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 辽、西夏、金、元的钱币与钱币文化-王纪洁

顽童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辽朝钱币</p><p class="ql-block">辽史概况</p><p class="ql-block">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初称"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p><p class="ql-block">北宋宣和七年(1127年),被金朝所灭。</p><p class="ql-block">纵观辽朝二百余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大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从传统的狩猎、畜牧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农牧兼营、手工业、商业并驾齐驱的局面,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和外交、军事关系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又为契丹民族自身的进步和加速封建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同时,辽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渐渐进入货币经济阶段。</p><p class="ql-block">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以及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p><p class="ql-block">《辽史》卷五九《食货志上》记载:<b>"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b></p><p class="ql-block">在当时,铸行正式流通的货币已是势在必行,于是辽朝模仿汉族钱制铸钱,建立了自身的货币体系。辽的币制虽仿汉制,但其铸造的钱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辽代初期多用宋的旧钱。从出土的辽代的铜钱来看,大部分为辽圣宗以后所铸,反映了圣宗以后,货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922年,辽太祖阿保机改神册七年为天赞元年,受传统的汉文化和中原先进的货币经济文化的影响,铸造<b>天赞通宝</b>方孔圆钱,这是辽朝第一次铸造的年号铜钱。由此而始直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亡止,辽朝共历九帝,达210余年,期间每朝皆铸行年号钱和少量非年号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辽太祖天赞通宝</p><p class="ql-block">907年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于916年建契丹国号,立年号"神册"。922年改元"天赞",铸天赞通宝,钱文楷、隶兼备,旋读,背穿上有独特的仰月纹。直径2.4厘米,重3.5克左右,存世极少。《辽史》和《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都有关于铸钱的记载,但<b>实物却很少现世,更显珍贵与稀缺。</b></p><p class="ql-block">铸造背景 :公元922年,辽太祖阿保机改神册七年为天赞元年,并开始铸造天赞通宝,它是契丹国的第二个年号钱。</p><p class="ql-block">​版别种类 :已知的天赞通宝版别有小平光背铜钱、小平背月钱等,还有折三、折五、折十大钱,材质上有金(鎏金)钱、银钱等。</p><p class="ql-block">​发现情况 :天赞钱最早发现于1944年,苏州卢氏以铜价购得一批古钱,内有一枚“天赞通宝”,后迭经马定祥、孙鼎收藏,现存上海博物馆。此后,辽宁、内蒙古等地也有发现,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亦藏有带仰月纹的“天赞通宝”。</p><p class="ql-block">​价格情况:天赞通宝的价格因版别、品相而异。普通品相的天赞通宝小平光背钱价格可能在数万元,如2021年有一枚以一万多元成交。品相较好、保存完整的成交价往往更高,如2013年一枚背上仰月的天赞通宝以48300元成交。而罕见的版别,如九叠篆天赞通宝,其价格则更高,可能达数十万元。</p> <p class="ql-block">背面穿上仰月是基本特征</p> <p class="ql-block">2.辽太宗天显通宝</p><p class="ql-block">太宗耶律德光于天显年间(927~937年)铸造。钱文楷、隶兼备,旋读,文字自然,古朴端庄,光背无文。天显通宝目前发现数量屈指可数,存世极罕,古代钱币"五十名珍"之一。直径2.5厘米,重3.2克。</p><p class="ql-block">发现的数量屈指可数,存世极少</p> <p class="ql-block">天显通宝拓片</p> <p class="ql-block">天显通宝是辽代天显年间所铸的年号钱,因存世稀少而备受珍视,是<b>古泉五十名珍之一</b> 。