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的秋意初显,九月的风已不似盛夏般燥热,反倒添了些许清爽。9月5日,又一次踏上了济南老城的青石板路,重新游逛了济南老城区。我</span>循着泉水的脉络,探访<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以“七十二泉”闻名天下的古城。从珍珠泉到大明湖,我穿梭于清山东巡抚院署旧址、西更道、芙蓉巷和芙蓉街、王府池子、武圣庙、府学文庙、曲水亭街、百花洲之间,仿佛穿越千年,感受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首先游览的是珍珠泉景区。景区位于济南泉城路中段路北、珍珠泉大院内西北侧。珍珠泉池略呈长方形,四周镶有雪花玉石栏杆。面积约1240余平方米。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池中矗立"珍珠泉"石碑,系由原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高启云题写。池北岸立清乾隆帝御碑,碑上镌刻着爱新觉罗弘历题咏珍珠泉诗。池南岸建有水榭,上悬匾额"浮玑"为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题书。池岸白杨挺拔,垂柳依依。池水由玉带河流入濯缨湖,经院外曲水亭景区溪水流进百花洲,后再汇入大明湖,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的湖泉景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珍珠泉为金代《名泉碑》、名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珍珠泉泉群"之首。以泉水自池底沙际涌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如珠如玑,错落有致,故名"珍珠泉"。又因旧城城南,黑虎泉之西、护城河上有属"黑虎泉泉群"的南珍珠泉,因而亦称其为"北珍珠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济南诸泉中,珍珠泉名气甚大,与趵突泉不相上下。乾隆皇帝甚至认为珍珠泉要优于趵突泉,他在诗中写道;"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其中谁巨擘?趵突与珍珠。趵突固已佳,稍籍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卓冠七十二,分汇大明湖。"清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 中描绘道:"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明代济南诗人边贡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这一比喻十分传神。明代成化二年(1466),德王朱见潾建德王府,将珍珠泉圈入王府中。清代康熙年间又改成巡府署院。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地。珍珠泉周围广植花木,并建有亭台水榭,假山石桥,景色十分优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18px;">珍珠泉名不虚传,池中水泡串串上升,宛如珍珠滚动,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泉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水草摇曳生姿。四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倒映在水中,竟分不清哪是实景,哪是倒影了。据说这泉已有二千六百余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趣咏,我站在泉边,似乎也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水汽氤氲。</span></p> <p class="ql-block"> 出了珍珠泉,便见清山东巡抚院署大院旧址。山东巡抚衙门是当时山东的政治中心,共有152位山东巡抚,其中143位曾在此办公居住。这处建筑群保存完好,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依稀可见当年威仪。巡抚院署大堂为五间进深,歇山顶,有脊翘角飞檐,前面是卷棚式,有六根大红柱,云头斗拱,正脊两端皆为正吻,显示出其建筑规格的高等级。清山东巡抚院署是明清时期山东的最高行政机构,其前身为德王府,康熙年间改建为巡抚衙门,存续268年,见证了山东地区的政治变迁,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缓步其间,想象着昔日山东巡抚在此处理政务、接见官员的情景。那些历史的烟云,似乎还萦绕在梁柱之间,不肯散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更道街紧挨着珍珠泉大院,珍珠泉畔历代都是官衙府邸。西更道街是济南名泉王府池子旁边的一条小巷,位于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它北起曲水亭街,南至芙蓉巷,总长400多米。其路面为石板铺设,因古时是打更时所走之街而得名。沿此街向北,一扇扇窗户之间新添了一首首与济南、泉水有关的诗词,形成了一道诗词长廊。徜徉在这样的小巷里,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济南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 沿着西更道街前行,这条狭窄的街道两旁是传统的老建筑,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路边有几处小摊,卖着济南特色的煎饼果子和甜沫,香气四溢,引得我不由得驻足品尝。摊主是位白发老者,笑呵呵地告诉我,他家在此卖早点已有三代。</p> <p class="ql-block"> 转至芙蓉巷,<span style="font-size:18px;">芙蓉巷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是一条古老的巷子,以巷内的芙蓉泉得名。芙蓉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历史悠久,泉水清澈,环境清幽。</span>这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游人如织,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奇妙地交融。我穿行在人群之中,看那传统手工艺品与时尚文创比肩而立,听那叫卖声与笑语声交织成趣。在一家老字号买了果仁糕,准备带回去与家人分享。</p> <p class="ql-block"> 芙<span style="font-size:18px;">蓉街街名来源于荷花,也有人说是因芙蓉泉而得名。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芙蓉街北起西花墙子街南口,南与泉城路相连,东邻马市街,通起凤桥街、翔凤巷和芙蓉巷,西邻玉环泉街,通省府东街,沥青路面,全长432米,宽4.6米。建筑多为两层以下,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色彩为灰砖白石,屋顶以坡屋顶青瓦为主,还有许多代表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在。芙蓉街依托天然泉景、古街巷、古民居和文化古迹,成为中国内外游客领略济南历史文化和感受济南人市井生活的必去景点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芙蓉街有芙蓉泉、府学文庙、关帝庙等文化景点,曾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等。</span></p> <p class="ql-block"> 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居民院前,块石砌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池中间横跨一石桥,池北侧立花岗岩栏杆,原来的池南壁上镌有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写的“芙蓉泉”碑及手书明代晏璧《芙蓉泉》的诗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芙蓉泉是现在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唯一处于居民院落的泉水,清代郝植恭在《济南七十二泉记》中写道:“曰芙蓉,明以艳也。”