常指在体育竞赛或其他竞技性活动中,颁发给优胜者(如冠军、亚军、季军)的牌状奖励品。其核心在于 “奖” 和 “牌”,即通过竞赛赢得、具有特定形状的奖励。图为20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p> <p class="ql-block">金属牌(MEDAL),按中文字典解释为它与“奖牌”高度相关,但“金属牌”这个词组更表现各类金属的“MEDAL”。图为法国金属章(MEDAL)之友。</p> <p class="ql-block">金属章(MEDAL),按中字典解释为金属章(英文:MEDAL或 ART MEDAL),是指以金属为材料,通过压印、铸造等工艺制作的,通常为圆形(也有其他形状)的、带有浮雕图案的章状物。美国布鲁克格林花园金属章(MEDSL)系列。</p> <p class="ql-block">铜牌(BRONZE MEDAL),按中文字典解释为铜制的牌子。 2.与官印配合使用的铜铸符契。 3.铜质奖牌。多作奖品。次于金牌﹑银牌。法国金属章(MEDAL)《野猪》。</p> <p class="ql-block">奖章(MEDAL),按中文字典解释为奖章是一个代表崇高荣誉的词汇,它奖励的不是竞技场上的名次,而是个人或团体在人生、职业或特定事件中展现出的杰出贡献、英勇行为或无私奉献。它是社会和国家对个人价值的最高肯定形式之一。图为波兰马拉松长跑奖章(MEDAL)。</p> <p class="ql-block">勋章(MEDAL),按中文字典解释为勋章是指由国家或最高权力机关(如国家元首、议会)设立并颁发,授予那些在保卫国家、服务社会、做出巨大牺牲或取得卓越功绩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最高形式的荣誉证章。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勋章(MEDAL)。</p> <p class="ql-block">纪念章(MEDAL),按中文字典解释为“纪念章”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词语,它核心的功能不是奖励或授予荣誉,而是铭记和纪念。图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MEDAL)。</p> <p class="ql-block">铜质-纪念章(MEDAL),按中国字典解释为“纪念章”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词语,它核心的功能不是奖励或授予荣誉,而是铭记和纪念。这里强调材料“铜”。图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肖像铜质-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铜章(Bronze Seal)这个术语,按中文字典解释为古代铜制的官印。唐以来称郡县长官或指相应的官职。图为清代鎏金龙纹铜章,材料精铜,工艺为实心铜铸造,神龙盘踞,四面阴刻花卉纹,底部印文清晰。</p> <p class="ql-block">大-银章,材料为银尺寸为60厘米(600毫米),重量超8公斤,日期公元4世纪,大英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确答案为银浮雕或者大-银盘。</p> <p class="ql-block">大-铜章(Large Bronze Seal)这个术语,按中文字典解释为古代铜制的官印。唐以来称郡县长官或指相应的官职。这里强调“大”字,所以某造币企业钱币研究会界定60毫米以上。图为美国葡萄酒酒庄青铜浮雕,但符合某造币企业钱币研究会界定60毫米以上称为“大-铜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国际金属章(MEDAL)艺术联合会(简称FIDEM)的尺寸范畴小于6英寸(约152毫米)。</p> <p class="ql-block">很久没有见到日本的“绘画钱”,今天无意间在日本银座拍卖公司看见了一件相关藏品。中国俗称“花钱”或“民俗钱”,2012年起国家学术界统一改称为“压胜钱”。我们通常是以文化属性来命名,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名称。而在日本,他们称之为“绘钱”(即“绘画钱”)。之所以使用“绘画”一词,是因为其艺术形式主要以二维的绘画语言呈现;换句话说,日本是依据“艺术语言”来命名。类似地,日语中的“章牌”一词,若直接翻译成中文,可作“绘画章”,同样是从艺术语言角度命名。进一步说,若将“章牌”中的色彩剥离,余下的就是线条,而线条正是绘画语言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例如,这次拍品的日文著录为</b>:</p><p class="ql-block">「単独絵銭 福神米入 背駒曳 43.2毫米 18.62g | VF品相」。</p><p class="ql-block">(注:保留日本钱币学术用语「単独絵銭」(独立绘画钱)的汉字表述;「福神米入」指福神图案与米袋纹饰;「背駒曳」表示背面牵马的刻绘。尺寸与重量直译;“VF”采用国际钱币评级标准“极美品”的英文缩写。整体符合古钱币交易目录的著录规范。)</p><p class="ql-block">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语“章牌”并不能直接作为中文术语来使用。日本人在涉及“Medal”时,采用英语“MEDAL”的译音“メダル”(中文可译音为“麦朵尔”),并已规范使用这一外来语。去年出版的《日本金属章(メダル)全史》一书中,全文都使用“メダル”一词,而没有提及“章牌”,也未给出“章牌”的任何解释或图录。这说明,日语“章牌”并非我们理解的“金属章”(MEDAL/メダル)。</p><p class="ql-block"><b>从艺术语言比较来看</b>:</p><p class="ql-block">·日语“章牌”属于二维形式,以绘画性线条为核心;</p><p class="ql-block">·英语“MEDAL(金属章)”则是三维雕塑压缩成的造型语言。