</p><p class="ql-block">铸造背景:天显年间(926-938年),辽代有三人使用该年号,分别是辽太祖(926年正月-七月)、应天地皇后(926年七月-927年十一月)、辽太宗(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故天显通宝的铸主尚无定论。</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天显通宝”四字为隶书,旋读,光背无文,直径约2.4厘米,重约2.7克,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p><p class="ql-block">​现存情况:1940年,北京骆氏于大房山获得一枚天显通宝,后被日本人购得,现藏于日本文化厅。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清代李佐贤原藏的天显通宝,大陆、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公私收藏家手中也有收藏,但经权威鉴定确凿无误的真品实物在大陆尚未有一品,存世总量稀少。</p><p class="ql-block"> 天显通宝的价格因品相、版别及市场行情而异,如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折三型天显通宝以89.6万元落槌;2018年西泠拍卖,传世黄亮品相的天显通宝拍出172.5万元;2025年8月,华夏古泉网显示的天显通宝成交价分别为9.3万、9万、9万。</p> <p class="ql-block">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年间(938--947年),铸造会同通宝。关于会同钱币,《辽史》和其他古书以及以前的钱谱中均无记载。有学者认为待考。</p><p class="ql-block">2005年拍卖价格55万元,与天赞通宝天显通宝风格一致,旋读楷隶兼备</p> <p class="ql-block">会同通宝</p><p class="ql-block">铸造背景 :始铸于辽太宗会同元年,即公元938年,会同年号一直使用到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元大同。《辽史》和其他古书以及以前的钱谱中均无记载,其史实主要依据后世发现的实物确立。</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钱文“会同通宝”为隶书,旋读,字体古朴端庄,笔画粗细较为均匀,具有典型的辽代钱币书法风格。形制上,外郭宽窄适中,内穿方正,整体铸造工艺虽不及中原某些朝代钱币精细,但有着辽代钱币特有的质朴韵味,多为小平钱。</p><p class="ql-block">​存世情况:1989年,收藏家冯毅在辽宁朝阳一个废品收购公司回收的废旧铜钱堆里发现了第一枚会同通宝,经多位钱币专家鉴定为真品。目前已知的真品数量仅为二十余枚,被列为<b>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b>。</p><p class="ql-block">​收藏价值:由于其历史价值高,是研究辽代会同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且存世稀少,收藏价值极高。在拍卖市场上,价格高昂,如2005年嘉德拍卖一枚会同通宝以55万元成交,2023年古泉园地拍卖的一枚会同通宝,虽经过修补,仍以51万余元的价格成交。</p> <p class="ql-block">3、辽世宗天禄通宝</p><p class="ql-block">世宗耶律阮天禄年间(947~950年)铸造天禄通宝。1981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公社上石大队发现窖藏古钱一瓮,其中有1枚天禄通宝铜钱,现存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直径2.4厘米,廓厚0.1厘米,穿宽0.6厘米,重4克。钱文楷、隶兼备,旋读,书法稚拙凝重,光背无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辽钱前三品</span></p><p class="ql-block">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天禄通宝</p><p class="ql-block">笔画不清,背外廓很浅。</p><p class="ql-block">天显通宝,在某钱币网站2021年拍卖中,以452000元的高价成交,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禄通宝是辽世宗耶律阮于天禄年间(公元947-951年)所铸的年号钱 。</p><p class="ql-block"> 铸造背景 :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公元947年正月进入汴京,受百官朝贺,二月始建国号为大辽,年号改为大同。四月,耶律德光在北返途中病死,其侄耶律阮继位,是为辽世宗,九月改年号为“天禄”,并开始铸造天禄通宝。</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 :钱文为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其“禄”字右下部“水”字竖勾两旁四点,与旧谱所载录撇捺有异,可见天禄通宝钱并非一种版别。一般钱径约2.3厘米,重约2.65克。