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8月,正值大阅兵前夕,我在“秋老虎”烈日炙烤下独自踏上上海静安苏河湾与外滩的旅程。这座城市在高温中依旧展现出勃勃生机,现代与历史在此交织,每一步都仿佛穿越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走出上海地铁新闸口车站,沿乌镇路过新闸路口,上乌镇路桥至光复路右转,沿着苏州河北岸一路前行,一路领略艺术苏河河畔美景,正式开启上海苏州河畔——外滩的徒步旅程。</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上海绚丽多彩,以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展现在世界东方,被地球人誉为“魔都”。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风景无限美,一幅幅美景令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乌镇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乌镇路桥,这是解放军解放上海通过的第一座桥。1949年5月26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率先攻占了乌镇路桥,由南向北过苏州河,抵达上海北境。5月27日,上海解放,历史翻开崭新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州河南岸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行仓库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新面粉厂及一厂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福新面粉厂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2年底创建,1921年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私营机器面粉厂,1955年公私合营,现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晋元纪念广场&四行仓库西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弹洞密布的四行仓库西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行仓库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现为静安区)光复路1-21号,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由大陆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四家银行共同合组的“北四行”联合集团建造,故被称为“四行仓库”。但其以“四行仓库保卫战”而闻名中外:淞沪会战末期(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与524团1营官兵奉命在此阻击日军的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藏路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藏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藏路桥始建于1922年。该桥原址曾有一座名为“北泥城桥”的木桥,后被拆除改建为混凝土桥。1937年,国民革命军四行仓库保卫战通过该桥撤退至上海公共租界。1942年,该桥改称为“西藏路桥”。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拆除老桥,在原址重建新桥。该工程于2004年完工,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8.68米增加到33米。著名的四行仓库即位于该桥北端的晋元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藏路桥桥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银行办事处及堆栈(金库)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西藏路桥北堍,北苏州路1040号坐落着一幢写有“JK1933”字样的大楼,“JK”是“金库”拼音缩写,这幢楼便是1933年设立的中国银行办事所及金库所在地,曾被用作中国银行金库存放贵重物品。这幢11层的大楼,建筑风格典雅,楼层之间采用白色条形装饰,具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现底层有一家小有名气的二手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实业银行堆栈(金库)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建于1930年代初,由著名的通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是当时上海流行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如今修葺一新,为艺术空间苏河皓司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望西藏路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浙江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浙江路桥(俗称老垃圾桥),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改建成具有鱼腹式简支钢桁架结构的桥梁,可以通行有轨电车。2015年12月28日,浙江路桥重新通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怡和打包厂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座建于1907年的仓库建筑,曾是怡和打包厂,处理棉花、羊毛和其他需要包装运输或储存的商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明珠塔近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浙江路桥桥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途经苏河湾绿地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望浙江路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建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福建路桥桥址处原为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同治三年(1864年),建成木桥。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工部局将旧木桥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桥,取名“老闸桥”,新桥于同年10月建成。民国35年(1946年)因旧桥毁损严重,遂将旧桥拆除重建成长长61.6米的新木结构桥,并更名为“福建路桥”。1966年,木桥拆除,改建成长71.4米、宽11.58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1968年建成。现新桥于2007年底竣工通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西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山西路桥是镶嵌在河南路桥和福建路桥之间的一条玉带,原本就是为东侧“河南路桥”和西侧“福建路桥”改造而临时建造的人行天桥。其历史可追溯至1885年,2006年新建,2007年完工,净跨51米,栏杆装饰与外白渡桥相似,是游客打卡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西路桥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总商会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苏州路470号,由通和洋行设计,1926年建成,为三层钢混结构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采用清水红砖外墙与巴洛克装饰。曾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核心机构,诞生首份商法草案、首个商品陈列所等多项创举。其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商会”,见证了百年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如今这里修葺一新,续写苏河湾畔的辉煌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南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河南路桥原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的渡口,名为“三摆渡”。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木桥,名为“三摆渡桥”。