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掠影——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anda

苏州 <p class="ql-block">  苏州市,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p><p class="ql-block">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出产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特产有鸭血糯、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碧螺春茶等。长江刀鱼、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白鱼、银鱼、白虾等为著名水产品。</p><p class="ql-block"> 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881处,其中国家级61处、省级128处。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大市范围内现有108座园林列入苏州园林名录。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双塔位于城东南角的定慧寺巷内,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两座砖塔,系唐代王文罕、王文华兄弟创建,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建筑形式一模一样,因此又叫“兄弟塔”。</p><p class="ql-block"> 苏州双塔不仅在苏州是惟一的,即便在全国也绝无仅有,而双塔的塔刹之谜,更让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双塔位于定慧寺巷的双塔院内,二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分为7层,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双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一对佛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全国是惟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城内的罗汉院双塔与正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本体包括建于北宋初年的双塔及仅存石构件的正殿遗址。作为江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北宋遗构,这里曾吸引了诸多建筑学者前来勘察研究,其中不乏刘敦桢、梁思成、陈从周等大家,留下了一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对于保存较为完整的双塔,各路学者的意见较为统一,而关于毁于咸丰年间的正殿,每个学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莱特”,文保君就为大家梳理一下那些关于罗汉院正殿的猜想.....</p> <p class="ql-block">  苏州罗汉院双塔,这一类型的塔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苏州罗汉院的双塔。这一对塔规模不大,高度由地到刹顶也不过二十米,斗栱和檐瓦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给我们留下了这类塔型比较完整的形象。罗汉院双塔是公元982年建成的。苏州罗汉院双塔位于老城干将东路以南,凤凰街以东的定慧寺巷中,著名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西南。由干将东路凤凰街口沿辅路南行不远,就可看到一条青石铺地的东西老巷子,巷口有座三门石坊,坊额'定慧寺巷’十分醒目。进巷东行路北,先见定慧寺,接着便是罗汉院双塔了。</p><p class="ql-block"> 晚唐咸通二年,盛楚在此创建佛寺般若院。五代十国吴越钱氏重修改名罗汉院,此时西侧的定慧寺还属罗汉院的子院。北宋太平兴国至雍熙年间王文罕兄弟捐资重修寺院,始建双塔于寺中。北宋至道年间宋太宗敕赐经书,并赐额寿宁万岁禅院。由于双塔的存在,也被称着双塔寺。此后的千余年来,寺院殿宇历经兴衰,最终于清同治年间毁废殆尽。而双塔虽经历了南宋、明、清的七次维修,却依然完好的屹立在原处,传世千年。如今罗汉院双塔与正殿故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葺,八十年代初对外开放观览,巍巍双塔向人们展现其历史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风雨千年,但双塔依旧挺立,这引起了中外建筑学家的高度关注,每年都有很多建筑学者慕名而来,有的建筑学教授甚至将自己的学生带到这里,进行实地教学。当然,引起建筑学家关注的不仅仅因为这些,塔冠上高达10米的塔刹更是让他们匪夷所思。据了解,这两个塔刹都是用生铁铸成,每个足有5吨重,当时的人是如何把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的猜测是先用土将塔围起,然后沿着土坡将沉重的塔刹“牵”上去,但问题是由于当时般若院已经存在,那么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测是架起石梯后再登上塔顶的,但这样的难度同样也不小。至于双塔的塔刹是如何被运到20多米的高处装上的,至今还是一个谜。正是这奇妙的谜,并不大的双塔院每年都能吸引5万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五七一工程纪要”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暗害毛主席、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纲领,“五七一”就是“武装起义”的谐音。</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彪曾先后三次入住南园,对这里非常满意,并有将南园作为他一个住家的意思。