</p><p class="ql-block">​存世情况:《辽史》未明确记载“天禄通宝”,清末以来,零星“天禄通宝”出土于辽代故地,如1981年8月,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上石匠山辽代窖藏中出土一枚,这是早期辽钱的实证。目前已知的真品数量极少,存世公认真品不超过5枚,被视为<b>古钱币顶级名珍</b>。</p><p class="ql-block">​收藏价值:由于其存世罕有,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天禄通宝的收藏价值极高。若真品现身拍卖,成交价预计在800万-1500万元人民币之间,非公开交易中,知名藏家或机构间的转让价可能更高。</p> <p class="ql-block">4、辽穆宗应历通宝</p><p class="ql-block">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951~968年)铸造应~历通宝钱。直径2.35厘米,重3.5克。钱文楷、隶兼备,旋读,文字古朴。</p><p class="ql-block">铜色暗红,制作粗糙。</p><p class="ql-block">制作粗糙也是辽钱的整体特征</p> <p class="ql-block">应历通宝是辽国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951-969年)所铸的年号钱,为<b>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b> 。</p><p class="ql-block"> 其钱文“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相似,具有辽钱风韵 。钱体一般为小平钱,直径约2.3-2.45厘米,重2.6-4.4克,有阔应、狭应、阔历、狭历、阔通、狭通等版别 。</p><p class="ql-block"> 应历通宝的价格因品相、版别及市场行情而异。目前全球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确认真品不足20枚,其中品相完整者不足5枚,稀缺性使其价格较高。普通品相的应历通宝市场价格在3万-8万元左右,如2023年华夏拍卖会上,一枚应历通宝以84750元成交。而品相较好、版别特殊的价格则更高,2010年雅昌拍卖的一枚应历通宝曾创下162.5万元的纪录,2014年背龙纹版本以211.2万元落槌。</p> <p class="ql-block">5、辽景宗保宁通宝</p><p class="ql-block">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年)铸造,径2.4厘米,重3.5克,铜色水红文旋读,书体楷</p><p class="ql-block">隶兼备,书体粗犷朴拙。光背,背缘郭欠均。显示出辽钱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气息。</p><p class="ql-block">1972年,辽上京遗址出土一窖铜钱,重二百八十公斤,共有六万余枚,其中就有保宁通宝钱。</p><p class="ql-block">景宗在位十五年,有保宁、乾亨两个年号,但我们目前所见辽钱只有保宁钱。</p><p class="ql-block">景宗中兴</p><p class="ql-block">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经济上:鼓励农耕,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如,减轻农民赋税,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注重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军事上:强化军事力量,积极训练军队,加强骑兵建设,提高军队的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扩张,巩固和扩大了辽朝领土。</p> <p class="ql-block">保宁通宝是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年)铸造的年号钱,为<b>古泉五十名珍之一</b>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 :钱文“保宁通宝”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材质多为高铅青铜,呈灰青色,质地脆硬,钱体较厚,边廓不修,文字朴拙粗犷,具有典型辽钱风格。</p><p class="ql-block">​存世情况:目前公认真品存世约10-15枚,主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蒙古辽上京博物馆等,民间流通可能性极低,市场所见多为仿品。</p><p class="ql-block">​市场价格:保宁通宝的价格因品相、版别及市场行情而异。普通品相的保宁通宝价格约在80万-150万元,顶级品相私洽价可达300万-500万元。如2025年7月,一枚公博82分,直径24.8mm的保宁通宝以80,500元成交。2020年西泠拍卖秋拍,一枚极美品,直径24.3毫米,重3.8克的“保宁通宝”以287万元人民币成交。</p> <p class="ql-block">6、辽圣宗<b>统和元宝</b></p><p class="ql-block">圣宗执政前期,其母萧太后辅佐,治国有方,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宋廷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开设榷场,开放交易。