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耀世 天下归仁---绛州一日记

h&z

<p class="ql-block">  从闻喜西站乘坐8点30分的高铁大约15分钟就到了侯马西站,从侯马西站出来乘坐出租车到新绛县城也就十几分钟车程,比去侯马市区都近,难怪出租车司机风趣的说新绛人民比侯马人民要幸福。第一站来到绛州文庙,开启了新绛一日的citywalk,计划依次游览顺序为文庙~龙兴寺~隋代花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主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新绛古称绛州,辛亥革命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新绛。1911年辛亥革命后,原绛州被废除并改设为县,取“咸与维新”之意,遂更名为新绛。总觉得新绛不如旧称,缺少历史的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 文翰日章,庙堂巍峨。作为儒家文化遗产代表的文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几乎是古代每个州县的标配,是祭祀孔子的庙堂。自汉以来,统治者独尊儒家以来,孔子的地位被无限拔高,历代均有加封。史学家总爱用外儒内法来形容古代的统治者所使用的策略,其实不然,而是用法家的形式来推行儒家理论,尤其到明清,达到顶峰,甚至出现畸形。绛州文庙为晋南现存的文庙中,其中的大成殿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壮观,斗拱装饰最繁琐,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同类殿堂建制。绛州文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绛州文庙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布局,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绛州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具有明显明清特色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口的下马牌,上写“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都要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俗称“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文庙之后,迎面这堵墙称为照壁,照壁正面书写着孔子之生平,照壁两边侧壁篆书着“文光耀世,天下归仁”。</p> <p class="ql-block">  照壁的后面,这个月牙形的水池是文庙的泮池,始建于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池水来自绛州州府花园,也就是今天的绛守居园池的地下水道,入水由池壁内的四个龙头吐纳,真可谓“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深丈余,池中有五色金鱼,池中水莲婷婷,金鱼在浮萍上上下穿越,很是逍遥。池上筑有栏杆,雕工精美,池心砌有石舫,上刻“鱼跃龙门”。历朝历代的青衿学子们在和煦的春风里、温暖的阳光下,手执经书,临池吟诵。他们神情专注,儒雅大气,眉宇间闪耀着仁爱天下的神采。薛奎、韩重、陶琰、陶滋、李毓秀等历代先贤在此精心修养专心攻读的身影一个个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泮池前面是一块硕大精美石雕砚台——鲤鱼跳龙门。</p> <p class="ql-block">  转过身来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棂星门,此门为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州李文洁改建,将原来的木结构改为石制。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称它为“棂星门”?相传,灵星原为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也称“天田星”,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农业丰产,于是下令祭祀天田星,在儒教里人们常把孔子与天相比,认为祭天也就是祭孔子,但到了后来人们觉得汉高祖祭天是为了农业丰产,与孔子无关,又见其门形的形状与窗棂相似,又是木结构,于是便把灵星门的“灵”字改为加有木字旁的“棂”,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这座棂星门上的这个“棂”字。还有传说,孔子是天界“灵星”下凡,在他降生时天空麒麟祥绕,二龙绕室盘旋,五位神仙降至院中,所以人们总认为孔子是神人,其实他也和我们一样是位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凡人。</p> <p class="ql-block">  这座悬山琉璃简边建筑称为“大成门”,大成门因通往后面的大成殿而得名。门前有三门三台,取“连升三级”之意。大成门东侧为金声门,西侧为玉振门,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鼓开始,以击磬告终,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东西两侧配有碑亭,竖有历代修复文庙碑。我踏上了这三门三台进入大成门,但愿能“连升三级”。</p> <p class="ql-block">  进了大成门,一眼就看到的这块卧碑系清康熙年间隽刻,它是文庙现存石刻中最有价值的一块,记载着历代帝王名人对孔子的赞颂,有孙楚、陆机、米芾等等。宋朝书画家米芾称赞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之空前绝后。孔子的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他的理论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饮食,几乎无所不包。千百年来,数不清的中外名人给予了孔子许许多多至高无上的评价。<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碑背面刻“至圣先师”四个大字,正是被历代帝王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等经典之写照。</span>所以许多中外游客来文庙不仅仅是参观游览,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前来朝圣的。</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外内两边各挂一幅:“道似江河满地皆成洙泗,德如日月四时应是春秋”、“杏坛几树花至今犹觉新艳,夫子一番话随后便成正经”的对联。原来正经不正经是由孔圣人说了算。</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东西两侧建有碑亭,竖有历代修复文庙等碑刻。