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的名人-海南湘西北京行38(下)

一老山石

<h5> 凤凰古城不仅是风景独特,更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小巷的“名人墙”介绍了十九位历史名人和八位非遗传承人。把这里的文化厚重展现给了我们。</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名人(19位)</b></h1> <h5><b>郑国鸿保卫定海</b><br> 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br> 1840年4月,侵华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40多艘船和4000余名士兵开赴中围。6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打击,于是改道北上。7月8日,定海失守。<br> 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大军进驻定海,英军被迫撤出定海。此后,定海防务日益巩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br> 9月中旬,对方将29艘舰艇聚集在定海洋面的黄牛礁一带。26日上午,舰船全部窜到离定海30里的横水洋,郑国鸿等立即集合队伍,勉励将士们坚决保卫定海,“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是日下午,气势汹汹的英舰列成纵队闯入定海海面,稍后,侵略军头子璞鼎查指挥船舰突然向竹山门方向进发。郑国鸿负责防守要隘——竹山门。<br> 9月27日凌晨,侵略军“皋华丽”号等4艘军舰窜入竹山门狭巷,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400余人,使其惨败而逃。但是敌我力量悬殊,且定海守军武器装备落后。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三大总兵进驻定海后,认真部署防务,通盘考虑战守,表现出与定海共存亡的决心。<br></h5> <h5> 至此,5天5夜,侵略军共发射1000多枚炮弹,仍无法攻下定海。<br>10月1日晨,大雾茫茫,英国军队以为清朝军队无从瞭望,企图偷袭。郑国鸿等将领料定对方必至,伏地倚土,瞩睨四望,忽满耳风篷声,又海水有声,似船头遇风吹一般。几个小时后,英国军队倾巢出动,分三路夹击。这次总攻,对方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15艘,规模巨大。在分两路纵队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别强行登陆。<br> 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使用刀矛阻击。面对英军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将校,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人,身受十余伤,终于血染沙场,壮烈殉国。竹山门也被对方攻破,随征人员及1200余名处州士兵,几乎全部牺牲。这一役连续血战六昼夜,杀伤不少,终因寡不敌众,三镇总兵同殉,守军五千,也全部阵亡。</h5> <h5><b>三忠祠</b><br> 三忠祠原为关圣庙启忠祠,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共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宽1.65米,共镌碑文1044字,记述当年三总兵抗英的英雄事迹。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6月7日攻陷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英勇搏斗,浴血奋战六昼夜,毙敌1000多人。但终因城内弹尽,援兵不到,相继殉难。在晓峰岭山岗上,还可以见到古炮台遗址。旁边供着三尊神像,就是当年战死沙场的民族英雄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br></h5> <h5><b>田家祠堂</b><br> 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祠堂大门前有有六级用红砂条石砌成的扇形台阶。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左中右三间,中间大门呈八字形,两边次间均为青砖砌就,有石象一对,石鼓一双,极具气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高、深、面阔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为石鼓,猫拱背山墙,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田家祠堂的戏台为六角飞檐古建筑,歇山顶,饰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间,是演职员演出间歇休息的场所。<br></h5> <h5> 镇筸[gān],湖南凤凰县南,地方在湖南原属湘西边远落后县份。地方多外来商人屯丁和苗民混合居住,由习惯上的歧视和轻视,历来都一例被省中人叫作“镇筸苗子”。<br> 镇筸兵骁勇善战,自明代闻名,满清绿营中一枝独秀,镇压太平天国时驻守长沙。<br> 在田家祠堂中,《凤凰百年筸军文化展》详细介绍了筸军的兴衰历史。特别是清代田兴恕领导的筸军镇压太平天国军的骁勇表现,以及田应诏率领筸军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英勇无畏的精神。<br></h5> <h5><b>熊希龄故居</b><br> 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内。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门、窗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是典型的苗族古院落建筑模式,富有民族风情。在这里介绍了熊希林的生平。