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辽圣……宗亲政后,完成社会封建化,契丹社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统和元宝:统和年间(983~1012年),铸造。钱径2.5厘米,重4.6克左右。钱文楷、隶兼备,旋读。</p> <p class="ql-block">统和元宝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铸造的年号钱。它属于<b>辽代“上八品”</b>钱币系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钱币特征:统和元宝为小平钱,形制多仿唐“开元通宝”,直径一般在22.5-25毫米之间,重量约为2.7-5.1克。钱文书体为隶书,楷隶相间,旋读,文字遒劲雄浑、古朴拙雅,“统”字的“系”字旁下端独特,“元”字上部的第二横笔画向左挑。其版式丰富,有小字版、大字广穿版、背星、背月、背星月等多种版式。</p><p class="ql-block">​铸造背景:统和年间,辽国在萧太后摄政下,国力达到巅峰,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同时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铸币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统和元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铸造的。</p><p class="ql-block">​价格:统和元宝的价格因品相、版别而异,普通版式价格在1万元左右,而特殊版式如背月纹版本价格可达3万元,极美品相者拍卖成交价曾接近3万元。如2025年4月,公博评级88分的统和元宝大样标价23,800元。</p><p class="ql-block">辽代统和元宝的市场价格近年来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统和元宝的价格因品相、版别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普通品相的统和元宝价格在3800元至5000元左右,极美品相的交易价在15000元至25000元之间。特殊版式如背月纹版本价格更高,2025年5月,一枚统和元宝小平背月文极美品成交价为30000元。2023年9月23日,华夏评级极美85的统和元宝背月成交价为30500元。</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统和元宝作为辽代中期货币改革的见证,兼具历史稀缺性和艺术价值,随着投资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古钱币收藏的热情增加,其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p> <p class="ql-block">7、辽兴宗<b>重熙通宝</b></p><p class="ql-block">重熙年间(1032-1055年)铸重熙通宝钱。一般直径2.4厘米左右,重2.7~3.4克之间。钱文隶书、旋读,字体隐起,光背无文。</p> <p class="ql-block">重熙通宝是辽国兴宗皇帝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铸造的小平钱 。</p><p class="ql-block"> 其钱文为隶书,旋读,光背无文,直径一般在2.2-2.5厘米,重1.9-4.2克 。重熙通宝版式较多,钱文有大字、小字之别,“通”字又有“隶通”(走之从“?”)和“楷通”(走之从“辶”)之分,其中“隶通”较少,大字钱尤少 。</p><p class="ql-block"> <b>重熙通宝的铸行是辽钱史上的一座分水岭</b>,在此之前辽代铸钱较少,此后辽钱逐渐丰富起来,币值也相对稳定,当时有“斗粟六钱”的记载 。</p><p class="ql-block"> 重熙通宝的价格因版别和品相而异。普通品相的楷通小字版重熙通宝价格相对较低,一般在200-500元左右;美品的价格可达500-1000元。楷通大字版、隶通版等相对少见的版式,价格则更高一些,普品价格在300-800元,美品价格能达到800-2000元左右。而一些特殊版式,如楷通背“月”纹版等,价格可能会超过2000元。</p> <p class="ql-block">8、辽道宗:</p><p class="ql-block">辽道宗耶律洪基笃信佛教,大兴佛事,虚耗国力,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辽由强盛转衰弱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辽圣宗时期,是大辽的巅峰时期。辽圣宗之子辽兴宗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道宗就是在祖父和父亲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上继位的。道宗在位四十六年,执政时间较长,先后使用过5个年号,每逢改元必铸新钱。</p><p class="ql-block">共<b>清宁通宝</b>、<b>咸雍通宝,大康通宝</b>与<b>大康元宝</b>、<b>大安元宝</b>、<b>寿昌元宝</b></p><p class="ql-block">图为清宁通宝</p><p class="ql-block">清宁年间(1055-1064年)铸造。