光绪九年(1883年)又将原木桥拆除另建新桥,新桥仍为木结构,因清末桥北新建天后宫一座,故又俗称“天后宫桥”。民国16年(1927年),原木桥拆除,由工部局改建成长64.46米、宽18.2米的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并命名为河南路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邮政博物馆(原上海邮电大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邮电大厦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其前身包括1920年的英商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和1924年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厅"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1996年竣工的新厦成为浦东邮政枢纽和通信发展的见证,2005年部分改建为上海邮政博物馆,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川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川路桥是上海的一座百年老桥,横跨苏州河,连接四川中路与四川北路,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变迁。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是原二坝郎渡口处建起的浮桥。后经历多次拆建改造,于192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43年正式命名,具有欧式风格,长度73.17米,中孔跨径36.58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影《战上海》就是在此桥和和临近的邮政大楼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乍浦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乍浦路桥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地标建筑。乍浦路桥(又称二白渡桥),原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873年所建的“二摆渡桥”,后于1927年重新设计。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桥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乍浦路桥与陆家嘴地区隔江相望,是苏州河最佳打卡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由刘亦菲领衔主演的《玫瑰的故事》,剧中出现了不少上海取景地,刘亦菲的杀青戏份是在乍浦路桥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大厦(原老上海“百老汇”大厦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Broadway的音译)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位于虹口区北苏州路20号,南靠苏州河,东临黄浦江。大厦高76.7米,22层,气势雄伟挺拔。大厦原址是上海英商电车公司,民国19年动工兴建,民国23年竣工,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涉外饭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证券博物馆(原礼查饭店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现为中国证券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变迁,保留了中国首盏电灯和第一部电话机等历史遗迹。此地,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前身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里,曾接待过许多世界名人,如美国第18任总统、英国哲学家罗素、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喜剧大师卓别林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夫妇在革命年代也曾经下榻此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外白渡桥堍的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外白渡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856年,英商韦尔斯等人组建“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耗资1.2万银元,在靠近外摆渡的地方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第一代外白渡桥由此建成。桥梁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行人需交“过桥税”后方能过桥。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1907年,“外白渡桥”正式竣工,之所以叫做白渡桥的原因是,桥建成之后,人们过河不再需要付过桥费,是“白”渡。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经典老桥,是旧上海的标志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07年12月29日竣工的外白渡桥,为上海首座大型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 踏上外白渡桥,朝着外滩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外白渡桥上,看苏州河两岸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瞧黄浦江对岸浦东迷人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横跨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黄浦公园,观赏黄浦江两岸景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远眺杨浦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照相馆旧址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出黄浦公园,沿着中山东一路,朝着外滩观景台前行,进入拍摄上海外滩万国老建筑行程,行行摄摄,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11月20日,上海外滩建筑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母亲河黄浦江由西南往东北流经上海全境,在中心城区的左岸形成了一湾天然浅弧形的江岸,著名的外滩建筑群便坐落于此。在这条不长的滨江大道上,云集了上海最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它们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的移植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些大多建成于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的西方风格的建筑,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的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眼光鉴赏外滩建筑,可以阅读到它们以饱满的个性形象反映了世界建筑文化发展的脉动,每一栋大楼皆可举一反三地勾画出上海与世界的关联。故其历史的、科学的和艺术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其留存在城市空间的天际线则是熟悉上海的人们不会抹去的集体记忆。它们已然是这座城市中一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外滩建筑群东方汇理银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外滩)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1899年,该行开设上海分行,起初在上海法租界内,1911年~1914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外滩29号建造大楼,楼高21.6米,但只有3层。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采用了艾奥尼柱式,雕刻精美,入口门廊具有巴洛克风格。现为中国光大银行私人银行(上海)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外滩28号:上海清算所(格林邮船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28号大楼,建于1922年3月,由公和洋行设计,占地面积19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5平方米,高27.5米,共7层 。