<br></h5> <h5> 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湘西凤凰人,祖籍江西丰城石滩。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br> 熊希龄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参加百日维新运动被革职。后为端方援引,充当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嗣后又调奉天盐运使。后因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等拥护袁世凯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民国2年(1913年)7月,熊希龄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和梁启超、张謇等出面组阁。民国3年(1914年)2月6日,因热河行宫盗宝案,熊希龄被迫辞职。民国12年(1925年),熊希龄被推举为世界红卍字会会长。民国17年(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h5><h5> 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起,熊希龄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熊希龄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12月24日晚,熊希龄在旅馆突发脑溢血。12月25日晨6时,因抢救无效在九龙医院去世,享年68岁。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br> 熊希龄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从政的历程虽然短暂,但是经历和参与了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立宪变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当国、抗日救亡的全过程。晚年他退出官场,毕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家。著有《熊希龄集》等。<br></h5> <h5> 熊希龄一生共娶了三位夫人,廖氏、朱其慧、毛彦文,这三个女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配夫人廖氏早年病故。 后熊希龄与朱其慧结为连理,感情甚佳,相敬如宾,家庭生活非常融洽,被世人传为美谈。 谁知,红颜女子命薄,她为能希龄生下三胎之后,一病倒床,不久因脑溢血而逝世。 熊希龄失去爱妻,悲痛万分,整日精神恍惚。 鳏居多年,一心办慈幼事业。 熊希龄的第三位夫人就是毛彦文女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熊希林与第二位夫人朱其慧及女儿熊芷</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熊希林与第三位夫人毛彦文</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左五为熊希龄</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06年熊希林出国考察后与同僚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3年4月熊希林携熊芷及香山慈幼院师生代表在长城宣慰抗日战士,图为熊希林演讲,前立者为宋哲元将军</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熊希林与外国友人在北京香山碧云寺中山先生衣冠冢前留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孤儿合影</b></h5> <h5><b>朝阳宫</b><br> 朝阳宫,也称陈家祠堂,是凤凰古城中保持最完整的一座近代仿古建筑的宗祠杰作。祠堂内古戏台两侧有副非常著名的对联:“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朝阳宫位于古城北西侧,建于民国四年,由乡绅也是被誉为“湘西王”的陈渠珍之兄陈开炳、陈开藩发动族人捐资所建,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任湘西巡防各军统领的陈渠珍将其扩建完善,至此大门、正殿、戏台、左右包厢、厨房、厕所等14间房屋浑然一体,构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成为陈氏族人聚会看戏或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整个建筑重檐青瓦,飞檐翘角,檐下斗拱三层,正脊两端有鸱吻,正中有彩色葫芦宝顶,布局对称合理,堪称建筑精品。朝阳宫的大门为紫红色砖墙门楼,高8米。大门两旁镌有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翼搏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左右对称地堆塑山水花鸟浮雕12幅,门楼飞檐翘角,别具特色。面对大厅,是风情浓郁的古戏台,古戏台平时多演出古典戏曲,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等。<br></h5> <h5> 在陈渠珍纪念馆介绍了陈渠珍的生平。</h5> <h5> 陈渠珍,字玉鍪,男,原籍麻阳县隆家堡,长期居住凤凰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渠珍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后任湖南新军第49标队官。次年任四川新军第65标队官。宣统元年(1909)七月进西藏抗英平乱,升任管带。三年十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全国易帜,陈渠珍由西藏赴陕西长安。<div> 1913年,回湖南风凰,任湘西镇守使署中校参谋。1918年,护法战起,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组织护法军第一路军,陈渠珍任参谋长兼第一梯队团长。翌年代理第一路军司令。