</p> <p class="ql-block">  正北面远处一座雄伟壮观,磅礴大气,肃穆威严的文庙核心建筑——就是建于宋代、闻名天下的绛州文庙之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献台的正中间是“御路石”,俗称“龙坡”意喻是仅供皇上行走的石坡。石坡两边是守护的石狮,坡上是精雕细刻的青石雕龙,很是庄严。上了龙坡就是献坛,是祭祀孔子盛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雕梁画栋,两层结构,现存为明代遗构。四周有回廊。双层飞檐,凌空高挑。绿色琉璃瓦房顶间装白色图案,图案有三块,中间为菱形,菱形内图案模糊,像“二龙五老”,又像孔子师徒驾车而行;两边图案形如孔子被困野外时用过的大伞。一字型房脊横卧大殿顶端,如长龙横空;殿前宽大之月台。远而观之,整个大殿,在阳光的沐浴下,殿宇巍峨,气势宏伟,不愧素有“三晋文庙同类建筑之首”和故宫“太和殿”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四大弟子”和“十二哲人”塑像。中间为孔子,他面色红润,眉毛下垂,慈祥、智慧、仁德写满了他的面颊。西边是孟子、曾子,东边是颜子、思子;十二哲人东西各六位,他们是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还有一位是朱熹,宋朝人,继承儒教,创宋明理学被封为先哲。他们均着帝王服饰,或微笑,或沉思,或欲言,神情自若,表情祥然。</p> <p class="ql-block">  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学家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虽非孔子亲传弟子,但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被后世尊称为“朱子”,并成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儒家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建筑框架与装饰细节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对文化的传承,其设计意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不仅记载维修年代工匠姓名,还记载了知州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斗拱很美,墙上的琉璃也有深意。一边为龟,一边为四不像,四不像古有一说为“贪”兽,警示当官莫贪。虽是儒家的学府,但图案上却出现道家的八卦,说明儒家海纳百川之意。</p> <p class="ql-block">龟形琉璃壁</p> <p class="ql-block">  “四不像”在孔府文化中特指一种虚构的贪欲象征动物,其形象融合了狮、虎、豹、狼等猛兽特征,用于警示后人贪腐可耻。该形象由孔府祖先创造,作为祖训的一部分,寓意利欲熏心者终将面临唾弃。 ‌</p> <p class="ql-block">  文庙内外的琉璃装饰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细节处理如同凤凰、山羊等图案,生动地说明了古代工匠的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散落着一些残缺的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又一处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  文庙既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历史博物馆,又是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也许我们读不懂古老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许不理解人头兽身象征的是什么;但是,当行走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触到国人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儒家文化的气息,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去探究中华民族的个性与品格,都不难发现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就是孔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一站龙兴寺。</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文庙出来,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高阜之上龙兴寺的唐代砖塔-龙兴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宇背后的宝塔傲然挺立,睥睨尘世。人还未走到寺前,敬畏之心已油然而生。沿着县城北街步行大约十几分钟就到达了龙兴寺。</span></p> <p class="ql-block">  据《绛州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唐高宗咸亨元年间,原称“碧落观”,后来改建为佛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寺宇大部被拆除,仅塔院独存。据《直隶绛州志》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御驾寓此,古人以皇帝为真龙天子,故改其名曰“龙兴宫”,乃道家所居。后来佛教僧侣居此,遂又改“宫”为“寺”,称“龙兴寺”。如今“龙兴寺”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登上108级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落碑亭。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碧落”,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碧落黄泉两茫茫”,体现了人们对道教仙境的向往,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呼应了道教对宇宙天地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碧落碑”是唐高祖李渊第11子李元嘉的4个儿子为亡母所立的祈福碑。这一块历经千年的石碑而今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上面已经有几十个字残损无法辨认,余下的600多字是以小篆笔法所写,又融有甲骨文、金籀文、石鼓文的字形,字虽历历在目,却难以辨识。我们知道,唐碑多为唐楷,而以篆体刻字,则极为少见。碧落碑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创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传这块碑当初是由两个道士闭门三天三夜不出而刻就。