建筑外观呈新古典主义基调的折衷主义风格。一、二层外墙用花岗石饰面,三至五层立面局部设有凸肚窗或阳台,七层中央向上逐渐收缩形成塔楼,整个建筑线条轮廓清晰,华丽高雅又不失稳重和谐,突出建筑整体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其东立面的入口拱形大门两边饰爱奥尼克式花岗石柱,朝向北京路的三个入口的双侧采用朴素的塔司干柱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解放前这座大楼叫格林邮船大楼。1868年,德商禅臣洋行买下外滩这块土地,一战后其产业被怡泰公司于1921年收购。怡泰公司经营着上海至日本、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多地的航线,旗下轮船多冠以“格林”字样,故怡泰公司又称格林轮船公司,大楼建成后便叫做格林邮船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1年起,这里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人们称之为广播大楼。现为上海清算所使用。外滩28号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是外滩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外滩建筑群怡和洋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是著名英资怡和洋行大楼。这是第三代怡和洋行大楼,始建于1920年,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洋行施工,1922年11月竣工,最初为5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被日本三井洋行强行接管,1954年退出,美国和加拿大领事馆曾设于此。1955年起,该楼由上海市外贸局使用,被称为“外贸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怡和洋行大楼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27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局部混凝土墙承重结构;建筑平面呈西向开口的“凹”字形,东、北主立面均临城市干道,是外滩建筑群中少有的具有两个长向主立面的文物保护建筑,也是外滩建筑群中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工商银行大楼&中国农业银行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工商银行(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24号的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由日商建成于1924年,由公和洋行设计,具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强调对称。中段两根巨大的爱奥尼立柱跨越四层,是视觉中心,与外滩18号同为公和洋行同一时期作品。外立面浅色花岗岩与黑色铁门对比鲜明,铁门上曾有青铜雕刻的古代日本武士(现已不存),窗下锁石形似低垂双目的古佛。其门牌号“念四号”为沪语发音,在外滩建筑中独一无二,最早的“念四号”收藏于上海银行博物馆,现外滩的是仿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农业银行(原扬子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26号扬子大楼,原为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办公楼。外貌属折衷主义式,是中国上海的一幢7层建筑,位于中山东一路(外滩)26号,建于1920年,由英资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国银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银行大楼是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群中的一座重要建筑,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1937年建成,坐西朝东,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塔楼状造型,地上十五层,地下二层,钢框架结构;后部四至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由中国设计建筑师陆谦受设计,又聘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外墙为花岗石饰面,立面强调垂直线条和几何图案装饰,顶部两侧呈台阶状,塔楼部分冠以平缓的铜绿色琉璃瓦四方攒尖顶,檐部施以石斗拱装饰,每层两侧配以镂空花格窗,大门上方原饰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今已不存,栏杆花纹及窗格也采用中国传统形式。门外有九级石阶,两扇紫铜图案雕饰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楼建成后,抗日战争期间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1946年归还给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高层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和平饭店&和平博物馆(沙逊大厦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沙逊大厦位是一座历史建筑和地标之一,也是上海地标性建筑。沙逊大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0号,由公和洋行设计,英资新沙逊洋行投资240万元建造,于1926年开始建设,1929年竣工。其呈古典主义风格,共有十层(局部13层),高77米,建筑面积为36317平方米,最初为华懋饭店,拥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后改为和平饭店,现由加拿大费尔蒙酒店集团运营。1991年到1994年,和平饭店连续四个年度被评为“世界最著名饭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万国博览建筑群万国禁烟会会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万国禁烟会会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临近外滩,原名和平饭店南楼,后更名为汇中饭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次禁毒大会叫万国禁烟会,于1909年2月1日在我国上海召开。国际鸦片委员会会议在中国上海外滩汇中饭店召开,史称万国禁烟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奥匈帝国和暹罗、波斯等13个国家的41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禁烟大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18号,是原英国渣打银行(麦加利银行)驻中国总部,曾名“春江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德罗洋行承建,于1921~1923年建造,占地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5层钢框架结构。采用新罗马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底部基座为花岗岩建筑,水平凹槽线条;中段设一对贯通三层的爰奥尼式立柱,顶部挑出檐口,体现古典主义对称美学。入口处设有英国制造的雕花铜门,门厅内铺设意大利大理石柱与罗马马赛克地坪,天花装饰繁复的石膏纹样。此建筑在200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成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并见证上海从金融中心到高端商业综合体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在外滩18号转型为集奢侈品零售、高端餐饮、艺术展览于一体的顶级综合消费地标。1~2层为奢侈品旗舰店和艺术空间。4~7层汇聚米其林餐厅与酒吧,顶楼露台可俯瞰黄浦江景。有机会的友友还可到外滩18号拍照打卡,参观久事美术馆的艺术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友邦保险大楼(字林大楼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17号字林大楼,1921年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投资,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没。