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半世纪的夜光信仰——记伴我成长的毛主席塑像

鲍芙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鲍芙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629473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自拍十保存的老照片</b></p> 红色记忆 一 、珍藏记忆 自此开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珍藏半世纪的夜光信仰——记伴我成长的毛主席塑像</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9周年的日子,每当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总会想起家中那尊夜光毛主席塑像——它曾激励我成长,照亮我前进的道路,更在无数困境中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这尊塑像如今静静摆在我家的壁柜里,算起来,它已伴随我走过了55个春秋。</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珍藏记忆,自此开始</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我清晰记得,那是1970年12月18日。当时我响应毛主席“支援边疆建设,加速林区开发”的号召,即将奔赴大兴安岭。临行前,两位学长何忠明、孙步云将这尊塑像送到我手中,这份礼物,我至今视若珍宝。</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尊正面立体的毛主席半身夜光塑像,高10.5厘米、宽9.5厘米。塑像中的毛主席身着中山装,面容慈祥温和,目光却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时代变迁中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从东海之滨的宁波出发,到冰封雪覆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从大兴安岭的林场,辗转到呼伦贝尔海拉尔铁路;再后来,我又到了黑龙江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直到1987年3月,因工作调动,这尊塑像才随我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宁波。</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50多年来,我搬过无数次家,清理过不知多少废旧物品,唯独这尊塑像,哪怕表面已泛黄、色彩也渐渐褪去,在黑暗中却依旧能透出微光,被我稳稳当当珍藏至今。每当看到它,过往岁月里的点滴与感动,总会涌上心头,让我思绪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左起:大兴安岭松岭区绿水贮木埸:选材班琚家莉、周五一绞盘机手、方寅飞选材排长、李秀珠绞盘机手、何美蓉选材班、后排右一鲍芙蓉本人检尺班、右二朱素琴绞盘机手)</b></p> 二、 不忘初心,情系兴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不忘初心,情系兴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12月18日下午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如昨——那天,我和奉化的79名男女知青,连同宁波其他区县的知青一起,在宁波火车南站登上了前往大兴安岭的绿皮火车。</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特意从奉化赶来送我,他们站在铁轨旁,紧紧挨着火车,眼神里满是不舍,反复叮嘱我“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记得常给家里写信”。我从车窗探出头,强忍着情绪催他们早点回去——一来怕火车开动时控制不住眼泪,二来家里实在离不开人:大妹已提前两天去了温岭兵团,刚满15岁的大弟,也是因为我和大妹分别支边、去兵团,才得以分配到工厂上班,家里还剩两个弟弟、两个妹妹要父母照料。听我说完这些,父母才恋恋不舍地转身离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走了五天五夜,直到12月23日23点半,我们才抵达大兴安岭松岭区的小扬气火车站。早就听说当地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为了抵御严寒,我把家里带来的毛衣、棉袄,连同统一发放的军黄色棉袄、大衣全穿在身上,围巾、帽子也裹得严严实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扬气车站只有一间小平房,站台狭小,连正规的出站口都没有。火车直接停在铁轨旁,我们摸着黑从各自的车门下车。当时天黑洞洞的没有灯,脚下也没有路,加上衣服穿得太厚行动不便,我和不少女知青几乎是“滚”到铁轨下的雪地里的——好在积雪够厚,倒也没觉得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林场的领队把我们带到办公室休息,屋里生着铁炉子,总算有了点暖意。又累又困的我们,就在办公室将就着睡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一早,林场门口来了两辆解放牌卡车,我们费力地爬上大篷车,一路颠簸往山上走。到了目的地,女知青在二连下车,男知青则去了六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车时,看到林场的老工人们正忙着帮我们搭建帐篷、铺床板,直到晚上,住处才算全部收拾妥当。帐篷里搭着一整排木板通铺,中间放着一只铁皮炉子用来取暖;没有电灯,我们就把裤带绳剪断,泡在装了柴油的罐头里,权当照明的灯。晚上的第一顿饭,是黑面大馒头配冻白菜汤——对从小在东海之滨吃惯大米饭的我们来说,这黑面馒头实在难以下咽,幸好出发时家里给带的咸菜还剩一些,能勉强就着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连队领导组织我们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还学习了女子架桥连的先进事迹。随后,我们从家里带来的大米也全部统一上交,彻底开始了林区的集体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兴安的三年里,那尊毛主席塑像始终摆在我床头的帆布箱上,像一盏灯,时刻照耀着我、鼓励着我。我们住的是四处透风的帐篷,点的是忽明忽暗的柴油灯,吃的是杂粮和窝窝头,每天出门不是面对连绵的山头,就是抬车立柱、扛大木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艰苦的生活和极端的高寒气候,让不少沿海来的知青难以适应:有人办了病退返城,有人回家乡长期休病假。