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红楼梦》No.10

吴灶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来说说“太虚幻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太虚幻境”,可能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再来结合《道德经》说说。《道德经》开篇点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天地大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虚拟仙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它以梦境的形式显现,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幻空间,象征着 “道” 的境界,体现了世间万物的虚幻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灵魂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看看,“灵”的繁体字怎么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面是“雨”部,下面是三个“口”字,再下面是一个“巫”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形象地把“雨”称为“甘霖”,试想,我们哪一个人不喜欢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到底什么是“太虚幻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灵魂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虚幻境”就是我们的灵魂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中国人特别重视灵魂的安放,发明了很多东西,比方“灵牌”,比方“灵位”,比方“灵像”——而且不管是哪个地区,如果家人去世了,讲究“叶落归根”,讲究“请灵”,也就是“请所有的已经离世的人的灵和刚刚去世的人的灵团聚”,还要“请响器班”,吹拉弹唱一整套,美其名曰“请灵仪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埋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代代相传,美其名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由此可见,特别是汉家儿女重视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基因传承,让所有的灵魂得到安放——“太虚幻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贾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看看原文,“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最经典的“桥段”——“黛玉进贾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再来看一段,原文是“说话之间,早有媳妇丫鬟们抬过饭桌来,王夫人尤氏等忙上来放箸捧饭。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贾母因问:“都是些什么?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鸳鸯忙道:“我说过几次,都不听,也只罢了。”王夫人笑道:“不过都是家常东西。今日我吃斋,没有别的。那些面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大甚爱吃,只拣了一样椒油莼齑酱来。”贾母笑道:“这样正好,正想这个吃。”鸳鸯听说,便将碟子挪在跟前。宝琴一一的让了,方归坐。贾母便命探春来同吃。探春也都让过了,便和宝琴对面坐下。待书忙去取了碗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鸳鸯又指那几样菜道:“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一面说,一面就只将这碗笋送至桌上。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媳妇们答应着,仍送过去,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有名的桥段,“鸳鸯分菜”,“贾母偏心”,这是出了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贾母”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们说说“贾母”,她的隐射对象是明神宗朱翊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翊钧,即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先来看看朱翊钧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早年生活与统治初期(1563 - 1582 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翊钧于 1563 年出生于北京,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在他幼年时期,由于祖父嘉靖皇帝的迷信道教,他的出生并未被上报朝廷,也没有被命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68 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72 年,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他的早期统治中,内阁首辅张居正掌握实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显著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和行政效率。</p><p class="ql-block">亲政与政策变化(1582 - 1601 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82 年,张居正去世后,朱翊钧开始亲政。他试图收回权力,清算张居正的家族势力,并罢免了一些亲信。在军事方面,朱翊钧支持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了边防,同时也面临着财政困难和党争的困扰。</p><p class="ql-block">统治后期(1601 - 1620 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01 年,朱翊钧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结束了国本之争。然而,在他的后期统治中,朱翊钧逐渐怠于朝政,常居深宫,与臣下关系疏远。他的决策受到宦官和权臣的影响,导致国家治理出现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在 1620 年去世前曾试图废除矿税监,但未能有效改变明朝的衰落趋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明神宗朱翊钧”的历史故事,朱翊钧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太子朱常洛,一个是朱常洵。