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鄂伦春族的新生乡

蔡蔡

<p class="ql-block">“高高的兴安岭,一片苍茫大森林,林海深处,住着勇敢的鄂伦春……”2025年8月13日,我和赵根生,晓梅,张瑛随专程从北京赶来的瑷珲新生乡老知青晓英姐,重返她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美丽的新生乡,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还有来自西安的知青王农,宁波知青叶晓龙,陈伟民,他们满怀好奇与敬意,一同踏上这片承载着青春记忆与民族记忆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新生乡鄂伦春族政府办公楼,外观整洁大气,彰显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步伐。</p> <p class="ql-block">走进乡政府大院,墙面上“爱筑丹心,辉耀边疆”的标语格外醒目,激励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心。</p> <p class="ql-block">富有民族特色的鄂伦春族居民区,错落有致,木屋与绿树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和谐宜居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河面上一座桥梁横跨两岸,“建设幸福河湖”的标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我怀着好奇踏上这座桥,缓步走向河对岸,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鄂伦春人的历史深处。</p> <p class="ql-block">对岸是一条被绿意盎然的小路,蜿蜒向前,仿佛通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小路尽头,一座无人居住的老屋静静伫立,仿佛在守候着过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屋前,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挂满红绸布条,随风轻扬,显得庄重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树上挂着一块牌子,隐约可见“鲁阿狄尔赐愿树”几个字。我不知其背后的故事,但从那一串串随风飘扬的红绸来看,这无疑是一棵承载着祝福与希望的吉祥之树,吸引着村民与游客前来许愿祈福。</p> <p class="ql-block">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他们曾以狩猎为生,采集捕鱼为辅,男子个个精通骑射,熟悉野兽习性。如今,他们告别了狩猎生活,成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的守护者。鄂伦春族原居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区域,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部分族人迁居至大小兴安岭。如今,他们分布在内蒙古与黑龙江多个地区,人口已达六千九百余人。</p> <p class="ql-block">电线杆上“北方游猎第一乡”的标识清晰可见,昭示着这片土地与狩猎文化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到新生乡的宁波知青叶晓龙,站在高处远眺,神情专注,仿佛沉浸在对这片土地的无限遐想中。</p> <p class="ql-block">村中设有一个大型舞台,每逢节日或庆典,这里便成为歌舞升平、欢声笑语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我们换上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仿佛化身为这个民族的一员,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一座巨大的红石榴雕塑巍然矗立,耳边仿佛响起习总书记的深情话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展示着各民族的简介与风采,象征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新生乡,已成为黑河瑷珲地区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乡里的博物馆,深入了解鄂伦春族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里如今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瑷珲分馆,馆内陈列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再现了鄂伦春族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着用白桦树皮搭建的“斜仁柱”,又称“撮罗子”,是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它以松木或桦木为骨架,冬季覆盖狍皮或鹿皮,夏季则用桦树皮围合,顶部设排烟孔,中间设火塘,便于搭建与拆卸,非常适合游猎生活。</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部分鄂伦春人(尤其是靠近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曾饲养驯鹿,用于驮运与乘骑,被称为“使鹿鄂伦春”。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在多数地区逐渐消失,目前主要在鄂温克族(敖鲁古雅)中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如春风化雨,润泽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后记中写道:“千年一跃,拥抱新生。”鄂伦春族正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新征程,共享民族团结的丰硕成果,共筑中国梦,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我们来到户外游览区,继续探寻这片土地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晓英姐在签名墙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曾留下她和当年知青同伴的汗水与青春,如今重归故地,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作为曾经的知青,我也在签名墙前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篝火晚会的举办地,夜晚的歌声与舞蹈,将民族的热情与欢乐传递给每一位到访者。</p> <p class="ql-block">“北方游猎第一乡”打卡点前,我们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田野间,野生蘑菇悄然生长,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人的兽皮衣静静地搭在石上,诉说着他们曾经的狩猎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进鄂伦春族人的游猎生活区,仿佛穿越回那个与自然共生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走出生活区,鞋中已悄然溜进沙土,难怪他们在狩猎时都穿“额勒开依”——只有两条裤腿的套裤,套在裤子外面,便于骑马狩猎。还有那双用狍腿皮做靿、狍脖子皮或犴皮做底的皮靴“其哈密”,内絮乌拉草保暖,是他们生活智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就在乡镇上的库图其饭店用餐。</p> <p class="ql-block">野生的素菜,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菜肴让我们大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水库边,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一尊金色卧牛雕塑静卧于水库之上,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水源与土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鄂伦春人,早已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历史不会忘记,曾有这样一个民族,舍我求存,舍生取义。向他们致敬!愿更多人看见鄂伦春,关注鄂伦春,守护鄂伦春。愿鄂伦春的明天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耳畔回响起那首熟悉的鄂伦春小调:“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我仿佛也想随风高歌,唱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我们在一起共用晚餐时,下乡黑河工作多年的赵根生情不自禁的朗诵了一首诗“我爱你,中国!”表达了对这片黑土地深层的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