此钱《辽史》未载,清代盛大士《泉史》说:"然清宁钱载在旧谱,今世尚有流传,此系辽史之脱漏也。"直径2.2~2.4厘米,重2.7~3.4克。钱体有大样、小样之分,但大都文字粗糙。</p> <p class="ql-block"><b>清宁通宝</b>是辽国道宗皇帝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年)铸造的钱币。</p><p class="ql-block"> 钱币特征:钱文“清宁通宝”为楷书,唯“宝”字尚留隶韵,旋读,光背无文。此钱有大样小样之分,大样笔画质朴,小样四字清奇,“宁”字宝盖下从“下”而不从“心”,“通”字“甬”头为“丷”,制作亦较粗疏,直径2.2-2.4厘米,重2.7-3.4克。</p><p class="ql-block">​存世情况:清宁通宝传世较多,历年均有出土,是<b>“道宗五泉”之首</b>,在辽代钱币中,它的数量相对不算稀少。</p><p class="ql-block">​市场价格:普通版清宁通宝普品价格在200元左右,美品400元以上;“省心宁版”普品参考价300元左右,美品600元以上。此外,2024年1月27日,一枚清宁通宝母钱以23500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咸雍年间(1065-1074年)铸造咸雍通宝钱。《辽史·食货志》记载,"道宗之世,钱有四等:曰咸雍、曰太康、曰大安、曰寿隆,皆因改元易名。咸雍通宝钱文楷、隶兼备,布局匀称,文字旋读,光背无文。直径2.4~2.7厘米,重2.7~3.6克。铜质红软,制作浑朴,古拙气韵。</p> <p class="ql-block">咸雍通宝</p><p class="ql-block">上大字版,"通"字首笔方头明显,"雍"字较肥。</p><p class="ql-block">下小字版,"通"字首笔宝盖头省笔。</p> <p class="ql-block">咸雍通宝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间(公元1065-1074年)铸造的钱币 。</p><p class="ql-block"> 钱币特征 :铜质红软,制作浑朴。面文“咸雍通宝”为楷书,楷中蕴隶,布局匀称,旋读,光背无文。钱体有大、小样之别,直径2.4-2.7厘米,重2.7-3.6克。</p><p class="ql-block">​版别分类:主要有普通版和大字版两种。普通版较为常见,“雍”字写得比较长;大字版稀见,存世量极少,其“通”字为方头通,“雍”字较为矮胖。</p><p class="ql-block">​市场价格 :普通版的市场价格在300元左右,大字版因存世稀少,目前发现应在10枚之内,市场价格在5万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大康年间(1075-1084年)铸造大康通宝、大康元宝两种钱。</p><p class="ql-block">大康钱币是辽朝钱币中存世量较多的一种,版别也很多,整体文字漫范不清。直径2.3~~2:4厘米,重2.7~3.5克。</p><p class="ql-block">大康通宝小平钱在大康系列钱币中数量最多。</p> <p class="ql-block">大康元宝</p><p class="ql-block">左敞腿"大",水"康",斜"宝"</p><p class="ql-block">右大康元宝异书 </p> <p class="ql-block">大康元宝是辽国道宗皇帝大康年间(公元1075-1084年)铸造的青铜质小平钱 。</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 :钱文为隶书,旋读,光背无文,有粗字、细字、阔大、狭大、阔康、大元、小元等多种版式。其制作粗疏,文字草率,笔画多有不清,且“大”“太”不分。钱币直径一般在2.25-2.4厘米,重1.9-3.9克,多为宽缘窄郭,郭有流铜,“康”“宝”二字写法常有异于常规。</p><p class="ql-block">​存世情况:大康元宝在辽代钱币中存世量相对较多,是<b>“辽下八品</b>”之一,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出土较多。</p><p class="ql-block">​市场价格:普通品相的大康元宝市场价格在300-500元之间,特殊版式如“圆珠点”版、“助国手”版等价格较高,“圆珠点”版真品价值可达1万多元。</p> <p class="ql-block">大康通宝</p><p class="ql-block">辽代大康通宝大银钱,重量28.5克,直径36.2毫米,厚度3毫米。面缘内径28.2毫米。</p><p class="ql-block">应为压胜钱,不用于流通</p> <p class="ql-block">大康通宝是辽国道宗皇帝大康年间(公元1075-1084年)铸造的钱币 。</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 :多为青铜质小平钱,钱文为楷书,然隶味犹存,旋读,光背无文。直径2.25-2.5厘米,重2.1-4.2克。版式变化较多,有粗字、细字、阔大、狭大、阔康、狭康等版式。</p><p class="ql-block">​存世情况:大康通宝在辽钱中存世相对较多,为<b>辽“下八品”之一</b>。</p><p class="ql-block">​市场价格:普通品相的大康通宝价格通常在300-450元,品相优良的可达700元左右。少数特殊版本如背星月小平铜钱价格可能更高,达到720元。极罕见的铜雕母或折五银质版本在拍卖会上曾创下146万至157万元的高价纪录。</p> <p class="ql-block">大康六年,瘞钱</p><p class="ql-block">直径4.85、厚0.4、外郭宽0.5、穿径1厘米,重47.8克。年号+纪年出土于墓葬中,称为"瘗钱"( yi ,殉葬钱)。