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摄记(二)大美新疆掠影(副本) 插篇一一《魂牵梦绕达板河》 外一篇《姐姐的一百O八团》…(副本)

泽别山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读者)朋友,真的不好意思,六十多年了,认知的地名竟然是错的!直到这次美篇再版,有朋友提出质疑,我急忙微信新疆的外甥,他把“通信录”发过来才恍然大悟!全篇文字已作纠正,将大版河改为达板河。说明一下封面图片没改的原因:一是纠正图片制作稍有麻烦(当然Al可能简单,但本人还没掌握😃);二是保留,保留着一个错误的过程感觉也是有趣的一件事!哈哈,俺就是这么一个人,大家别见怪哈!</p> <p class="ql-block">哈哈!经朋友指点,Al制作太神奇太“简单”了!但错片仍保留个“曾经”!😂</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p><p class="ql-block"> 这已是第五次新疆之行,是继1996年第四次之后,时隔近20年的又一次。也是一把年纪的我,此行的心愿一是探望已90高龄腿部摔伤在兵团医院疗养的姐夫,二是祭扫两年前去世的姐姐。当然,还有一个不愿明示的心愿:再访我魂牵梦绕的达板河。</p><p class="ql-block"> 达板河,位于奇台县境内。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屯垦兵团农六师在乌奇公路奇台西15公里处开办共青团农场,场部设在路南后来(在路北改建的)108团场的三连。</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气候是多雪少雨,农业灌溉靠的是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为了引水,农场投资从大版河上游的龙口专门修建了一条长十多公里的水渠。为了协调好与地方老乡的水关系,团场与县政府出面牵头,双方成立水资源管理部门,并制定分水制度:每星期为团场放水两天,其余五天均归地方用水。姐夫就是那时调任水管所指导员的(所长一直缺任),姐姐随姐夫一起来到了达板河,成为水管所的一名职工。</p> <p class="ql-block">公元1961年的初春。</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乡饥荒,父母携我,带上户口,由在山东已参加工作的哥哥护送,到新疆投奔能吃饱肚子的姐姐,也来到了达板河,一住就是八个月,因我在那里无学可上(初中),年底,又如数返回山东老家。所以,达板河就成为我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我和外甥的鼓动下,终于作通姐夫的工作,外甥驾车,一起踏上回访行程。</p><p class="ql-block"> </p> <h3><font color="#010101">坐驾出得乌市,奔驰在东去的高速公路上。</font></h3> <p class="ql-block">铁路盐湖车站给派的汽车,搭载着列车乘客,一路颠簸,开进乌鲁木齐四周一圈半截土墙的大院。这里可能就是后来的火车站。哥哥从正面的一排土顶平房(行包房?)里取出两大包行李细软,碾转问路到长途汽车站,买了票,和衣在行李包上歪坐一夜。第二天,乘坐去奇台的汽车,前往共青团农场。二百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跑了整整一天,到达场部(后来的108团三连)时,已是晚上。回想那时的公路,好像就是“其实地上并没有路,只是跑的车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那种,在干涸的山脚或起伏不平的戈壁滩上,遇岭饶弯,遇水过河,时断时续,无限延伸的两道车轮辙印。</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当年共青团农场场部,后来改为108团三连,改革开放后,在这里建起了农机站,合作社。我们决定在这里住下,顺便回访一下在路对面原108团场部(场部又在两公里外新建),再看看原来姐姐的家。</p> <h3>这里就是108团老场址。</h3> <h3>这个小院是原来姐姐的家。</h3>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合作社的客房里安住一夜,第二天便驾车开始了回访达板河的行程。</p> <h3>一路向南,风光秀丽,这里的盛夏是春天。</h3> <h3>金色的是油葵</h3> <h3>红色的是红花</h3> <p class="ql-block">在共青团农场场部。场部的同志很热情,把我们让到一间挂着厚厚的棉门帘,烧着热烘烘火墙的房间里,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我记得是喝了两大碗香喷喷的面片。吃过饭,他们说,正好夜里有上山送给养的拖拉机,我们一家四口便坐上了拖拉机的拖斗上。</p><p class="ql-block"> 寒风刺骨,不一会便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只好把行李打开,用被子裹在身上,畏依在一起。周围一片茫茫,车灯的两道光柱照在车前不远的地方,我已分不请前后左右,甚至上下也颠倒了。车在只有司机能看得出的路上乌龟似的爬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6年第四次去新疆时,我和外甥骑自行车沿戈壁上的路上来首次回访时,用胶片机拍下的镜头。过得小桥(54年前这桥全是用圆木扒钉搭建),沿公路(路为东西向。向东进入天山老林,向西直通乌鲁木齐。所见到的全是十轮大货,上去全是空车,下去的全是把车压得吱吱作响的大径圆木)斜上,右边是职工厨房,左边是职工宿舍兼办公,青一色半地下的地窝子。</p> <p class="ql-block">可能已是下半夜了。