1970年4月,林彪以林办的名义布置了一系列建筑任务,在此期间,南园大兴土木, 建造了后称为南园“行宫”的地下指挥中心和地面建筑。这些工程由总后营房部负责设计、施工,大批器材都是用专列运来。工程修建一直持续到“九一三”事件后,工程部队才全部撤走。</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至3月,林 彪、叶群及其子林立果再次入住南园,震惊中外的 “五七一工程纪要”就是在这一阶段酝酿、制定的 。随着林彪的垮台,南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保存完好的遗址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林彪建国后的生活 ,几乎一直游走于他在各地的住处之中,所到之处不但有着严密的保卫部署,别墅内的各项设施也一应俱全。这一点,与林彪当年带兵打仗落下的病根有关。</p><p class="ql-block"> 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率部西进时, 被19军哨兵误伤,因为伤到了脊椎神经,就落下有了怕风怕光的情况,甚至后来连水和声音都怕。</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个缘故,林彪的每一处住处 ,对于他的生活环境都有着精心的设计,颇有“特殊病房”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当年林彪和叶群开始住在“吴中谊馆”,后来林彪搬到了七号楼“丽夕阁”,叶群仍住在“吴中谊馆”。因为林彪有“五怕”,怕光、怕声、怕冷、怕水、怕风,据说这是他受伤后在苏联治疗时,用药过度而造成,为了适应他这“五怕”,南园宾馆费了不少心思,给他在“丽夕阁”的住处挂了七层窗帘。</p><p class="ql-block"> “吴中谊馆”是1952年南园改建成国宾馆后建的,这里曾接待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也曾接待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多国国家元首。</p><p class="ql-block"> 随着1971年的913事件林彪驾机坠毁,一场政治阴谋化为乌有,一切已经随历史而去,而留在南园宾馆内的“五七一工程遗址”成为不可不提的历史插曲。</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是一个车库,停着一辆黑色的老式红旗轿车是林彪当年在苏州乘坐的专车,墙上有几张林彪在苏州的老照片和介绍,而车子后面的小门内,竟然是一条神秘的暗道。</p><p class="ql-block"> CA770红旗轿车,1966正式投产,其中第一批20辆三排座被开进中南海,成为当时党和国家人的专车! 此车发动机编号为004号,是当时林彪前专车。后为中联部耿部长所用。</p><p class="ql-block"> 至九十年代被调回苏州一直做为国宾用车。 该车身长5.98米,宽1.99米,高1.64米,空车自重3.2吨,配有V8发动机,后轮驱动,自动变速器,最大功率162千瓦, 最高时速每小时160公里。</p> <p class="ql-block">  蒋纬国故居位于苏州市带城桥路99号南园宾馆内,旧时称蔡贞坊7号,始建于1925年,完工于1929年,外观为一幢欧式三层三开间洋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周围古木参天,绿树掩映;闹中取静,环境优美;室内装饰古朴典雅,富丽堂皇。整幢建筑物虽然历经9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仍然不失当年风采,被列为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1997年9月23日),乳名建镐、号念堂,浙江奉化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物理系。1936年赴德国,在德军中服役。1939年转赴美国,入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受训并在装甲兵中心实习。1940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8年淮海战役时,曾任国民党陆军装甲兵第一团团长。1949年去台湾,后赴美国,入陆军指挥参谋学校正规班及防校飞弹班受训。1964年回台湾,参与筹备“三军将校”训练。1969年创办并主持战争学院。197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并调任“三军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曾任联勤总司令、中国战略学会副理事长、足球协会会长等职。著有《军制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说》、《国防体制概论》等。1997年在台湾病逝。</p> <p class="ql-block">  蒋纬国系蒋介石次子,也是养子,蒋经国之弟,生父戴季陶。毕业于东吴大学。历任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斗技巧上,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蒋纬国反对台独,积极主张祖国统一。</p><p class="ql-block"> 蒋纬国早年曾否认为蒋中正之养子,惟晚年于自传-《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表示:生父乃戴季陶,生母为日本护士-重松金子。重松金子是戴季陶的女友。戴季陶与蒋中正为好友,皆居日本,重松与蒋中正亦过从甚密,于是戴便将纬国过继与蒋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蒋纬国在姑苏东吴大学就读经济系。1936年,中德合作期间赴德担任蒋百里访问德国时的少尉侍从官;次年在德国入伍,进入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蒋毕业后,于德军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参与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p><p class="ql-block"> 从1929年到1936年,蒋纬国和他的养母姚冶诚在这里居住了8年。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但蒋对他视如己出,斥巨资二万银元(现在大概1亿人民币)专门为蒋纬国打造了一个占地十亩的豪华别墅。