1921年田应诏移驻长沙,以所兼湘西巡防军统领职授予陈渠珍,陈牢军移驻保靖,设统领部。在保靖时,他开办军官讲习所,训练军事骨干,并成立军工队、军农队等一套军工生产组织,有万余人枪。1926年被省长赵恒惕任命为湘西屯边使。<br> 1927年,陈渠珍被唐生智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独立师师长,回驻凤凰。此时,他拥有35000人枪。“马日事变”时,陈渠珍血腥镇压共产党,密令凤凰驻军杀害共产党员韩仲文、杨子锐、刘幼民等。是年底,贺龙、周逸群于桑植建立革命根据地,陈渠珍指派永顺保安团长向子云率部2000余人进犯桑植,被红军击溃。尔后,何键令陈渠珍与周燮卿部20000余人扫荡湘鄂边区,红军撤离桑植。<br> 1928年,湖南成立清乡督办署,设11区,陈渠珍为第四区司令,亲手拟制湘西各县“清共”计划,部署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领导人。1932年末,贺龙率红军攻打桑植,陈渠珍率部阻击屡败,伤亡3000余人,丢枪2000余支。1935年春,陈部改编,顾家齐、包轸率部开出湘西,他以湖南省政府委员的空衔移驻长沙。<br> 1937年9月,陈渠珍参与策动“草屯”、“倒何”运动,迫使何键离湘。<br> </div></h5> <h5> 1938年,张治中主持湘政。3月,陈渠珍任沅陵行署主任。他聚集20000余人枪,编成10个团,成立湘西绥靖指挥部,兼任司令。时值抗日战争高潮,他受国共合作影响,支持进步青年成立抗日宣传团、剧社,创办《湘西日报》,宣传抗日。陈渠珍提出“开发湘西矿藏”,派员开采沅陵柳林汉金矿、凤凰汞矿、永绥铅矿;开办湘西麻阳糖厂、织布厂、造纸厂、酒厂、制酱厂;在凤凰雇工试制“三一”纺纱机,开设纺纱厂。<br> 1939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湘西成为西南重要门户,国民党中央调遣嫡系部队进驻湘西,陈渠珍部被改编为新六军。新六军军长名为陈渠珍,实权由副军长沈元成掌握。陈渠珍拒不就职,被蒋介石令贺耀祖将其软禁于南川县,直至抗日胜利后获释。旋隐居于凤凰,经营纺织企业。<br> 1949年3月,湘西大乱,陈渠珍乘机复出,于凤凰县组成凤凰县防剿委员会,自任主任,收集2000余人枪。6月,他先后接受宋希濂、程潜委任,担任湘鄂川三省边区绥靖副司令、沅陵行署主任,移驻乾州。旋于所里(今吉首)召开“湘西善后会议”,组建湘西自卫军,拼凑3000余人枪,图谋重新控制湘西。8月,长沙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挺进,陈渠珍由乾州退驻黄丝桥。9月30日,陈渠珍之旧部王尚质奉解放军47军之命至黄丝桥与之会晤。经彻夜长谈,反复开导,陈渠珍同意和平起义。10月,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成立,陈渠珍任委员。1950年被邀参加全国政协扩大会议。<br> 1952年2月于长沙病逝。</h5> <h5><b>陈渠珍与西原</b><br> 1911年,陈渠珍带领115人,穿越羌塘无人区。 一路上天寒地冻,野兽横行,断粮长达五个月。 最终,115人的队伍,仅7人生还! 而陈渠珍得以全身而退,全仰赖他的藏族妻子——西原。 西原生死相随,她将陈渠珍安全护送到内地,不久便死去,年仅19岁。<br></h5> <h5><b>沈从文故居</b><br> 中营街老宅本是从文大师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兴建的。房子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两进,火砖封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br></h5> <h5><b>沈从文</b><br> 沈从文生于凤凰,葬于凤凰。沱江水养育了他,他也让凤凰名扬天下。在沈从文故居故居中介绍了他的一生。<br>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br>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沈从文离开历史博物馆,在胡乔木推荐下,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h5><h5>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其文学作品近年得到大力整理出版。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br>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br></h5> <h5> 沈从文当初不叫沈从文,而是叫沈岳焕。沈岳焕那时十五六岁,在人称“湘西王”的陈渠珍手下当兵,因为喜欢读读书,写写文,人称“小师爷”。其实他并没有读什么书,也没写几篇文章,就是爱好而已。<br> 一天晚上,兵营抓来一个罪人,沈岳焕值班时,发现那个罪人是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小伙子,与他年龄相仿,两人一接话就谈得十分投机。原来这个小伙子读过很多书,天文地理知道不少,还会吹箫,能吹很多曲子,他吹的《十送娘》让沈岳焕直落泪。<br> 当沈岳焕得知他是因为几十年前祖辈的恩怨被诬告逮捕时,很替他委屈,便想办法找人凑了一笔钱将其保出,并连夜送回家。谁知有人密告仇家,仇家再通知土匪,半路上劫持了他们,并将小伙子的手脚砍断,脑袋也砍下来挂到树上。这一切让沈岳焕号啕痛哭,再不愿在湘西兵营与匪为伍,他也不能回家,因为家产都卖光了,饭也没的吃。<br> 思前想后,沈岳焕决定到邻近的芷江熊公馆,投奔他的姨父——北洋总理熊希龄的弟弟熊燕龄。其时熊燕龄住在这个偌大的熊公馆里,帮哥哥熊希龄看家,他帮沈岳焕在芷江找了个收税的工作。他们生活在一起,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则在灯下谈诗写诗,这是他和沈岳焕共同的爱好。<br> 走出凤凰的沈岳焕立志从文,便更名为“沈从文”,然后走向大千世界。<br></h5> <h5><b>有着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b><div> 熊希龄的小弟熊燕龄,是沈从文的嫡亲姨父,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姑公。 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又嫁给了熊希龄的外甥田真一。 