</p> <p class="ql-block">大康六年钱币指的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六年(公元1080年)铸造的纪年铜钱,为青铜材质 。其钱文近似楷书,旋读,光背,铸制规整,钱体厚重。直径约4.85厘米,厚0.4厘米,重约47.8克,属于折十型钱币。</p><p class="ql-block"> 大康六年钱币为辽代瘗钱,是为墓主人殉葬而特铸的,并非正用品流通货币,<b>存世数量极少</b>,十分珍罕 。根据拍卖记录,类似的“大康六年”钱币在2020年的拍卖成交价格达到了人民币214,700元。在2025年1月的一场拍卖中,一枚大康六年铜钱估价在160,000-300,000元之间。</p> <p class="ql-block">大安元宝</p><p class="ql-block">大安年间(1085-1094年)铸造大安元宝钱。直径2.3~2.4厘米,重2.7~3.9克。背有的可见错范(移摸),制作较工整,文字清晰。</p><p class="ql-block">版别有两种:一为"短安"型,即"安"字与其余三字长短相仿;一为"长安"型,即"安"字狭长。短安版铸造量较多,长安版较少。</p> <p class="ql-block">长安找到个清楚的图放上</p><p class="ql-block">大安元宝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年间(公元1085-1094年)铸造的钱币 。其钱文楷隶兼备,一般“大安”二字为楷书,“元宝”二字存隶笔,面文旋读,光背无文 。钱体大小厚薄有变,小平钱直径一般在2.3-2.4厘米左右,重量大概2.7-3.9克 。</p><p class="ql-block"> 大安元宝版别较多,常见的有“短安”型和“长安”型 。“短安”型的“安”字与其余三字长短相仿,较为常见;“<b>长安”型的“安”字长度约为“短安”型的二倍,存世较少</b> 。</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b>折十型大钱,更为罕见</b></p><p class="ql-block">大安元宝的市场价格因版别、品相不同而有所差异。普通品相的“短安”版大安元宝价格通常在300元左右,品相较好的评级币价格会更高,如公博80分的短安版评级币标价约388元。“长安”版相对稀少,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例如2022年8月,一枚南京公博评级美85分的长安版大安元宝成交价为4181元。折十型大钱则更为珍贵,2010年嘉德秋拍拍出一品,成交价格为28万元</p> <p class="ql-block">寿昌元宝</p><p class="ql-block">寿昌年间(1095-1100年)铸造。直径2.3厘米,重2.7~3.9克,钱文隶书、旋读。制作粗劣,文字漶漫不清。光背无文,有的可见错范。《辽史·食货志》中将寿昌误为"寿隆",此钱可勘正史料之误。</p> <p class="ql-block">寿昌元宝是辽国道宗皇帝寿昌年间(公元1095-1101年)铸造的钱币,为道宗五泉之最后一品 。</p><p class="ql-block"> 寿昌元宝多为铜质小平钱,面文“寿昌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无文,直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重2.7-3.9克 。其版别较多,较为常见的是普通小平钱,此外还有“长昌”版,即“昌”字的字形较长,相对少见。“双挑元”版则更为罕见,面文中的“元”字第二笔左右都上挑。另外,寿昌元宝还有折二、折三、折五等大面值钱币,以及银质、金质的钱币,多为宫中赏赐或用于大型祭祀仪典之用。</p><p class="ql-block"> 寿昌元宝的价格因版别、品相不同而有所差异。普通版别的小平钱价格在300-500元之间,品相较好的极美品参考价在700-1500元左右。“长昌”版的普品参考价在400元左右,美品可达700元。折五型的寿昌钱较为珍贵,2010年曾以235200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折五寿昌元宝</p><p class="ql-block">直径40毫米,重28.4克。中国某某</p><p class="ql-block">拍卖公司2006春季拍卖会,图录号:3820。估价:RMB150,000</p> <p class="ql-block">寿昌贰年大钱,39.2克</p><p class="ql-block">年号+纪年民俗钱</p> <p class="ql-block">9、天祚( zuo )帝:《辽史·食货志》:"天祚之世,更铸乾统、天庆二等新钱。"乾统元宝、天庆元宝</p><p class="ql-block">乾统年间(1101-1110年)铸造乾统元宝钱,分小平和折十两种。今天我们所见多为小平钱。</p><p class="ql-block">图为乾统元宝</p><p class="ql-block">小平钱,旋读,钱径24毫米左右,重量3~4克之间,"乾"字作"轧"字,干勾乾。</p> <p class="ql-block">乾统元宝折十</p><p class="ql-block">左侧:直径47毫米,重24.3克。钱文书写劲道有力。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右侧:乾统元宝折十大钱,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天庆元宝</p><p class="ql-block">天庆年间(1111-1120年)铸造天庆元宝钱,分小平和折十两种。小平钱直径2.3~2.6厘米,重3.15~5克。"