别墅内配备佣人十多个,还有私人教师,管家,保安等等。</p><p class="ql-block"> 1939年,因德日意轴心国同盟,而离德返回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和之后的国共战争。往后,蒋长期于“中华民国”国军中任职,于1946年开始进入装甲部队(战车第一团)。退休前官阶至上将。</p><p class="ql-block"> 1948年为安定装甲兵部队官兵生活,在南京市香林寺设立中学一所,收容装甲兵子弟,以解决其教育问题,登记为“南京市私立宜宁中学”(现台中市私立宜宁高级中学),并兼任董事长。</p> <p class="ql-block">  在台湾,自从1964年的湖口兵变事件后,蒋纬国便从未被授与军权;1964年,蒋纬国奉命开始筹划三军将校战略教育,并且于1969年创设战争学院。1975年,蒋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并担任三军大学校长;1980年,蒋担任联勤总司令。1986年,自军中退役,担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1990年,国民大会选举“中华民国”总统时,曾经有国大代表滕杰等人提议林洋港候选总统、蒋纬国候选副总统方式参选,但最后林洋港与蒋纬国都未参选总统与副总统,而由李登辉与李元簇参选并当选“中华民国”正副总统。</p><p class="ql-block"> 1993年,蒋受聘为“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p><p class="ql-block"> 蒋纬国在民间社团中亦颇为活跃,是中华战略学会的创办人,并中德文化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足球协会理事长、静心小学第一任董事长等职;著有《国家战略概说》。他也是一名共济会(美生会)会员,曾经担任美生会中国总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1997年9月22日,蒋纬国因糖尿病并发症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身后安葬于汐止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p> <p class="ql-block">  十全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东南部,东起葑门桥,西至人民路,全长2004米,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江南水乡格局。该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清光绪年间改称现名,既因乾隆帝自号“十全老人”,亦取“十全十美”的祥瑞寓意。</p><p class="ql-block"> 街道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彭定求、彭启丰祖孙状元故居(67号、103号)及王鏊故居(275号)、李根源故居(111号)等名宅沿街分布,张大千、张善孖等艺术家曾在此寓居。1952年在原蒋夫人宅园基础上建成南园宾馆,现为涉外宾馆集群所在地。2024年实施综合更新提升工程,改造后形成咖啡、潮玩、非遗工作室等多元业态,并保留苏帮菜馆、苏式面店等传统老字号。</p><p class="ql-block"> 作为苏州古城保护更新示范街区,该街道现存砖桥、乌鹊桥等8座古桥,改造中增设口袋公园14处、立体停车库及宠物休息站,并通过花船巡游实现水陆联动。2024年焕新开街后,日均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近50%,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p> <p class="ql-block">  十全街最早的名字是十泉街,因为街上有十口井而得名。十全街原名十泉街,《沧浪十八景图咏》书中记:相传淳熙年间,江南大旱,里人造井于此,竟得十眼,涓涓然、晶晶然,冬暖夏凉,不溢不竭,于是众人喜而旱魃去。街因泉兴,泉因街名,十泉街之名自此远播矣。乾隆南巡,驻跸织造府,又尝自葑门登岸,鸣驺开通,按辔徐行,百姓欢呼。天颜喜悦,大吏以为盛事,因皇上自号十全老人,遂改十泉为十全。</p> <p class="ql-block">  苏州十全街一巷烟火,半城风雅。</p><p class="ql-block"> 十全街是苏州的 “双面绣”,一面绣着市井烟火的鲜活,一面缀着人文风雅的精致,走一趟,便读懂了江南生活的多元与包容。</p><p class="ql-block"> 烟火气是藏在街巷里的生活本真,青石板路上,老苏州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清晨的菜场摆着带露的水八仙,阿姨们用吴侬软语讨价还价;老字号的生煎铺冒着热气,咬开时汁水溅出的香,是最踏实的人间味道。午后的茶馆里,评弹弦索声与茶客的闲谈交织,连路边修鞋的师傅,都慢悠悠地踩着缝纫机,把时光缝进一针一线里。这里的烟火从不是喧嚣,是 “慢慢来” 的生活底气。</p><p class="ql-block"> 风雅韵是藏在门店里的古今交融,十全街的风雅从不说教,而是藏在细节里。百年药店 “雷允上” 的木匾透着药香,是老苏州的养生智慧;沿街的苏式旗袍店,丝绸在灯光下泛着柔光,针脚里缝着江南的婉约。更妙的是新潮与传统的碰撞:网红咖啡馆用苏式花窗做隔断,文创店把昆曲元素印在笔记本上,连甜品店的 “桂花拿铁”,都藏着吴地的季节诗意。</p><p class="ql-block"> 从容感是藏在节奏里的城市性格,走在十全街,没人催促你赶路。你可以在河边的石凳上坐半天,看游船划过,听橹声咿呀;也可以钻进一家手作店,看匠人打磨玉器,感受 “慢工出细活” 的耐心。它不像热门景区的拥挤,也没有商业街的浮躁,只有一种 “不管外界多快,我自守着我的节奏” 的从容 —— 这或许就是苏州最动人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时离开这里,十全街的灯笼亮了,暖光映着白墙黛瓦。原来它的 “十全”,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把烟火与风雅、传统与现代,恰如其分地揉进了街巷,活成了每个向往江南的人,心中最真实的模样。</p> 常熟 <p class="ql-block">  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市代管县级市。