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胞妹田应弼,还差点嫁给了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她后来成了熊希龄四弟熊焘龄的夫人。 沈从文的弟弟沈岳荃,则和田应诏的女儿结了婚;而熊希龄的弟弟熊燕龄,曾一心想要沈从文做他的女婿。</div></h5> <h5> 黄永玉(1924—2023),享年99岁。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人。1924年生于湖南常德,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木刻、绘画、文学皆精通,曾创作中国版画经典之作《阿诗玛》、中国生肖邮票开山之作——《庚申年》猴票。<div> 20世纪50年代末,黄永玉先生开始参与邮票设计工作,至今共设计邮票6套14枚,其中很多都已成为邮票史上的经典,为新中国邮票设计和中国集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邮票的方寸之间,我们一起缅怀这位远去的艺术大师。</div></h5><h5> 黄永玉涉猎非常广泛,紫砂壶的设计是他晚年的偏爱,酒鬼酒酒瓶的设计也成为经典。</h5><div> 黄永玉与沈从文的亲戚关系密切,早年得到沈从文的资助和提携。</div> <h5>T.46庚申年<br>原画作者:黄永玉<br>设计者:邵柏林<br>发行日期:1980年2月15日<br> 1980年《庚申年》猴票的问世,则堪称黄永玉先生邮票创作的一大高峰,成为新中国生肖邮票的开山之作。1979年元旦,邵柏林去看望黄永玉,还有一件事,就是想向黄永玉约一组动物邮票图稿。黄永玉提议道:“何不发行一组生肖邮票呢?十二年我都给你们画!”邵柏林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一周后图稿已成。黄永玉先生以自己的宠物猴为原型创作了这只惟妙惟肖的猴子形象。邮票上,猴子眼睛炯炯有神,绒毛乌黑亮泽,中国传统的大红衬底烘托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折射出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渴望腾飞的迫切心情。<br></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特27《林业建设》</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4-1)森林资源、(4-2)保护森林、(4-3)油锯伐木、(4-4)绿化祖国</span></h5><h5> 1958年,黄永玉参与创作的首套邮票。1959年,英国《集邮者年鉴》将这套特27 邮票里的第一枚《森林资源》列为 1958年世界10枚最佳邮票之一</h5> <h5>T.110 白鹤(4套)、白鹤(小型张)<br>原画作者:黄永玉<br>发行日期:1986年5月22日<br> 黄永玉先生采用中国画的大写意技法,以形写神,以意传神,细腻地刻画出了不同形态下的白鹤,生动地反映出了白鹤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活动情景。邮票和小型张分别采用金色和天蓝色底,烘托出了白鹤的英姿与高贵。<br></h5> <h5>2010-15 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br>原画作者:黄永玉<br>发行日期:2010年5月25日<br> 邮票画面取材于黄永玉先生的巨幅国画《荷》。画面描绘了朝阳下盛开的荷花,含义丰富,画面色彩华贵,气度和谐,张弛得宜,寓意深远,象征着全球旅游业和谐发展、合作繁荣的美好前景。<br></h5> <h5>2016-1丙申年 (2-1)灵猴献瑞 (2-2)福寿双至<br>设计者:黄永玉<br>发行日期:2016年1月5日<br> 难得的是,36年后黄永玉先生再度执笔设计了第四轮的生肖猴邮票——《丙申年》,续写了生肖猴票的传奇。邮票第一枚中,猴子的一只手放在树枝上,尾巴缠在桃树上,面带笑容,形象活泼可爱,生动传神;另一只手捧着寿桃,意寓“捧桃献瑞”。第二枚则描绘了一只金猴抱着两只小猴的画面,寄托着阖家团圆、福寿双至的吉祥寓意。<br></h5> <h5>2023-1癸卯年 (2-1)癸卯寄福 (2-2)同圆共生<br>设计者:黄永玉<br>发行日期:2023年1月5日<br> 2023年,黄永玉先生又担纲《癸卯年》生肖兔邮票的设计工作,年逾鲐背仍笔耕不辍,令人钦佩。邮票第一枚名为“癸卯寄福”,用别出心裁的蓝色描绘了一只右手执笔、左手持信的睿智卯兔,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新春的美好祝福;第二枚名为“同圆共生”,描绘了三只兔子首尾相接、奔腾不息的场景,展现了生命的灵动、生机与温情,背景衬以“玉兔捣药”纹饰,表达了疫情之下祈求平安健康、人民幸福的真挚愿望。<br></h5><h5> 第一枚“癸卯寄福”邮票,引起极大争议。也代表黄永玉的个性。</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遗传承人(8位)</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新建</b>——<b style="color: inherit;">蓝印花布印染作品《凤戏牡丹》</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麻茂庭</b>——<b style="color: inherit;">银饰锻制作品《头饰》</b><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水云——土家锦织作品《大刺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聂大勇——彩扎(凤凰纸扎)作品《狮子头》</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红香——苗族服饰作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玉门——苗族花带编织作品《花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四英——苗族绣花作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云芳——苗族扎染作品《八鹊牟丹》</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