明末清初时,从芙蓉泉到泮池之间有小溪流,名为“梯云溪”,溪上修有石桥“青云桥”,建有坊额题“腾蛟起凤”的牌坊,寓意前程腾达。康熙年间,青云桥与牌坊具毁,只剩下芙蓉泉池。</p> <p class="ql-block"> 王府池子藏于民宅之间,若非循着指示牌,几乎要错过了。王府池子,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王府池子街,又名濯缨泉,属于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余米长、东西二十余米宽,水面六百余平方米。因明代德王在建德王府时将濯缨泉圈入王府之内,故称为"王府池子"。这一方池水静谧安然,与外面喧嚣的芙蓉街判若两个世界。几位老人坐在池边石凳上闲聊,一口地道的济南话飘入耳中,虽不能全懂,却倍感亲切。池水清澈,可见底部的泉眼不时冒出的细碎气泡,如串串明珠。</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超过600余年历史,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左右,分南北两进院子,北院是关帝庙的正院。庙内有康熙五十五年(1720年)《重立考棚碑记》石碑,碑首刻有“共树恩垂”四字,碑文是贡院考试规则,庙内另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关帝庙北首街武司小街东口路东关帝庙碑记》石碑,乃吉祥号、同祥永、柳善成、信义号、瑞宝楼等二十家商铺为首事,组织两街商家,捐资兴庙,立碑以记。2010年前后,政府对关帝庙梁柱、门头、墙面、影壁、砖雕、壁画上彩绘等进行修缮,重新修建了碑廊,将龙生池,将关帝泉和武库泉三处古井挖掘清理出来,现在关帝庙已恢复了历史上的规模和原貌,为芙蓉街增添了新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午后时分,来到了府学文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府学文庙位于芙蓉街北侧,北宋熙宁年间始建,金朝时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重建。文庙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制建立,规模宏大,长247米,最宽处66米。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围绕南北中轴线修建,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影壁、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和石拱桥、屏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环碧亭和尊经阁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这座始建于北宋的文庙,历经修缮,依然保持着庄重肃穆的气氛。一进进院落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我在大成殿前伫立良久,想象着昔日学子在此祭拜孔子、苦读经书的情景。院中古柏参天,据说最老的一株已有千年历史,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曲水亭街、百花洲公园内,绿柳垂丝,湖水荡漾。湖中荷花虽已过了最盛的季节,仍有点点残荷立于水面,别有一番风致。岸边的垂柳拂水,时有游鱼跃出,激起圈圈涟漪。坐在石凳上休息,凉风拂面,竟不觉时光流逝。</p><p class="ql-block"> 曲水亭街,是指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一条民俗街。曲水亭街位于济南古城的中心位置,北起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文庙。“曲水”二字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曲水亭街原有“曲水亭”,曾是济南棋社,棋林高手多于此间品茗博弈,曲水亭街名字的由来与小河及曲水亭有关。曲水亭街最早建于商周到西晋,南北朝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就在珍珠泉西邻建造了曲水流杯池。后来有人在曲水和玉带两河交汇处建一凉亭,取名为曲水亭。曲水亭就是济南名士仿《兰亭集序》所记“曲水流觞”的胜地。明朝中期,明德王于街区建造府邸,街区文化属性逐渐形成。明朝末年,街区布局及街巷形态初步确立。清朝时期,山东巡抚衙门设立于此,街区逐渐成为济南的行政、经贸和文化中心。曲水亭街之名约出现于晚清光绪己丑年(1889),《省城街巷全图》上始标有“曲水亭”。清末,曲水亭街街区成为济南行政、贸易和文化的中心,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街区内建起了一些西式会馆,曲水亭街街区形成了以中式建筑为主,中西建筑混杂的街景风貌。</p><p class="ql-block">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位于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在大明湖公园南门牌坊以南,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积7000余平方米,岸边弱柳临风,娇柔婀娜,水中碧莲映日,红荷争艳。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群之水,经曲曲折折的玉带河,轻轻柔柔,缠缠绵绵地流入百花洲,再穿过鹊华桥潺潺流进大明湖,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韵味的集中承载地段。</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我来到了大明湖。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由济南众多泉水,如珍珠泉、濯缨泉等汇流而成的,湖面46公顷(690亩),公园面积86公顷(1290亩),湖面约占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约4米。因湖内多生荷莲,曾名“莲子湖”。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北魏就有记载,后历经多朝多次修建,并在唐代起就扬名四海。大明湖湖畔有北极庙、铁公祠、南丰祠、历下亭和超然楼等多处名胜古迹,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素有“泉城明珠”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大明湖,湖面开阔,水光潋滟,远处千佛山的倒影在水中微微晃动。沿着湖岸漫步,可见不少当地人在此休闲:有下棋的老人,嬉戏的孩童,还有一对对情侣依偎在长椅上。我漫步在大明湖岸边,从湖边观景,别样情趣,所到之处,水鸟惊起,振翅飞去,消失在远处的芦苇丛中。</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坐在大明湖边的石椅上休息,回顾这一次的行程。泉水是济南的灵魂,从珍珠泉到王府池子,再到大明湖,水将这一切景点串联起来,也串联起了济南的历史与现在。老城区的保护与开发看似矛盾,却在这里找到了平衡点,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注入了现代活力。</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起身离开。回望老城,青瓦灰墙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泉水依旧淙淙流淌,千年如一日。</p><p class="ql-block"> 这一日的游览,不仅是景点的打卡,更是一次与古城对话的机会。济南的魅力,正在于这古今交融、水火相济的独特气质,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