元"字左挑,"庆"字较长。</p> <p class="ql-block">大辽天庆</p><p class="ql-block">纪念币,非流通币</p><p class="ql-block">直径45毫米。文字遒劲,旋读。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折五大型天庆元宝</p><p class="ql-block">直径41.8毫米中国某某拍卖公司2011秋季拍卖会图录号:2649成交价:RMB184.000</p> <p class="ql-block">辽钱基本特征总结:</p><p class="ql-block">1、《辽史·食货志》记载,岁铸钱五百贯,当时一般用唐代或北宋的旧钱,故辽钱很少。辽兴宗之前的钱币出土的很少,兴宗之后的钱币今发现的较多。前八品难寻,后八品易得。</p><p class="ql-block">2、铸造技术不及中原,铸造非常粗糙,钱背往往移廓,地章不是很平整。</p><p class="ql-block">3、文字不规整,楷、隶相间,旋读,字体较浅。部分字体有走形缺划。</p><p class="ql-block">4、含铜量较高,颜色大多数偏红,有"辽钱赤红"之说。</p><p class="ql-block">辽朝218年,铸币为什么少?</p><p class="ql-block">1、通过多次对外战争夺得大量的岁币银和绢帛,其中北宋最多,大量的岁币弥补了辽的财政支出。</p><p class="ql-block">2、在边界开设榷场开展交易,宋廷输出大量的茶叶、丝织品、铜钱等生活必需品,而辽主要输出牛、马、羊等牲畜,大量的宋朝钱流入北方。</p><p class="ql-block">3、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进程中,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交换方式是以物易物。</p><p class="ql-block">4、境内铜矿资源少,铸造水平不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辽非年号钱</span></p><p class="ql-block">通行泉货,辽早期铸币</p><p class="ql-block">"通行泉货",钱名应是仿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永通泉货"之名。旋读,光背。直径2.4厘米,重2.9克。国家博物馆藏。存世稀少,充分体现出辽早期的铸币风格和特点。</p> <p class="ql-block">通行泉货</p><p class="ql-block">3.7克,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最早记录通行泉货的是洪遵的《泉志》,书中将其列为不知年代品,曰:"右通行泉货,余按此钱径八分半,重二铢四紫,铜质简古,汉八分体,背文穿上有月形"。</p> <p class="ql-block">天朝万顺(或天神千万),契丹文</p><p class="ql-block">背有两种,上无内外廓,下有</p> <p class="ql-block">天朝万顺(或天神千万),契丹文拓片</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收藏一枚银质契丹大字钱币,正面阳文,背面阴文。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1克,1977年发现于辽上京遗址城西耕地。</p> <p class="ql-block">天朝万顺</p><p class="ql-block">直径38.5毫米。</p><p class="ql-block">中国某某拍卖公司2006春季拍卖会图录号:3673成交价:</p><p class="ql-block">rmb528,000</p> <p class="ql-block">千秋万岁</p><p class="ql-block">钱体硕大厚重,穿廓周正,钱文笔道遒劲工整。形制古朴厚重。</p><p class="ql-block">目前所见有多种版式,按钱径分有大小两种;按钱背有光背、背婴戏纹、背上月、背龙纹等多种。工艺有鎏金技术。极罕见。</p> <p class="ql-block">千秋万岁</p><p class="ql-block">直径43毫米,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辽朝的契丹文钱币铸造数量极少,一说是为了庆贺皇帝庆典所铸造的吉语铸币,二是与宋朝作战胜利之后铸造的纪念物。如"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福寿永昌""千秋万岁"等。</p> <p class="ql-block">巡贴钱,皇帝四时巡守时赏赐随行下属。辽朝独有</p><p class="ql-block">上百贴之宝,直径35毫米。光背。</p><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下巡掷拾贴,直径41毫米。重35.1克。光背。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上牡(壮)国元宝,直径22.5毫米,重2.3克。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下助国元宝,直径23毫米,重2.2克。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以上两枚钱功能待考,均为小平钱</p> <p class="ql-block">非年号钱的性质</p><p class="ql-block">辽代非年号前有两类,分别是契丹文和汉文钱。