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如水的美篇

平静如水

<p class="ql-block"> 胡国宝,江西于都人,1948年12月出生, 光荣在党55年,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3区队9班学员)。毕业后,服役于高炮第72师通信连、无线连,先后任15w、50w、250w电台报务员、台长。</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作战期间,他所在的无线2台持续高效收发报文,凭借充足的通信量完成联络保障任务,保证了战场通信联络的畅通,受到作战指挥部通令嘉奖。</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转业回到家乡于都,先后在县委组织部、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县委老干部局、县挡案局任职,直至2009年2月退休。</p> <p class="ql-block">  任职档案局,他探索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突破。一是,向社会开放部分档案,提供利用档案资料查阅,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二是,围绕全县危房改造、城中村征迁、拆迁安置等各项中心工作,积极为征迁办、乡镇(街道)、拆迁公司及拆迁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征迁改造工程顺利进行。三是,以档案文献为切入点,讲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于都的红色故事。同时,在乡镇档案管理上下功夫,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乡镇挡案管理达标升级一片红的县市,先后被市、省、国家评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p><p class="ql-block"> 他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用服务践行初心使命,用忙碌的身影,绘出了全省最美档案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夕阳路上,被推选为于都县胡氏理事会会长,履职期间,多次协助地方政府调解民间宗亲纠纷、融化社会矛盾,成为法院认可的“宗亲调解员”。</p> <p class="ql-block">  廖六福,江西于都人,1949年9月出生,光荣在党56年。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2区队4班学员),毕业后,服役于福州军区炮兵第72师647团指挥连2台。</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他随部队配属空军15师赴老挝,面对山高林密、雨旱交替、蚊虫肆虐的恶劣环境,廖台长主动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基层管理者智慧,采取多项举措稳定队伍、保障通信畅通。老挝参战两年,他带领的电台实现“思想零波动、任务零差错”,圆满完成通信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2年11月回国后,先后承担了多项工作:先是在营建办任职,随后参与新兵训练任务,期间还曾临时负责通信股的相关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3年9月,他进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学习,于1976年12月毕业。在校期间,他既专注专业学习,又积极投身党建工作。先后任职党支部副书记、年级代理书记,校第七届党代会代表,电子工程系第五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北京工业学院优秀学生”称号,作为学生代表赴人民大会堂瞻仰毛主席遗容,以实际行动诠释“又红又专”的学子担当。</p> <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廖六福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车间,负责印片机、电子数字分析仪(配光机)及所有设备仪表、仪器的电子与数字集成电路电器维修保养。</p><p class="ql-block"> 该岗位对他是全新挑战:进口新设备、外文说明书、外方负责调试,且与原通信专业差异大。但他“服从命令、边干边学”,查资料、观操作、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核心技术,成长为车间骨干。 </p><p class="ql-block"> 为提升自己,廖六福主动赴多家电影制片厂学技术、拓视野;协助多单位检修电影印片设备、解技术难题;还为学习者授课,结合实践讲理论实操,助他人提升专业能力。</p> <p class="ql-block"> 1991年,他获“八一电影制片厂优秀党员”称号;1999年,参与研发的“电影数字制片系统”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2004年11月退休(享受正师职待遇)。</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他被返聘一年,多次回单位检修设备,2006年还赴分厂大修印片设备,以余热延续奉献。</p> <p class="ql-block"> 王英枋,江西赣州市人,1949年10月出生,光荣在党54年。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3区队7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军区炮兵第72师649团指挥连电台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部队调防至福清县龙田镇,肩负保卫龙田战备机场及对空安全的重任,期间他先后在上径公社、海口农场参与“三支两军”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p> <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随部队参加援老抗美作战。部队驻扎老挝孟赛省,他主要负责电一台工作,同时兼顾雷达站轮换值班。 4月27日,649团防空作战首战拉开序幕。他参与雷达搜捕美军F-4C鬼怪式战斗机全过程,保障了敌机目标信息的及时传递。9月11日,当他在孟洪阵地亲眼见证电台传递的信息,被炮连击落L-20侦察机,深受振奋。</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探亲不到一周,接到参战电报,火速归队。于2月16日晚随部队抵达前线阵地,连夜开设电台、紧急挖堀猫耳洞和构建电台工作地下室掩体。17日清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军炮火映红了半边天,目睹了前线运回的坦克残骸与伤员,深刻感受战争的残酷。在完成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各项战斗任务后,于4月15日返回部队老营地。</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王英枋转业回到家乡赣州市,在市木材公司工作,历任政工、劳资负责人,供销科长、供销经理部经理等职。