他老人家最喜欢郑贵妃,当然喜欢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于是乎,他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继承大统。可是,文武大臣们不吃这一套,因为我们的习俗是“立长不立幼”;没有办法,只能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他老人家还是放不下,于是乎,把自己喜欢的儿子朱常洵封为“福王”,分封到河南洛阳,那是一块肥得流油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这样的“偏心”,让朱常洵成为李自成农民军的关注的目标,才有了那场有名的“福禄汤”桥段——“福王”,本来就是“有福之人”,园子里有养了那么多的“梅花鹿”,那么,就有了“福禄(鹿)汤”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来看看历史记载:朱常洵是次子,是万历的儿子,长子也是万历的儿子,但为什么万历偏偏重视次子呢?因为长子就是一个意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万历临幸朱常洛生母王宫女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过要负责,结果没有想到仅仅只有一次临幸,王宫女的肚子就大了起来,这个责负也得负,不负也得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朱常洵的生母则不一样,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可是贯彻万历一朝的宠妃,万历活了一辈子,爱了他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贵妃凭什么能够得到万历的宠爱呢?从郑贵妃能够进宫当妃子来看,肤白貌美那是肯定的,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万历的后宫又不是仅仅只有她一位妃子,她的杀手锏就是出生于平民之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她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其她的妃子就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而她就如同泼皮无赖一般,竟然敢在公共场合与万历腻在一起,甚至还出手调戏万历,与后宫的其她妃子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枯燥的万历缺的就是这么一位有意思的女人,就如同乖乖女喜欢混混一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所谓爱屋及乌,万历宠爱郑贵妃,要是不将朱常洵立为太子,岂又对得起郑贵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奈何反对的大臣根本无法撼动,最终只能以遗憾告终,虽然以遗憾告终,但是万历却想方设法弥补这一份遗憾。但奈何反对的大臣根本无法撼动,最终只能以遗憾告终,虽然以遗憾告终,但是万历却想方设法弥补这一份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王朱常洵死在李自成的手里冤不冤?不冤,相反还罪有应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历三十一年,十八岁的朱常洵结婚,而他的这一次结婚,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因为所用的银子竟然高达三十万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万两相当于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年万历结婚的时候,耗费的白银仅仅只有七万两,就算是朱常洛结婚的时候,耗费的白银也仅仅只有不到十五万两。</p><p class="ql-block">他以一个藩王的身份竟然耗费如此之多的银子,这对于当时的大臣而言,绝非什么好事,因为从其中可以窥探到万历废长立幼之心不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催促朱常洵就藩的奏折是一道又一道,而万历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拖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藩王肯定需要王府,而福王府从万历三十四年一直修建到万历四十年才宣布完工,所耗费的银子更是高达四十万两。而万历是什么态度呢?故意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怎么拖的呢?刁难群臣,竟然敢要四万顷田地,就连首辅叶向高都看不下去,直接发难说,现如今天下的田地都已经被藩王占尽,别说百姓没有田地,就连朝廷都没有田地,这四万顷去哪里给你找?当时整个河南已经凑不出两万顷田地,要凑出这两万顷的田地必须要有临近其他省份的加持,而这临近的其他省份就是湖广、山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总共出田地一万一千一百一十顷,山东则出田地一千二百八十一顷,湖广则出田地四千四百八十五顷,还有一千余顷的空缺,巡抚董汉儒希望能够以一万两银子去替补这份空缺,但是万历呢?不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原本就是意在刁难,怎么可能会妥协?更何况你们这群文官当年反对他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时候,跳的一个比一个欢,难不成现在已经忘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直躲在后面指挥万历的朱常洵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人或许好奇,朱常洵怎么指挥得动万历呢?要知道,倘若朱常洵反对万历的种种行为,万历将他留在京城的态度又岂会如此坚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常洵一口气直接提出四个条件:</p><p class="ql-block">第一、当年抄张居正的家还剩有一定的财产在国库里面,要将这一部分的财产给他;</p><p class="ql-block">第二、每一年都要将一千三百引淮盐划归福王府;</p><p class="ql-block">第三、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也要划归福王府;</p><p class="ql-block">第四、从扬州到太平这一路上的各种杂税也是要划归福王府。</p><p class="ql-block">他此举明显就是与国争利,特别是一千三百引淮盐这一条,更是十恶不赦。</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福禄汤”真的让人大吃一惊!</p><p class="ql-block">但是,反过来,他的结局也是一样的,“德不配位”,“必然遭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想让一个人灭亡,先让他疯狂”,他的“四个条件”就是他必然灭亡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以家喻国”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做父母的,“太偏心”,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