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秋驾游12:江河之源 玉树州

和风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8日,由青海共和县挺进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之称的——玉树市。</p><p class="ql-block"> 这次自驾游玉树是具有挑战性的一站,玉树州境内拥有众多高峰与峡谷,地形复杂多样,被称为“名山之宗”。玉树市的海拔3700米不到并不算太高,而通往玉树的道路要闯过多个高海拔山口,其中最高的是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而且这里气候变化万千,这里的天气似乎是游离于当地预报之外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由共和前往玉树有两条道路可选择,即214国道和西丽高速(G0613 西宁~丽江),全程670余公里。两条道路全程是相依而行,走国道全程约十一个多小时,走高速约8.5个小时,高速因冻土病害不少路段限速80公里/小时,权衡之下尽管要用11个小时,我们还是选择走国道,因为可以停留看风景,还可省下约300余元的高速过路费。</p> <p class="ql-block"> 全程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穿行,所穿越的山口不象川藏公路的峻岭高山。越走向纵深海拔随至上升,到果洛州玛多县海拔高度达到4300米,后缓降至玉树市区的3700米。</p> <p class="ql-block"> 每当越至山口回望走过的路是多么的险要与留恋。</p> <p class="ql-block">一路穿过的多个山口。</p> <p class="ql-block"> 由于高原冻土的影响,部分路段高低起伏,经受跳越式的行驶体验。当地公路养护人员都在不断维修,虽是波状起伏但还算平整,起伏路总比“交叉轴”好开。导航显示670公里的路程总用时11个小时多一点,平均时速达到近60公里,这个速度值对国道而己己经属天花板级别。高速公路路况稍微好些,但平均时速也不高。</p><p class="ql-block">高速公路始终与214国道相伴而行,要说区别的话高速遇到深谷架桥而行,遇到高山穿洞而过,而国道只能是“弯弯绕”,主要区别就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  行驶中遇到好看的风景会停下来欣赏一番,这里是大片的草地与沼泽,“三江源”、“中华水塔”的称号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航拍湿地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两条路在草原、湿地中穿越。</p> <p class="ql-block">遇见野生动物野毛驴。</p> <p class="ql-block">打卡214国道500公里牌。当我们离开共和县城走上214国道的公里牌指数为145公里处,到这里已在G214上行驶了355公里。</p> <p class="ql-block">“三江源”国家公园玛多区。</p> <p class="ql-block">学生年代就知道长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今天来到了这地方才知道长江发源地是沱沱河,不过它都在这一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海拔4824米,手机海拔APP显示也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昨天的路途走走停停,一路行驶了约12个小时,全程有雨有雪有阳光,可谓一天经历四季,到玉树城区安顿好住处已是傍晚的八点。</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睡了一个晚觉,九点左右打卡了当代山观景台,一览无余欣赏雨后玉树城市的美景;接着到了新寨嘉那嘛石经城,了解石经城的渊源文化;最后到达玉树“ 4.14”地震遗址”,接受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玉树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2010年4月14日发生7.1级地震后完成灾后重建,形成目前的新城格局。站在当代山山顶观景平台玉树城区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当代山观景台位于玉树市区,海拔约4000米,可俯瞰重建后的玉树新城全貌。视野涵盖格萨尔广场、城市建筑群与周边山峦,为摄影与城市全景观赏佳地。</p> <p class="ql-block">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始建于1715年,由结古寺一世嘉那活佛奠基,为世界最大嘛呢石堆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经城占地约2.4万平方米、高约3米;嘛呢石累计约25亿块,以六字真言等为主。民间自发持续添加,规模与工艺罕见。2005年获“面积最大的嘛呢石堆”大世界基尼斯认证。嘛尼石堆积如山,众信沿嘛尼石堆顺时针传着转经筒一圈又一圈,信念的力量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4·14”地震遗址与纪念场所,感恩广场是灾后重建象征,铭记抗震救灾与感恩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为下沉式建筑,铭记2010-04-14 7:49发生的7.1级地震,展示救援与重建历程。该馆目前闭馆中。</p> <p class="ql-block">保留着地震灾后的原样供游客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