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招商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大楼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16号大楼,是原为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大楼,又名中国农民银行大楼,1926年竣工,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风格,是外滩三座日资老建筑之一(另外两座:外滩5号的日清大楼,1921年至1925年建造)。现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外滩支行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德国海因里希•贝克设计的大楼:万国建筑博览会群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一座较早建成的楼房。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开设于1896年2月13日。最初在外滩29号法兰西银行内,面积较小。1899年,该行购进外滩15号地块,到1902年建成3层框架结构楼房,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建筑呈文艺复兴风格,立面采用爱奥尼柱式,有彩绘玻璃的天棚和回廊。1928年11月1日,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德华银行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14号大楼,是德华银行于1880年建造,1948年重建。由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具有独特的文艺复兴风格,整体风格庄重典雅,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1951年成为上海市总工会办公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海关大楼(江海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洋行设计。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此后,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直到1925年再次修建,由威尔逊设计,1927年竣工落成,大楼高度79.2米,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建筑。这里曾是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所在地,在迎接上海解放时起到关键作用,外滩的第一面红旗🚩就是插在此大楼钟楼上。1956年2月12日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楼上的大钟被称为“亚洲第一钟”。1928年1月1日凌晨一点,海关大楼敲响了第一声,当时播放的音乐🎶🎶🎶是英国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时至今日,国内外游客仍会乐此不疲来此倾听大楼钟声和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滩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是一座仿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1921年动工,1923年6月竣工,由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设计;1955年,汇丰银行撤出上海后,上海市政府进驻,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驻。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楼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用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建筑为五层(不包括夹层),中间局部为七层,整栋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建成时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此楼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转进北京东路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银行大楼建筑群中国银行外汇黄金交易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秀城市建筑:滇池路81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嘉昱外滩中心,原公平大楼旧址,由G.O.Wooden Architect于1921年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新古典主义风格,多立克柱式为主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秀城市建筑:滇池路103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中孚银行大楼旧址,1922年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折衷主义风格。平面近似梯形布局。沿街北立面入口门廊高敞宽大,由爱奥尼克柱式支撑。室外有较精美的楼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行于北京东路上的红色老洋房建筑群荫影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秀历史建筑:滇池路100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为仁记洋行(英)旧址,由通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08年竣工。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沿路转角处的圆锥顶塔楼为立面构图中心,清水红砖立面,砖拱及一、二层之间楣梁上的装饰纹样、爱奥尼柱头等砖雕花饰做工细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秀城市建筑:北京东路190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沙美大楼、上海信托大楼旧址。通和洋行设计,义记兴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18~1921年建,以巴洛克式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秀历史建筑:北京东路232~240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四明大楼(四明银行旧址),砖混结构,1921年竣工。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采用三段式结构,入口位于转角处,两侧立有塔斯干式花岗岩石柱,上方托起二层阳台,围栏呈外凸弧形曲面楼梯,与檐部的凹弧形形成视角美感。原顶部曾设有巴洛克风格的圆穹顶亭子,檐口设计采用内弧形,与上海邮电大楼相似,展现了独特的反弧美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明银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明银行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成立于1908年。其旧址见证了上海金融业的早期发展与变迁,它不仅是上海历史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优秀历史:北京东路140~156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广协书同大楼,1920年代建,砖混结构。西式建筑风格。建筑整体为白色线脚、窗套及细部装饰为浅灰色,顶部檐口较为平整,二层窗下有几何纹样的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优秀历史建筑:北京东路239—255号(单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垦大楼,原中国垦业银行旧址,建于1932年。由英商通和有中垦大楼公司设计,赵新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观强调竖向线条,大楼转角做重点处理,主入口重点装饰,顶部高耸形成转角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折回到外滩观景台打卡后,再沿南京东路到达人民广场地铁站,至此烈日徒步“丈量”上海旅程结束,总计徒步18876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旅程虽热,却满载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海,这座永不沉睡的城市,在阳光下继续书写它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上海,这座繁华的金融之都,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将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