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儿

不老林

<p class="ql-block">深夜,我独坐窗前拍摄红月亮。忽闻得几声虫鸣,清脆而孤寂,像是从遥远的记忆深处传来。这声音引领我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在东北那个满是稻香与虫声的牡丹江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秋夜,天地间是虫儿的音乐厅。蟋蟀在墙根下弹琴,蝈蝈在豆丛中振翅,蝼蛄在土洞里低吟。它们各具情态,各展歌喉,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却又浑然天成。月光洒在田埂上,照见草叶间忙碌的虫儿,它们振动翅翼发出的声响,如丝竹连连,竟比人间的乐曲更富韵律。</p> <p class="ql-block">我最爱逮蟋蟀,乡人称之为蛐蛐儿。其貌不扬,却有着不屈的倔强。记得有一次在田畦里,我拿着自制的扣网,深一脚浅一脚地追逐蛐蛐儿的歌声,将庄稼折腾得歪七扭八。当我终于抓住一只蛐蛐儿,感受着它翅膀的振动,聆听它高亮的鸣唱时,随手将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罐儿里。</p><p class="ql-block">与蟋蟀相比,人们似乎更喜欢蝈蝈,连大人也不能免俗,因为它不但漂亮,叫声也更洪亮。每当听到蝈蝈的叫声,人们总会驻足而立,慢慢靠近声源,并以迅雷之势扑过去。逮住蝈蝐时,个个都高兴得像个孩子,回家后立即为它打造一个麦秆编制的笼子,有了漂亮的居所,还需小心侍弄。家有蝈蝈的那些晚上,枕着它的鸣唱,梦也似乎更香甜了。</p> <p class="ql-block">然而城市的扩张改变了这一切。如今我住在城市高楼林立处,窗外望不见一片低矮的屋檐,附近没有一块金黄的稻田。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在这没有秋虫的地方,秋天变得单薄了,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和深度。居然在今儿个深夜,当城市的喧嚣暂时停歇,我才能听到几声零星的虫鸣,像是遥远的叹息,又像是无奈的抗争。</p><p class="ql-block">和着今晚的月亮变红,它们的吟唱忽高忽低,或低沉或高昂,或柔和或清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好似一首连绵的小夜曲,缠绵缱绻,令人回味无穷。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田野,感受到了大地的包容和万物有序的奥秘。</p><p class="ql-block">秋虫的声音,总是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这些小小的生灵,在地下等待数年,只为了在秋天高歌一个季节。它们用短暂的生命奏响永恒的乐章,不在乎是否有人欣赏,只是尽情地歌唱,直到生命的尽头。</p><p class="ql-block">枕着秋虫的鸣奏,我不禁心生疑惑:那些高歌的秋虫,是否也曾在诗歌里唱过?是否也曾在别人的耳边或梦乡唱过?那些曾倾听它们歌声的人,当时在想念谁?如今,又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秋虫声声,不仅是季节的讯号,更是生命的赞歌。它们不在乎环境的变迁,不在乎听者的有无,只是按照自然的节律,唱出自己的心声。在这喧嚣的世界里,秋虫的鸣叫提醒着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曾经真正地歌唱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