</p><p class="ql-block"> 任职供销经理部经理期间,他面对市场变化,主动调研供需信息,打通木材采购、运输、销售各环节,既保障了本地建设用材需求,也为公司创造了良好效益,在业务拓展中展现出务实灵活的工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任职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期间,他深耕党务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党员教育,发挥党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引领作用。</p><p class="ql-block"> 2007年7月,企业改制提前办理退休,为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王英枋始终牵挂战友。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他历时8个月收集三中队相关信息,梳理六十载战友脉络,打磨出《三中队65届学员花名册》《三中队65届学员毕业分配去向册》《三中队65届战友参战册》三本册子,用行动诠释着战友情深。</p> <p class="ql-block">  陈飞林,江西兴国人,1948年8月出生,1969年6月入党。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2区队4班学员)。毕业后,服役于福州军区炮兵第72师648团指挥连电台、雷达站。</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随部队远赴老挝,参与援老抗美作战。在异国战场,他坚守电台岗位,以行动践行军人使命。</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陈飞林调任雷达站任站长,为更好地胜任岗位,被派往郑州炮校学习雷达技术。1979年2月,他再次奔赴前线,带领雷达站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炮火中沉着指挥、精准操作,为作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p><p class="ql-block"> 1984年10月,陈飞林转业回到地方,此后相继在兴国县档案馆、县劳动人事局任职。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始终以踏实肯干的作风,为家乡的发展倾注心力、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2003年2月,无情的疾病让他在56岁的盛年遗憾辞世,那份未及舒展的人生,却已定格成永恒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邱俊林,江西赣州市人,1948年5月出生,1969年6月入党。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2区队4班学员),毕业后,服役于福州军区炮兵第72师647团指挥连电台。</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随部队开赴老挝,参与援老抗美作战。异国战场的两年里,他坚守电台阵地,在艰苦复杂条件下,为作战任务推进夯实信息保障。</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至4月,他又随部队奔赴广西龙州,投身对越自卫反击战,于枪林弹雨中坚守军人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的担当。 </p><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邱俊林同志转业地方,入职赣州商业技校(后并入江西理工大学),先后担任校务科、保卫科任科长。在校园管理、安全保障等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学校发展默默付出。直至2008年5月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邱俊林同志退休后未及安享晚年,便在2016年因病离世。即便阴阳相隔,他的战场勇气、工作态度与待人温度依旧清晰,如灯火长存人心。</p> <p class="ql-block">  江良沐 ,江西兴国人, 1948年11月出生,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3区队9班学员)。毕业后,分配在福州军区炮兵第72师648团指挥连电台。</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他随部队奔赴老挝,投身援老抗美作战。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与艰苦的生存条件,他日夜值守、精准操作,以高度的责任心保障每一次通信指令的顺畅传递。</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他退役回到地方,踏入江西上高县七宝山铁矿厂的大门,自此与这座国企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从保障生产运转的电工岗位,到守护职工健康的医院管理岗,岗位在变,但那份“于平凡处坚守”的信念从未动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用汗水与付出,为厂子的发展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2008年11月光荣退休,未及安享晚年,于2014年离世,年仅66岁。其战场勇气与工作热忱,永被缅怀。</p> <p class="ql-block">  邹成洪,江西于都人,1948年8月出生,1969年10月入党。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3中队4区队10班学员)。毕业后,服役于炮兵第72师通信连、侦察连电台。</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他奉命抽调到647团指挥连电台,奔赴老挝战场,参加援老抗美作战。任务完成归国后,他重返师侦察连电台岗位,继续履行职责。</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硝烟再起,他再次响应号召,随部队奔赴广西龙州前线,全程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从2月到4月,在枪林弹雨中书写军人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历经战火洗礼的他,转业回到故乡于都,入职县检察院案审科。</p><p class="ql-block"> 近三十载检察生涯,他以一级检察官的担当伏案阅卷,于卷宗细节中核查真相。怀揣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坚守公正,将半生心血悉数倾注家乡检察事业,直至2008年8月退休,才卸下职责,圆满落幕。 </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2020年5月,他因病离世。他在战场的热血、岗位的执着,终成战友、亲友心中永恒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黄原则,江西丰城人,1948年12月出生,光荣在党56年。1965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系1中队2区队5班学员)。