</span></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为县城最高处,可俯瞰整个老城景象。当前各地文旅发展方兴未艾,新绛县也正在建设打造绛州古城,古城大街就像一个大工地,各种建筑机械声音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当心间与补间置2朵蚂蚱形耍头,补间铺作和令拱均作翼形拱。</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供奉“三身佛”,居中法身佛毗卢像,西侧应身佛释迦像,东侧报身佛卢舍那像。佛前自东向西,依次布列文殊、观音、地藏、普贤四大菩萨像,均为宋金泥塑精品。主佛像面庞丰满,宽厚庄严,姿态闲逸,潇洒自如。四菩萨头戴宝冠,身躯修長,璎珞天衣飘逸,身姿微前倾,向内侧身侍立。诸像周身原应为贴金,因年久日深,衣饰花纹上的色泽和光亮多已淡化或脱落,胸、脸等光滑盈润部位多已变成铁青色了。</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骑青狮)</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骑独角兽)</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骑朝天犼兽)</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骑白象)</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石雕狮子</p> <p class="ql-block">  殿内还散放了数尊石造像,虽有残损,亦仍不失为雕塑精品。</p> <p class="ql-block">兽面瓦当</p> <p class="ql-block">  大殿背后唐建宝塔一座,以寺为名,称“龙兴塔”,亦谓之“绛塔”“唐塔”。此塔因曾有六次腾烟的奇观而名声远播。据寺内今存碑碣铭文记载,原塔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圮,遂予修葺,重包外皮,加高,增至13级,呈八角圆锥形。塔体通高 43.7m,全部采用青砖砍磨砌筑,椽柱和斗拱等檐下部件均作仿木结构,每级皆镶嵌有石刻题款,分别曰“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按次切题,寓意深刻。塔底层有绛州知州武进所题对联一幅,联云:“雷雨平临咫尺看龙门之变,慈云遥接飞腾争雁塔之高。”</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龙兴寺里游人不多,令人惊喜的是龙兴宝塔竟然是一座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攀登的砖塔。由于文保意识的增强,大多数都古塔都不允许攀登了,因此,不想错过如此难得的登塔机遇。于是现场办理预约后沿着龙兴塔内非常狭窄的楼梯往上攀爬。龙兴塔内的楼梯是木制的,两边有扶手。越往上楼梯越窄,每一层的转弯处更加狭窄,一人上下尚可,如果两人相向而行,只能艰难地侧身避让。如果要三人同行,则绝无可能。</p> <p class="ql-block">  从龙兴塔内高处西侧的塔身门洞可以远远望见新绛县的另一座宏伟建筑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攀登,每攀登上一层,塔内的空间就缩小一圈,楼板也就窄了几分。塔内的光线不好,全靠塔身每一层的券门透来光线。踩着楼梯,抓着扶手,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上爬上爬。龙兴塔是清塔包唐塔,唐建内芯,清建外壳。所以进到古塔内部,就是唐代的建筑了,一千四百年的古塔建筑。至高处时,塔身已收得很小,导致无法站立,只能匍匐移动。</p> <p class="ql-block">  手脚并用爬上到了最高层,无法再上了。这一层的券门更小,我只能爬着慢慢爬到了券门口。券门口有钢筋条防护。我蜷缩着身子,坐在券门口,仰头可以看到塔顶的风铃,俯视可鸟瞰绛州大地。史料记载,龙兴塔前后有6次塔顶冒出青烟,而最近的一次在1993年的8月。那一次塔顶青烟袅袅,塔下万民空巷,有视频记录为证。这个谜至今也没有个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下一次龙兴塔冒青烟会在何时呢?此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悬坐高塔,耳边、身下唯有轻风拂面,那一刻突然理解了庄子。</span>“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超越人世的一切欲念,抛却自身的有限存在,获得精神的解脱,那是一种莫可阻挡的自由和快乐。在这一点上,佛道确乎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龙兴塔侧面有一块牌子,上写“宋金古墓”,旁边有一入口,可下地宫,地宫口狭小,墓室内部也非常小,但砖雕非常精美。宋金墓分为宋、金墓两部分,这两座墓葬并非原址留存,而是从新绛县其他地区迁移保护而来。一是1995年发现于泽掌镇北苏村的金代单室仿木结构砖雕墓,二是1996年发现于万安镇杜庄的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1996年发掘后整体搬迁至此,按照旧制安放在宝塔脚下。</p> <p class="ql-block">  古墓主人身份尚未有权威考证结论,仅能从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推测其社会阶层背景。宋金时期礼制规定“非官不用墓志”,而龙兴寺搬迁的两座宋金砖室墓均未发现墓志铭,可排除官吏或士大夫身份,应该是当地富户或乡绅之类吧。</p> <p class="ql-block">墓室内部雕刻精美,反映了宋金时期人们生产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出来已是中午,之前看过介绍说来绛州,一定吃一顿火锅,绛州合胜火锅是其中最火的一家,大众点评排名第一,每到饭点儿都会排队,我们来的时候,刚好有一个空桌。</p> <p class="ql-block">  许多地方的铜火锅也很有特色,而这家馆子火锅分为各种组合好的套餐,推荐的两人份43元套餐非常量大,越吃越多,还配着现蒸的手工馒头味道也非常棒,火锅虽和其他地方差别不大,但是味道更浓郁一些,汤汁可以随时加,酥肉非常好吃。</p> <p class="ql-block">  吃完午饭,打车来到此行第三站绛州署参观,绛州署始建于唐代,是绛州府衙的主体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新绛县绛州古城西部高垣之上,由绛州三楼、城隍庙、绛州大堂和绛守居园池组成。</p> <p class="ql-block">  绛州三楼,指的是钟楼、鼓楼和乐楼,都是明代遗构。三楼中最有意思的是乐楼,每到年节这里都会上演好戏。</p> <p class="ql-block">鼓楼对面是城隍庙,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署衙前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木牌枋。从大门进入,迎面就是长长的玻璃甬道,下面是考古挖掘的从唐至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存。穿过复建的仪门,依旧是玻璃通道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这里曾有三座月台,唐代的地基,宋代的砖石,元代的坡道,明清时期的墙体,充分说明了历代绛州署都是在原址上沿袭使用。