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p><p class="ql-block">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p><p class="ql-block"> 常熟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强县级市之一 ,位于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的前列 。中国"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成员。常熟还是中国国家生态市之一,生态建设事业发展良好。常熟风景优美,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为5A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  方塔园,位于常熟古城东端,紧邻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方塔街,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该园建于江南四大名刹崇教兴福寺废址,所有建筑均遵宋代形制,总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因园内南宋方塔而得名。园外仿宋商肆林立,历经数年发展,已形成"仿宋一条街",有常熟老城隍庙之称,是旅游、休闲、购物的佳处。</p><p class="ql-block"> 方塔,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方塔古迹名胜区(方塔园)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方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又名崇教宝塔。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砖木楼阁式形制,高67米,因其四面九级形方,匀称俊俏,所以俗称方塔。"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级而上,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方塔翘楚江南,是古建筑中瑰宝,历经8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伟岸隽秀,灵光四射,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标志。</p><p class="ql-block">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城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风水学上称“主位低客位高”,应在城东南建一浮屠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采纳了高僧的建议,发动建塔。</p><p class="ql-block"> 建塔半年,主持此事的文用和尚去世,耗资巨大的工程遂被搁置。事隔140年,才有僧人法渊发动续建。常熟人众志成城,终于成就一方大观。此后,明清两代均对塔进行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方塔所在的崇教兴福寺毁于兵火,而塔幸存。“千载景观文蔚虞山福地,九重新颜霞蒸吴会名邦。”常熟人视大难不倒的方塔为祥兆。</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传说,位于常熟古城西北的十里虞山(俗称卧牛山)是神牛所变,而方塔就是栓牛之桩。</p><p class="ql-block"> 方塔园东门入口处广场上建有气势雄伟的石牌楼。正面额书“辉映海虞”,背面为“建炎遗构”。立柱两面镌常熟籍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撰书的楹联:正面题:“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园照袛林新拓万人来”;背面题“汇浮图博物於一园法灯普照,阅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禅史增辉”。</p> <p class="ql-block">  虞山,为江苏省常熟市境内的一座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濒长江,南临尚湖,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虞山东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虞山景区分虞山公园及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大组成部分,虞山公园在山脚的东部,北门大街上,以古城墙为界,为常熟市亮山工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虞山山体由西北向东南展布,峰峦连绵起伏,海拔263米,南北宽约3公里,东西长约7公里,山脚一圈约20公里。虞山位于常熟古城区的西北部,半入古城,古名乌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状如卧牛,又称卧牛山,为什么又叫虞山,就和让国先贤仲雍有关,仲雍又叫虞仲是三千多年前商末古公亶父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虞山东南蜿蜒入城,有吴文化始祖先贤仲雍墓,古吴国第一代国君周章墓,开启东南文化之祖、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言子墓,还有辛峰亭、虞山门、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台,山北、山巅有兴福寺、维摩山庄、古剑阁、藏海寺等名胜及明未民族英雄瞿式耜墓,还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明代抗倭名臣王扶墓,明未清初一代文宗钱谦益,名妓柳如是墓,清代大画家、开创"虞山画派"的王石谷墓,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支持维新变法的翁同龢墓,清未民初慕名文学家曾朴墓等。