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突然失去抽烟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陪着湖水软语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突然失去了抽烟的欲望</p><p class="ql-block">也是到了低欲望的年纪了</p><p class="ql-block">我细微的需求是真的</p><p class="ql-block">人群中的孤独,也是真的</p><p class="ql-block">假如再活一次,我愿是一棵水边芙蓉</p><p class="ql-block">在湖边的草丛里,找到故乡</p><p class="ql-block">我一定不犹疑,惧怕</p><p class="ql-block">面对冬天,漠视低处的流萤</p><p class="ql-block">一定不能像今天这样,时刻找理由</p><p class="ql-block">在人间浪费半生</p><p class="ql-block">假如我能够发声</p><p class="ql-block">我愿意为湖边的芦苇呐喊</p><p class="ql-block">一定低下头,俯下腰身</p><p class="ql-block">向每一棵摇曳的小草致敬</p><p class="ql-block">致敬栈桥边起落的尘土</p><p class="ql-block">和湖面每一道起伏的波浪</p><p class="ql-block">我有无处倾诉的忧伤</p><p class="ql-block">浮于碧波之上</p><p class="ql-block">9.9</p> <p class="ql-block">《点评:一份坦然的低处告白》</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没有依靠复杂的意象迷宫或语言技巧,它的力量源于一种沉静而勇敢的真实。诗人站在“低欲望”的人生阶段,不是高高在上地宣讲哲理,而是俯身分享一份低落却清醒的心境,完成了一次对脆弱自我的坦然凝视。</p><p class="ql-block">1. 真实作为唯一的修辞 “我细微的需求是真的/ 人群中的孤独,也是真的”——这重复的“真的”,是整首诗的情感基石。它摒弃了所有矫饰,像一份低语式的告白,直接而恳切。诗人不试图将“低落”美化为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承认它、呈现它,这种“不回避”的态度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疲惫后的勇气和尊严。</p><p class="ql-block">2. “浪费半生”的集体共鸣 “时刻找理由/ 在人间浪费半生”——这或许是现代人最广泛的无声焦虑。诗人没有用宏大的功绩来对比,而是触碰了这种更为寻常和刺骨的遗憾:我们并非恶人,却总是在“找理由”中虚度光阴。这种共鸣不是激昂的,而是低沉的、弥漫性的,它属于每一个在深夜反观自我时感到怅然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3. 低落中的谦卑与共情 诗人的反应不是愤怒或抱怨,而是在低落中生出一种温柔的谦卑。愿为芦苇呐喊,向小草致敬,这种视角的 lowering(放低)而非 rising(升华),恰恰是这首诗最独特的地方。它不是在超越中寻求解脱,而是在降落和融入中寻找慰藉。那份“无处倾诉的忧伤”,最终没有消散,而是轻轻地、“浮于碧波之上”,与自然共处,成为一种静默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结论: 这首诗的美学是一种“低落的美学”。它不提供昂扬的解决方案,不虚构一个光明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晖,湖南涟源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文化》杂志特约记者,黄石港区民间文艺与戏剧散文协会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省、地市级刊物写作发表诗歌、散文、论文七百余篇,曾经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个人编纂四十万字电子文集《江南旧语》一部,现供职于湖北银行黄石分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