拖拉机吃力地爬上一个大漫坡,停在一块小平地上。说是到了,可周围是一片模糊,只能见到两三点微弱的灯光。片刻,听到了几个踏雪的脚步声和说话声,原来是姐姐姐夫来迎接我们了。姐夫还招呼另外两人帮着卸车。我们车上的人活动活动身体,慢慢地下到厚厚积雪的地下。我的一双腿脚已经冻得麻木了。有人背着我随众人一直到屋里。说是屋,是进到里面才能感觉到的,在外边是根夲看不到屋的轮廓的。直到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是一个个依山挖的半上半下的地窖。实在是太累了,我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条,倒在事先准备好的又软又暖的床上,睡得香极了。 </p><p class="ql-block"> 一觉醒来,已是半上午,透过门上的玻璃,射进一束刺眼的阳光。屋外传来人们扫雪的声音。参加扫雪的加上我家的人不到二十人。后来才知道,这其中大多数是修渠收尾工程还没撤走的人员,真正水管所的人是时任指导员的姐夫及三名职工:姐姐及邻居老李两口。</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条路已经铺成了柏油路,我们就是沿这路返回乌市的。若下次再来访,应该是可以直接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现在看当时生活是相当艰苦。首先是生活用水。夏天好说,农场的水渠,老乡的水渠,雪水清清,就像现在的农夫山泉。可到了冬季,用水就成了大问题。下雪时,就用积雪烧制。不下雪的天气,就挑着水桶沿着戈壁上那条简易公路到下游10华里的三十户哈萨庄老乡的牢坝里去挑。牢坝,其实就是富水季节满灌的蓄水池塘,冬季枯水季节供人畜之用。挑一趟就得花半天时间,因我那时年纪还轻,大人们只让我跑了两趟,记得有一趟走到半路,被树根绊了一下,水荡洒泼了半桶,我是哭着返回的。确实是很累很累。</p> <p class="ql-block">其实当时的我感觉这里的生活并不算很苦,而是有享不完的乐趣。每人每天配给半斤豌豆面粉,比在家乡饿肚子好多了;我们自己在对面山坡上开荒种了菜,种的洋芋(土豆)大个的有两公斤;我们自己还养了十几只鸡,给每只还起了名字。我的任务是每天到荒废的地窝子里看看有没有丢蛋鸡丢的蛋。河川戈壁对(西)面岭上有几处残缺的土围墙,那是放牧季节的羊圈。放牧季节经常有牧民骑着马来兜售被狼咬死的羊,一元钱一只,够吃几天,还落一张羊皮。</p> <p class="ql-block">戈壁滩的光景不如草原。其实也是不错的牧场。带刺的沙棘是羊儿最爱吃的食物。羊儿在沙棘丛中窜来窜去,上面掛满羊毛,我经常到下面摘拣一些干净的,母亲用拨锤纺成毛线,姐姐为我编织了三双毛袜,一直穿到我当兵离开家。</p> <p class="ql-block">这次再来看这地窝子的遗迹,已经很难分辨了。必竟又过了二十年啊!</p> <p class="ql-block">水渠里仍然不停地流淌着清清的天山雪水。但已经不分农场或地方了。因为农场用水早被打出的坎儿井所替代。</p> <h3>这是水渠上游的景象</h3> <h3>从水管所出来,沿着戈壁简易路往上走。5公里,很快到龙口地界。</h3> <p class="ql-block">约千把米远的河对岸忽然有一间小房子,引起我的注意。我问姐夫:那是否是住在闸口分水员值守的房子?姐夫直摇头:那闸门和房子早就扒掉了,七几年到现在都三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仔细回忆:也确实不像。那年我在那里住过一个晚上。跟随大人到附近山坡上挖过野生党参,到收获过的豌豆地里拣拾过豌豆。</p> <p class="ql-block">从龙口下来,沿柏油路回乌市,似乎有多多的满足感,又似乎还有不少的意犹末尽。也许还有再访的理由!?</p> <h3>外一篇</h3><h1> 《姐姐的一百O八团》</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姐姐长我16岁。1954年,姐姐在我“离开娘的怀,扒上姐姐背”的年龄离开了家。姐姐是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支边去了新疆。开始写信的地址是“石河子农六师",后来改成了“新疆奇台县共青团农场达板河水管所”,再后来就一直是“奇台县108团管理处"。</span></p> <h3>这里曾是108团的油库,姐姐从山上水管所下来,一直在这里工作了35年,直到她中风病倒,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为之无悔付出的工作岗位。在这院还曾有姐姐家住了十多年的地窝子。不过那地窝子虽然简陋,不够排场,姐姐总是想方设法布置得温馨大方。1979年我送母亲到姐姐那,就是住在那地窝子里。1981年我去接母亲的时候,发现姐姐在母亲的卧室窗台上特意养了两盆母亲特别喜欢的花:倒挂金钟和玻璃海棠。</h3> <p class="ql-block">这里是108团的子弟学校,夏天正在放假,显得有点荒凉。其实条件还蛮不错。姐姐姐夫都没上过学,但他们的儿孙都在这里受到过良好教育。我那年要是有这学上,可能就是新疆人了。</p> <p class="ql-block">108在附近开发了新的场区,许多员工已乔迁新居,原本老场区大门前热闹的菜市场也显得冷清了许多。然而对我来说,这里仍然是温馨的,因为这里曾是姐姐的家。</p> <h3>在这条小街上的这个小院是姐姐曾经的家。</h3> <h3>这是1996年我和姐姐姐夫在小院里的合影。</h3> <h3>这些都是姐姐经常光顾的地方。</h3> <h3>姐姐走了,来到了离108团100多公里的五家渠。这里有六师为老军垦安排的归宿地。姐姐永远地离开了108,然而她那朴素的情怀,却永远留在曾有她一生付出的那片土地上。</h3> <h3>编后语</h3><h3> 本篇所涉史料,仅凭本人记忆整理,难免有所出入,不足为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