</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现代研究不应随意混用不同语言的词汇,而需要以历史脉络和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界定。</p> <p class="ql-block">章牌,英语词组没有,中文词组解释没有,来源日语“七宝章牌”,日语七宝翻译成中文“景泰蓝”,日语章牌翻译成中文“绘画章”,分析一下,我们把色彩去掉,剩下的就是线条,线条是绘画,所以称为“景泰蓝绘画章”。</p> <p class="ql-block">金属章,日语称为“メダル”(译音为麦朵尔),英语称为“MEDAL”(译音为麦朵尔),作品《日本大藏省造币局大楼(大板)》。</p> <p class="ql-block">图为日本(昭和·大正·明治)メダル(金属章)全史和图录。</p><p class="ql-block">全史中没有日语“七宝章牌”和“国宝章牌”讲述,大家自己思考,说明不归入日本“メダル”(MEDAL/金属章)范畴。</p> <p class="ql-block">铭章(Mingzhang),按字典解释为①刻写在器物上的文辞。多指墓志铭。 ②印记﹐标识。图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铭章硕毕业时授予,铭章中的铭是指在金属上刻字,并由授业教师首次刻铭文于铭章下沿,在毕业典礼现场铭刻毕业年份印记于铭章上沿。</p> <p class="ql-block">铭牌(Nameplate),按中文字典解释为固定在电机、电器或机械设备上的牌子。用来记载额定工作情况下的一些技术数据及生产厂,以供正确使用而不致损坏设备。图为设备上使用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法语译音“美达意”(Médaille),图为法国金属章(Médaille)《公牛》。</p> <p class="ql-block">英语译音“麦朵尔”(MEDAL)。图为英语金属章(MEDAL)《雌激素定时炸弹》。</p> <p class="ql-block">掌上雕塑的意境:强调雕塑作为一件完整的、被展示的艺术品。它被恭敬地“托”在掌上,如同“掌上明珠”,供人仔细欣赏其全貌和细节。视线是从外部观察的。</p><p class="ql-block">掌上雕塑:好比在博物馆看一件放在展台上的小型展品,你无法触碰,只能欣赏。</p> <p class="ql-block">掌中雕塑好意境:强调雕塑作为一件可触摸、可感受、可把玩的物件。它被“握”在掌心里,手掌包裹着它,感受它的温度、重量、肌理和轮廓。视线是沉浸式的,体验是触觉为主的。</p><p class="ql-block">掌中雕塑:好比一位收藏家在手心里盘玩自己心爱的玉佩,重点在于亲密接触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掌间雕塑的意境:这是最具动态感和过程感的一个词。它描述的焦点不是成品,而是创作的过程。雕塑的材料(如泥土、沙子、石材)在艺术家的双手之间流动、变幻、逐渐成型。</p><p class="ql-block">掌间雕塑:好比围观一位街头艺人用糖浆画龙,你的目光紧紧追随着他那双神奇的手和流动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顾贻达:金属章(MEDAL)资深研究人、金属章(MEDAL)策展人</p><p class="ql-block">中国钱币学会币&章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组成员</p><p class="ql-block">上海市钱币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国际金属章(MEDAL)艺术联合会(FIDEM)会员。</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一个学术表述,希望圈内和圈外的朋友共同探讨,用学术的方法讲述,谢谢。</p> <p class="ql-block">2025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将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周五至周日)在国家会议中心3号馆、4号馆举办,展期共三天。</p> <p class="ql-block">我们欣赏一下,2025年法国参加国际金属章(MEDAL)艺术联合会(FIDEM)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形式:绘画章(MEDAL),用绘画的线条创作。</p> <p class="ql-block">我们欣赏一下,2025年法国参加国际金属章(MEDAL)艺术联合会(FIDEM)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形式:壁画章(MEDAL),用壁画的语言创作(二维)。</p> <p class="ql-block">我们欣赏一下,2025年法国参加国际金属章(MEDAL)艺术联合会(FIDEM)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形式:雕塑章(MEDAL),用雕塑的语言创作(三维/压缩)。</p> <p class="ql-block">由于身体欠佳,暂停《金属章(麦朵尔)艺术荟萃/第十三期(半年刊/2025 秋季版)》,目前主要经历在编写《金属章(MEDAL)简史》,感谢币章专业艺术委员会、感谢币章爱好者、感谢金属章(MEDAL)圈的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想理解不同的艺术?先改变你的观看方式!</p><p class="ql-block">艺术是人类为触动公众感官与情感而创作的各类作品之总称。其形式可涵盖绘画、雕塑、视频、摄影、素描、文学、音乐、舞蹈等门类。</p><p class="ql-block">金属章(MEDAL)艺术画廊出版</p><p class="ql-block">发表于/2025年10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