毕业后服役于福州军区炮兵第 72师通信连一台报务员</p> <p class="ql-block">  守了22年军营,在电台、连队、团政治处、师宣传科都待过,干一行就尽力把活儿干好。</p><p class="ql-block"> 任连队指导员期间,他积极组织文化活动:带领全连官兵学唱革命歌曲,还潜心编排《长征组歌》,节目成功完成汇报演出,赢得了上下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出席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基层连队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大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 南京政治学校学员,学㐀完成后,返回老部队从事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任职团工委书记期间,总结的《团工委工作特色打造与实践》获团中央肯定并转发。</p><p class="ql-block"> 1982年12月,作为代表参加共青团十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p><p class="ql-block"> 1985年6月,撰写的《部队整编中需重视做好四类干部工作》,被军委办公厅加按语转发全军军级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月,转㐀回到老家丰城市,先后在市委对台办、市政协、市文化局、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任职。</p><p class="ql-block"> 1989年7月,全省对台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丰城召开,丰城作经验介绍。</p><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在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发挥侨乡优势、助力乡村发展》发言。</p><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撰写的《文化市场现状及对策》被文化部刊物刊用。</p><p class="ql-block"> 1995年8月,撰写的《百名个体户问卷调查》、《村书记实话实说》获《半月谈》、《人民日报》加按语刊发。</p><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在市纪委执笔的《落实中央精神,保证政令畅通》文稿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参刊用,参阅件发至省、部级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2 月,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退休。</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一2025年5月,与战友共同策划了上饶通校六次战友聚会。</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106名战友回上饶通校,庆祝入校50周年;2016年5月,156人聚军旗升起的地方,纪念井冈山政治野营50周年;2017年8月,228人相约黄果树瀑布;2023年10月,154名老兵到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2024年5月,166人打卡成都;2025年5月,300名白发老兵再返上饶,纪念入校60周年。</p><p class="ql-block"> 十年间六次相聚,不为别的,只为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战友情、军旅魂。</p><p class="ql-block"> 酒杯一碰,是青春的回响;眼神交汇,是初心的共鸣。这段记忆,因每一次重逢而愈发鲜活滚烫!</p> <p class="ql-block">  值此建师六十周年庆典,一份凝聚战友心血的厚重献礼跨越时光而来。在战友们的同心协力下,记录炮兵第72师431人岁月的史料终得呈现,以12000字叙述、120余张图片,为盛典注入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16位上饶通校战友的成长,是炮兵第72师“沃土育英才、熔炉铸忠魂”的生动见证。他们皆从战火中走来,8人两度赴战,以血肉践行使命;部队为6人提供深造机遇,助其以知识淬硬功,8人响应号召转岗续荣光;5人深耕政工聚军心,2人钻研技术强保障,1人投身行政护运转,16人尽数落实干部待遇。他们的每一份成长、每一项功绩,都离不开部队这片沃土的滋养与熔炉的锤炼。</p><p class="ql-block"> 为还原江良沐等4位已故战友的过往,王英枋、李德丽等战友辗转寻访、拼凑记忆,以深情告慰英烈,让献礼饱含战友情谊。从线索搜集到资料梳理,全程浸透着赤诚,更凸显部队培育下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这份献礼,不仅回望炮兵第72师的烽火征程,更以16人成长轨迹为缩影,展现上饶通校学员熔铸“小我”于家国“大我”的情怀。而这一切的根基,皆在炮兵第72师这片育人沃土、铸魂熔炉。六十华诞之际,这份承载着部队荣光与培育成果的献礼,分量千钧,光耀征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战友的执着与同心协力下,这份承载着炮兵第72师16位431人的记忆与故事,终于跨越时光与大家重逢。</p><p class="ql-block"> 16位上饶通校的同学,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友,其中8人两度奔赴战场,以血肉之躯践行使命。军旅生涯里,他们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6人获送校深造的机遇,在知识的滋养中淬炼过硬本领;8人响应部队需求转身,在新岗位续写荣光。5人深耕政治工作,以思想之光凝聚军心士气;2人钻研技术领域,用专业之力为军旅发展赋能;1人投身行政管理,以细致之功保障日常运转。同时,16人全部落实了干部待遇,他们的成长与荣誉,是对军旅付出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为还原江良沐、陈飞林、邹成洪、邱俊林四位已故战友的过往,王英枋多方联络战友,拼凑模糊的记忆碎片;李德丽辗转寻访陈飞林遗孀,集齐承载岁月的珍贵照片;胡国宝、黄庆浪携手邹成洪之子,共同打捞难忘的点滴。每一次寻访、每一次拼凑,都是对四位战友最深切的怀念,愿他们在天国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其他战友资料的整理,同样历经艰辛:从散落各地的线索搜集,到泛黄资料的逐页梳理,再到战友间的相互印证,每一步都浸透着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炮兵第72师431人的成长记录,以12000字文字叙述与120余张珍贵图片为载体,具象呈现岁月片段。</p><p class="ql-block"> 这份记录既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全景展示上饶通校65届1150名学员群体风采的生动窗口。透过它,清晰看到上饶通校1150名学员将“小我”熔铸于家国“大我”的赤子情怀,早已刻进祖国的通信史,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