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松 一片海 ——我与兴职大25载教育深情

卷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月金风再度拂过兴安岭的苍翠,松香如诉,岁月如证。第41个教师节的清朗如约而至,而我立于这熟悉而又日日崭新的讲台前,恍然惊觉。从2005年代表全体青年教师致辞教师节的青涩,到2015年作为骨干教师代表再次登上优秀教师讲话台的激昂,再到2025年亲历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我代表一个二级部门回首星光不问赶路人的岁月荣光,廿载光阴如松针坠地悄然无声,却在灵魂深处刻下厚重的年轮印记。这二十五载春秋,兴安职业技术大学从奋力生长到蓬勃向上,恰似兴安岭上的青松,在霜雪洗礼中不断向苍穹伸展。</p> <p class="ql-block">2000年的那个秋天,我初登讲台。指尖微凉,声音发颤,像一株刚破冻土的幼松,在三尺天地间试探着生长。那时的我,怀揣着对教育最纯粹的向往,常常抱着一摞文献从走廊那头走来,脚步坚定,目光清澈。与年轻教师们交谈时,我总想说:教书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点亮学生眼中的光。</p> <p class="ql-block">之后数年间,我躬身奔赴一场又一场教学比赛的赛场。不是为了奖项,而是为了印证一种可能:课堂是否可以既保留知识的典雅,又接入实践的地气?我带着自制的课件、手写详案,甚至一段段精心剪辑的音视频片段走进赛场,出来时有时眼角倦怠,有时眉梢明亮。但从未空手而归,总有一二创新之法、三五启迪之思,如松籽一般被我携回,撒进日常课堂的土壤里。我始终相信:教师须如松——根扎传统,枝向创新。</p> <p class="ql-block">一二三类优质课、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浪潮涌来时,我率先迎了上去。那些年,备课室里的灯总是熄得很晚。活页教材的开发、模块化教学的尝试、跨学科融合的设计……多少寒夜,我们一行人埋首纸堆,争论、推翻、重建。我常常是最后一个合上电脑的人。窗外星光如冰,窗内我眉眼如铸,心中坚定:教育不是配角,是底蕴。我们要让学生以知识为舟,驶向更远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2015年,当我作为骨干教师代表发言时,心中满是欣慰。那时我已肩负行政职责,从系部管理到学院规划,事务如蔓枝缠绕,却从未离开教学一线。人们常说“行政磨人”,但我把行政履职当作另一形式的育人——打通政策与课堂的壁垒,让资源流向最需要的角落。我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没有一篇是飘在半空的虚文;笔下的报告字字扎根,像兴安岭的松,风越狂,根越深。</p> <p class="ql-block">2025年,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大学。这是八年来,几任领导集体率队打赢的一场硬仗。揭牌那天,我坐在人群中,激动地泪如雨下,但身如深松立于林间,安静而自有力量。我渐渐明白,所谓“教育家”,未必是振臂高呼者,更可能是那些把青春铸成根脉、将岁月熬成松香的人。</p> <p class="ql-block">廿载以来,我在沉默中耕耘:教研论文里藏着对学科建设的忧思,课堂改革中透出对学生成长的凝视,甚至在一份简单的教学反馈表中,也用心如松针细密。很多个清晨我第一个推开办公室的门,很多个深夜还在图书馆里深研细阅。我始终相信:教育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松涛回响——你看不见风,但整片森林都在回应。</p> <p class="ql-block">如今,校园里的松树更高了,新栽的树苗也已展枝。我眼角已有抹不去的皱纹,发间亦有了丝丝白雪的痕迹,但走路的节奏没变,语速中的温度没变,眼里的光更未曾黯淡。我依然会在课间匆匆喝一口已经凉透的茶,依然会在提到学生获奖时笑得如遇春风。</p> <p class="ql-block">也许教育家从不是一座孤峰,而是一座山系——连绵不绝,彼此呼应。在我心中,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不仅能安顿一个人的心灵,也能塑造一个行业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值此教师节,松声如潮,我终于明白:廿载成林,非一木之秀; 千松竞翠,乃群山回响。而我们每一个人,都终将在这片林海中,找到自己那一株松的使命:向下扎根,向上托举,向风而立,永不失语。愿松林长翠,愿师心长明。愿此间岁月走过的每一个脚步,都成为北疆大地上一曲磅礴而不朽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