那段时间,我也没能扛住——关节炎犯了,手臂上冒出不少红斑,同事说这可能是风湿性关节炎;眼睛还得了雪盲症,出门必须戴墨镜才能走路。领导和家人都劝我,不行就病退回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每当我抬头看到床头的毛主席塑像,他老人家的话就会在耳边响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暗暗咬牙:要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学习,不能被疾病打垮!就这样,我一边和病痛斗争,一边坚持工作、学习,还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做好连队的宣传工作,慢慢适应了林区的艰苦生活。每天晚上,我都会在柴油灯下写日记,记录下当天的经历与感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先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我的入团介绍人是许聂珍大姐。第二年,我们搬到山下的储木场工作,我被分配做检尺员,还兼任了团支部书记和通讯员。后来,我又先后出席了绿水公社、松岭区和大兴安岭地区的第一次团代会。肩上的责任重了,我学习和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带领知青们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还被评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79岁诞辰,也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73年6月13日,我正式转为中共党员,成为知青中第一个入党的人。(我的入党介绍人是我们连队的指导员杨国富和贮木场的赵国臣师傅。)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要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奋斗终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位学长都是学校宣传队的,会拉琴弹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照拍于奉化溪口山上,还没上山下乡之前。</b></p> 三、工作有变 志向不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工作有变 志向不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11月23日,因黑龙江省内部劳力调整,我和同批的战友被调到海拉尔铁路分局列车段工作,我在列车上先后担任过餐车服务员和卧铺服务员。半年后我被调到段团委代理团委书记。1978年11月我又调到齐齐哈尔铁路客运段工作,先后担任过总务管理员、总务党支部书记和幼儿园园长的工作,所在幼儿园每年被评为齐齐哈尔分局和齐齐铁路局的先进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分局和铁路局三八红旗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3月底,我从齐齐哈尔铁路局调到工商银行宁波分行镇海支行工作。我坚持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银行临柜半年后,支行让我担任了储蓄所所主任和外勤,二年后支行又让我先后担任业务经营部付主任、主任等工作,后来又担任了工会付主席工作,先后被评为支行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2001年11月因工行系统内部裁员内退,我提前五年内退。50岁的我,觉得还应该继续工作,所以我在工行内退后又到人才市场找到了一份世界500强的单位工作,第二年参加了公司高峰英雄会议,并晋升为业务主任。目前已在平安工作了近24年,先后获得了中国保险IQA联盟国际品质奖、团体精英荟企业客户专家、健康服务大使、五星级代理人等八项荣誉。</b></p> 四、眷恋之旅 回访故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眷恋之旅,回访故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难忘兴安岭,更念老林场。2010年8月4日,恰逢赴大兴安岭40周年,在宁波部分兴安战友的组织下,我担任松岭区团长兼财务总管,为松岭区、古莲区、阿木尔区、莫河区四个林场的212名知青回访活动奔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半个多月里,我们重访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望了林场的老领导、老师傅,还结对资助了7名困难学生;在松岭区,每位知青都亲手栽种了三棵“知青之树”,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部门的热情接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6月12日,我又代表东方知青网,带领24位知青开启“眷恋之旅”,再次回到大兴安岭各林场——见到了老连长、老书记和部分老师傅,大家笑着合影,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如今,我仍盼着近二年能再去一次这第二故乡,忘不了这片曾让我成长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多年来,那尊毛主席塑像我始终珍藏。直到2022年7月10日,知青团队组织参观走马塘时,我将它捐赠给了走马塘邬毛银收藏馆(宁波知青实景室),现陈列于茅山文化邬毛银收藏室。我想,这便是它最好的归宿——留给后人,作为宁波知青岁月的一份回忆与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位学长已先后离去,让我们永远纪念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粘绒的毛主席像是我在老的照相册里找到的。我还珍藏了好多毛主席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尊毛主席铜像,1993年去韶山时,在毛主席故乡请来的,有编号6666。</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是时代的巨人,是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迎来光明,其功绩如巍峨高山,屹立不朽 ,他的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r></p>

知青

毛主席

塑像

年月日

林场

工作

松岭

大兴安岭

珍藏

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