</p> <p class="ql-block">  虞山与古城、山南尚湖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景观特色,自然山水秀雅,人文景观丰富,历为江南旅游胜地。虞山和尚湖组成虞山景区,面积40平方公里。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同时被列为江苏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由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小石洞、尚湖6个景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  虞山三人头像雕塑是仲雍、言子、巫咸。(从右至左)</p><p class="ql-block"> 虞山圣贤雕塑位于中国常熟,它由仲雍、言子、巫咸三位虞山圣人的巨型头像和刻有中国吴文化第一山——虞山字样的底座构成,宽30米、高15米,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巨型石雕,同时也是常熟作为吴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至今仍完整无损。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即吟咏此处。另在日本有同名兴福寺,在浙江海宁也有同名兴福寺。</p> <p class="ql-block">  兴福寺山门前有三株枫香树,如金刚守卫。门前破龙涧在大雨后,水势奔腾,回音隆隆。过涧上石桥,入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涧边对着山门有两根高大的石经幢,一古一新。到大殿,佛像后有高大的善财五十三参群塑。中轴线东有纪念兴福寺祖师的四高僧殿及藏经楼等。方形的白莲池中有千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池旁一株白玉兰树斜伸入池,与莲叶相映成趣。池后有救虎阁,传说高僧彦称深夜在此坐禅,闻阁下虎吼,见一虎中箭,乃拔箭裹伤放之,后来老虎来阁向僧致谢。</p> <p class="ql-block">  东面是米碑亭,内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唐代诗人常建的名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明)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都)寂,惟闻(但余)钟磐音。”米芾书碑时,对原诗作了改动(括号内的字),使诗与宋代兴福寺景点更贴切。米碑旁园内两株桂花飘香,一丛芭蕉阴绿。碑后有竹香书屋,推窗但见青竹成海,竹香扑鼻。书屋东有空心潭,清澈可以烹茗、潭中桥作九曲,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潭边空心亭飞檐凌空,亭北一株金钱松高大劲拔。空心潭北的葫芦潭中,曾产一种别处所无的无尾螺,还曾有绿毛龟。</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西有华严讲堂旧址和回廊曲径通幽处。从西北弥勒洞旁上山顶日照亭,亭周老松繁茂,怪石嵯峨,可俯视江南园林式的兴福寺全景。山上有一排式样各异的墓塔,其中有高僧月霞法师的墓塔。</p> <p class="ql-block">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文中描写到常熟兴福寺(又名破山寺),以写景表达"禅意",独突一个"静"字。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p><p class="ql-block"> 题破山寺后禅院</p><p class="ql-block"> 唐·常建</p><p class="ql-block">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p><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p class="ql-block">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p> <p class="ql-block">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p> <p class="ql-block">  常熟剑门,位于常熟虞山西部,绝壁凌云,雄奇峻险。虞山三大景区之一,在虞山山顶,气势磅礴,可以俯瞰整个虞山城墙及尚湖。</p><p class="ql-block"> 登上剑门放眼南望,尚湖如镜,河湖交叉,阡陌纵横,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崖上石壁裂成两半,相传是吴王夫差试剑之处。进入剑门,石壁间有一山洞,穿洞而上,可达巅,顶上有大块奇石,名"三沓石",上部象船,中部如瓮,下部似几,半露崖外,欲坠不坠。“剑门奇石”也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崖上刻着清朝康熙帝写的“烟岚高旷”四字。</p> <p class="ql-block">  常熟剑阁,为明代侍御钱籍所建。因阁内题楹联"无边风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属剪裁"而构成文字狱,后谨以身免,阁亦毁。剑阁位于虞山剑门奇石峭壁之上,面临尚湖。登阁居高临下,气势非凡,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剑门附近有拂水岩、拂水双桥、明末民族英雄瞿式耜墓、藏海寺、报国院、剑阁等名胜古迹。