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菲•玛索被称为“法兰西之吻”~出演成名作《初吻》时,苏菲•玛索年方十四,正是豆蔻年华。</p><p class="ql-block"> 《说谎的女人》是苏菲•玛索三十五岁时写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一位兼具美貌和智慧的女人二十五岁前的人生,书里苏菲•玛索不但写自己的经历,也戏仿了苏菲•玛索这个文化符号。既然是半自传体,内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它超越了传统回忆录的框架,是一部关于表演、真实与虚构的叙事。</p> <p class="ql-block"> 书中女主是一个正走在明星道路上的演员。开篇写她的第一段感情,从中可以窥见苏菲•玛索的影子。苏菲•玛索的初恋对象是导演安德烈•左拉斯基,当时的苏菲•玛索18岁,安德烈比苏菲大二十六岁。他们在一起十六年,育有一个儿子。从崇拜到相爱,两人有爱的激情,也有两代人的差异所产生的吸引力。但他们并未携手走到幸福终点。在书中的这段爱情中,女主的身段低到了尘埃里~一个害怕被男友抛弃,时刻都战战兢兢的女人。“只有当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确定我是全然自由的。这种感觉对我而言无异于致命的鸦片。”</p><p class="ql-block"> “致命的鸦片”对于十八岁的少女来说,既危险又刺激。在一个清晨,男人收拾好行李毅然离去。醒来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以及空气中残留的男人气息,她痛苦得难以自拔。读到此,我难以想象现实中的“万人迷”苏菲会被男人抛弃。苏菲•玛索非常漂亮,长相属于东西方通吃。她对自己的外貌也一贯很有信心,并清楚其对男人的吸引力,当男人色眯眯的盯着她看时,她不是掉转头垂下眼帘,而是死死盯着对方看,她以为这样会逼退男人,殊不知却往往让男人会错意,结果适得其反,她有着天然的外在优势,怎么可能是被抛弃的一方?</p> <p class="ql-block"> 苏菲•玛索的星途起点很高,但中途发展却并不顺利,闯荡好莱坞铩羽而归~法语遇上英语,优雅遇上鲁莽,精致遇上粗粝,法式艺术遇上商业好莱坞,二者水土不服,似乎一切都不对劲。苏菲•玛索最终回到了法国,她对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进行了重新确认。</p><p class="ql-block"> 《说谎的女人》薄薄的,只有十五万字,几小时就读完了。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随笔。书中并没有多少故事情节,三分之二都是自说自话的心路历程~事业,孤独,爱情,男人…。读之前,没有想到苏菲的文笔会这么好,妥妥一个文艺青年。看得出来她读过不少书,遣词造句有范儿,引用名言名句恰当。她思维跳跃,喜欢从一个话题倏地跳到另一个话题,不拘泥于任何书写规格,想到哪就写到哪。这一切大抵和她的性格有关~随意,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她的文字是感性的,总体风格是戏谑的,还有一丝傲慢和不屑。当然,她有本钱这么做。三十五岁时的苏菲已经名满天下,特别是她出演了《安娜•卡列尼娜》,更让她的星途跃上了新高度。</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书名叫《说谎的女人》?书中写到“…所以我不断说谎,害怕遭到上天惩罚,也就是害怕众人的眼光与评断,所以就尽量表现乖巧的一面。我细细经营我饰演的角色,而经营自己的生活却大大咧咧”。为了保护自己,苏菲自觉让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相悖~表面清纯斯文,内心狂野不羁。这种“表演式生活”使得她在公众期待与真实自我之间游走,“说谎”成为一种自我保护和艺术表达的不得已。从“法兰西之吻”的纯真符号到“说谎的女人”的复杂自述,她重构了公众对她的浪漫想象,让读者在真与假的迷宫中,重新审视这位女明星的复杂性格。</p><p class="ql-block"> 本书译者洪昊玥应该是一名中国古文化爱好者,翻译时使用了很多中国俚语,其中有一句被译成杜甫的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古诗西用,读来不禁让人莞尔。</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