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邂逅

赵宗谱

<p class="ql-block">  网购了一本二手的席慕容诗集《无怨的青春》。不是第一次这样购买,既是喜欢,自然就不在意它的新旧。在曾所购旧书的阅读里,常见开卷的痕迹。想到他人的案头,有人如我一样的食之甘饴,心生暖意。</p><p class="ql-block"> 更残夜黑,窗下深沉。刚放下《爱的使者一罗曼·罗兰》,随手开始翻读《无怨的青春》,掬起的是曾经年轻的喜欢。</p><p class="ql-block"> 初见书序里的着色标记,并无在意,仅以为作者,或是编辑的刻意有为,再细细打量,才确定为阅读者的用心。在其他所购的旧书里,也常见读者在自己喜欢或是高度契合自己心情的文字下,提笔标记,而如此着色强调,可见喜欢入心。</p><p class="ql-block"> 整本书,洁净如新,只是扉页微微泛黄,显见岁月流光。翻查全书,没有丝毫的折痕,随处可见阅读时的小心翼翼和精致。</p><p class="ql-block"> 晚上,躺在床上翻看席慕容的散文集《槭树下的家》,也是前段时间所购旧书,却又一次发现着色的标记,好奇之下,向后翻看,其中一页,大段的文字下被用笔注记,少了些柔和,稍有潦草。</p><p class="ql-block"> 不同时期网购的两本书,用相同的标注出现在同一作者的两本书里,可以断定,出于同一人所为。辗转之后,双双入我之手,就是一次有缘的巧合。</p><p class="ql-block"> 与人共同喜欢一个作者的文字,也许,彼此在阅读时会生发相同的心情,如此,阅读之外,产生了对这位阅读者的好奇,有心作一次灵魂的交流,希望在彼此共同热爱的文字里悄然邂逅。</p><p class="ql-block"> 在《无怨的青春》序里,柔美的文字着上橙色,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橙色标注,多是作者的情感描述。</p><p class="ql-block"> 一直认为,阅读是作者与读者隔空的无声交流,读者情不自禁的欣赏,更多是作者笔触读者的内心,当读者的心情与文字描写的意境高度交融时,顿有知己久别重逢的喜悦。在《无怨的青春》里,我想。所注橙色的美丽文字,是否是作者还给了读者一个记忆,在某个时光里的姑娘或是小伙,泅渡了情感的激流,刻骨铭心,仿佛重回渡囗。许多年后的今天,在这本书里留下一个着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青春无悔》收集的是诗人八十年代的作品,其时正值年轻,却有最为活跃的思想,从头至尾,青春葱浓。这也是区别作者后期诗文的最大不同。深读之外,无法克制的是阅读者的回望,满满都是读者自己青春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从欣喜地购买到上网卖出,这位阅读者途过印记深刻的青春之路,在诗人的文字里,满目读者自己的青春飞扬,许多年后,在人间烟火中,务实地让渡,并与诗渐行渐远,把青春过往埋葬在自己心里,把书网售给我。</p><p class="ql-block"> 我也有过这样的年轻,结社吟诗地喜爱文字,在所有的阅读里,如醉如痴。在那个时光里,自己一直迎着阳光,灵魂轻盈地感动于美与真理。许多年后,面对所有的背光而行,至今,我仍坚信文学与美依旧如新,从未背叛过我们。</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诗集的序里,读到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却是作者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不管日常生活的表面是多么混乱粗糙,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最幽微地方,其实永远深藏着一份细致的初心一一那生命最初就已经拥有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诗,就是由此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我深深感动。只有对内心追求的深深热爱,才能体会到喧嚣之后弥散不去的乡愁,不管搁置多久,它都蛰伏在内心深处,与生命共存。</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如此乡愁,让自己在许多年里,在博客和美篇里,并无企图地独来独往,享受灵魂的自由,表达思想的姿意。</p><p class="ql-block"> 在读散文《槭树下家》时,感觉与诗集《无悔青春》情感的表述方向一致,作者记述了那个装满青春的家和她无法忘怀的情感往过。</p><p class="ql-block"> 有幸与他人在同样的两本书中,感动诗人的青春,感受自已的年轻。阅读之后,不知这位读者是否依然爱书如我,内心始终有一块不受惊扰的山水。</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间,纵是老去,执己喜欢不改,在阅读的路上爬山涉水,以文字的纵横烹煮性灵,以此,对抗一个时代的浮躁和遗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