我国著名画家钱松照的名作《常熟田》,就是以这里的山水之美创作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沙家浜</b></p> <p class="ql-block">  江苏常熟沙家浜旅游风景区,位于明媚秀丽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是长三角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景区占地6000多亩,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已形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水陆迷宫、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沙家浜湿地公园、横泾剧场、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景区四季如诗如画,春是桃红柳绿、夏是荷藕飘香、秋是杏林尽染、冬是雪融芦花;景区的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演艺文化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享誉国内外,是拥抱大自然、享受生态绿色、追寻返璞归真的休闲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一区占地1000多亩,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以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游”、以观光休闲为内容“绿色生态游”、以品尝水产为特色的“金色美食游”、以古镇文化为亮点的“影视文化游”——沙家浜“四色游”久享盛誉。</p> <p class="ql-block">  2004年修复性建成的横泾老街,恢复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承载能力,增强红色景点的可看性和教育性。2006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的沙家浜革命历史念馆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雕塑、绘画和木刻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展览的形象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2008年建成的国防教育园,占地130亩,是一处集体验革命战争场面、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普及国防知识,增强旅游可参与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而建设的又一新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三代春来茶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瞻仰广场</b></p> <p class="ql-block">  沙家浜,仿佛穿越时空。这片曾见证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土地,如今芦苇荡依旧青碧,却多了几分和平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看着 “春来茶馆” 的旧址、新四军司令部的复原场景,耳畔仿佛响起当年军民联防、抗击日寇的枪声。如今的游船穿梭于芦苇荡,游客的欢声笑语与厚重的历史形成对比,更让人懂得今日安稳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英雄与平凡的共鸣,沙家浜的故事里,不仅有指挥员的运筹帷幄,更有阿庆嫂这样的普通百姓,用智慧和勇气支援革命。使人明白,伟大的胜利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传奇,而是无数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 红色精神与生态发展的融合,景区没有将红色资源与自然生态割裂,而是以芦苇荡为载体,让红色教育融入生态观光。这种方式不仅让历史更鲜活,也传递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以及对革命先辈守护家园的最好传承。</p><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芦苇荡泛着金光。沙家浜不仅是一个红色地标,更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牺牲,也映照着当下的责任 ——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活出先辈们曾经憧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熟的夜景</b></p> <p class="ql-block">  苏州的美,是刻在骨子里的雅致,是 “一步一景,一景一诗” 的沉浸式体验,它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p><p class="ql-block"> 园林是方寸间的山水乾坤,苏州园林是 “以小见大” 的极致艺术。在拙政园的 “与谁同坐轩”,一窗框住远山近水;在留园的 “冠云峰” 前,几块奇石便勾勒出峰峦叠嶂。它们从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古人把对山水的向往,浓缩进了一方庭院。行走其中,才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真谛 —— 原来真正的奢侈,是在喧嚣里为自己造一片心之归处。</p><p class="ql-block"> 十全街烟火里的千年余温,避开主街,钻进平江路的青石板小巷,才算触到了苏州的魂。斑驳的白墙爬着藤蔓,临河的窗棂挂着蓝布帘,评弹艺人的三弦声混着茶馆的茶香飘出来。转角遇到卖糖粥的老人,铜锅里咕嘟着软糯的甜;巷尾的裁缝店,老板娘踩着老缝纫机,针线里缝着时光的慢。这里没有匆忙的脚步,只有 “从前慢” 的踏实与温情。</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柔中带刚的城市风骨,苏州的气质是 “柔” 的,吴侬软语、昆曲水磨调,连风都带着江南的温润;但它的骨是 “刚” 的,从古代的文人风骨,到近代的状元辈出,再到如今 “崇文睿智,开放包容” 的城市精神,始终藏着一份不疾不徐却坚定的力量。就像苏州的桥,看似小巧玲珑,却稳稳架起了古今,也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苏州不是用来 “游” 的,是用来 “品” 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美好,从不是追名逐利的慌张,而是像园林里的流水、街巷里的时光,于平淡中见雅致,于从容中藏深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 : 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