</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便是著名的州府大堂。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家将中“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现存的这座大堂虽为元代重建遗构,但仍然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州衙大堂之一(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州大堂内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国家级文物——《文臣七条》碑,就在大堂内的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约1米、宽约0.7米的碑石,为宋徽宗时期刻制的原物,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外罩玻璃反光,拍不清楚。我曾在很多年前看到过一幅此碑的拓本,今日如愿得见真迹,颇有一些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  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猛威。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誉。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p> <p class="ql-block">  大堂内有四个大型石质覆盆莲花柱础,为唐代建筑遗存。中心正堂前有一块“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不能说谎。</p> <p class="ql-block">  大堂后边就是二堂,复原了唐代绛州刺史会客场景。二堂侧门出去,走几步就是州署花园——绛守居园池的虎豹门。</p> <p class="ql-block">  走出虎豹门就是绛守居园池,当年仅供绛州太守和夫人居住游玩的地方,又名“隋代花园”。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是国家重点公园,也是全国保存至今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园池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范仲淹、岑参、欧阳修、梅尧臣、富弼等都曾到此咏诗作赋,留有文墨。</p> <p class="ql-block">  ”绛台使君府,亭台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等人倡导的”庆历新政“施行了仅仅一年,即以夭折告终。主要参与者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人以朋党之名遭到排挤。范仲淹外放,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贬为绛州通判;欧阳修以五品谏官身份,奉使河东。此时,梅尧臣恰也在绛州。这几位政坛失意者,同时也是宋代文学大佬于是共聚河东绛守居园池,面对园中美景,把酒品茗,吟诗唱和。范仲淹更是对绛园赞赏备至,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这首《绛州园池》,此诗不仅描绘了绛园的如画风光,还对于绛州当时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全诗较长,我只引用了前四句),文学和史料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如今眼前的这座园林就是范仲淹笔下的绛州园池亭台楼榭,假山耸峙,只是和山西大多数古建一样,囿于经费疏于打理,让这座本该“奇意相胜”的隋代园林略显的荒凉破败,蚊子奇多,凉亭稍作休息,便被叮了几个大包。</p> <p class="ql-block">  虽说是隋园,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官员添建修葺后最初的原貌肯定是没了、不过和我去过的苏州园林对比,还是古朴厚重的多。</p> <p class="ql-block">  位于园林正中的洄莲亭,便是范仲淹他们当年吟诗饮酒的地方。只可惜,此亭为明代重修之物,虽结构形式依从唐风,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p> <p class="ql-block">  嘉禾楼又名“静观楼”,俗称“大仙楼”。据《绛州嘉禾楼纪事》碑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李文洁始建,清乾隆十八年(1754)知州张成德重修。“嘉禾”意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嘉禾楼为当地知州祈盼老百姓年年五谷丰登而建。旧时每年农历二月二,乡间百姓至此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从绛守居园池出来,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堂,步行十几分钟便可到达。据传,新绛是山西省最早接受天主教传入的地区。这座教堂由荷兰籍传教士孔昭明监牧出资,于1937年奠基,1943年终于落成。它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侧面呈现出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特色,而正面则采用欧式哥特风格,被誉为“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时值午后,没有开门,近观这座高大的建筑,它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古朴的侧面透露出中国传统的韵味,而正面的欧式哥特风格则显得庄重而神圣。值得一提的是,白求恩大夫在1938年曾途经此地并在此留宿,而贺龙同志也在1948年曾在此驻足,并在此向部队及当地干部宣讲党的宗教政策。</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教堂,漫步在绛州古城那条南北通衢的街道上,仿佛能听见昔日车马川流、衣香鬓影的繁华之声。绛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春秋时期便与太原、临汾齐名,被誉为“晋国三城”。它宛如一颗镶嵌在晋南的明珠,熠熠生辉。如今,吕梁峰云与汾水烟光共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画卷,而这座城市自隋朝迁州治到现址,已经历了长达1400多年的风霜岁月。</p><p class="ql-block"> 绛州人以独特的视角解读着这座城市:南门宛如牛嘴,北端的龙兴塔似耸翘的牛尾,而东西天池则恰似活灵活现的牛眼。东西城墙昔日还矗立着两小塔,宛如牛犄角,而架在南门口汾河上的浮桥,宛如亲水嬉戏的牛舌。这一切都仿佛穿越时空,向我诉说着卧牛城的沧桑历史与壮丽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