契丹文钱铸造于太祖神册五年(920年)颁布契丹大字以后。汉文钱有通行泉货、开丹圣宝、寻贴千宝、寻贴拾掷、百贴之宝等。</p><p class="ql-block">非流通钱币,应该是赏赐钱,属于纪念币性质,赐予臣下,宣扬功德和吉祥,并使之传于万世。</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西夏钱币</p><p class="ql-block">西夏简史</p><p class="ql-block">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纪,在中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自称大夏或大白高国。因地处西北,中原宋朝称它为西夏。西夏最强盛时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大部、陕西北部、甘肃西部以及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人口200多万,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立国近二百年(1038-1227),积极吸收汉文化,凭借良好农牧自然条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推进了西北地区的统一及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为元代大统一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西夏钱币史料,因为历史关系,存留不多,一直是钱币学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借助于西夏史、西夏文研究成果,对传世品、出土品的分析研究,获得可喜的成果。</p><p class="ql-block">西夏仁宗天盛、乾祐年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正是因为西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在二百年的统治时间内,货币经济较为发达,金属钱币种类比较齐全。由于西夏的铸造技术比较先进,故钱币铸工精良,形制规整。</p><p class="ql-block">西夏历代统治者均有铸币,这一方面说明西夏社会发展环境较为安定,同时也说明统治者对钱币的铸造极为重视。</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p><p class="ql-block">左惠宗大安宝钱</p><p class="ql-block">右毅宗福圣宝钱</p><p class="ql-block">中崇宗贞观宝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仁宗乾祐宝钱</p><p class="ql-block">右桓宗天庆宝钱</p><p class="ql-block">西夏文钱币称为"宝钱",早期西夏文钱币笔画简朴,乾祐天庆年间,笔画整齐有力。</p><p class="ql-block">"西夏文钱币皆为光背,左小平钱。</p> <p class="ql-block">汉文钱:</p><p class="ql-block">惠宗 大安通宝</p><p class="ql-block">崇宗 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和大德通宝</p><p class="ql-block">仁宗 天盛元宝和乾祐元宝</p><p class="ql-block">桓宗 天庆元宝</p><p class="ql-block">襄宗 皇建元宝</p><p class="ql-block">神宗 光定元宝</p><p class="ql-block">特征:铸造精制,钱文书写规整,包括篆书、楷书、隶书、篆书、行书。材质有铜、铁两种</p> <p class="ql-block">崇宗元德重宝</p><p class="ql-block">大钱,直径30.5毫米,重8.6克。</p><p class="ql-block">楷书对读。</p><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钱币五十名珍之一</p> <p class="ql-block">元德通宝</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崇宗李乾顺在元德年间(1119-1126年)铸造三种汉文钱?</p><p class="ql-block">联金灭辽,屡次打败宋朝军队,领土扩张至阴山以南国力强盛。铸造汉文钱目的是彰显政权的正统性。</p> <p class="ql-block">大德通宝</p><p class="ql-block">崇宗大德年间(1135-1139)</p><p class="ql-block">楷书、对读</p><p class="ql-block">小平、折二、折三三等。</p> <p class="ql-block">仁宗天盛元宝(铜、铁)</p><p class="ql-block">仁宗在天盛年间正式设立铸钱的专门管理机构一通济监。此时,北宋灭亡,西夏乘机攻取陕西等地,掌握了北宋部分的铸钱技术,提高了铸钱质量,开始大量鼓铸钱币。</p> <p class="ql-block">左折元版</p><p class="ql-block">天盛元宝</p><p class="ql-block">是西夏仁宗李仁孝在位期间(1149-1170年)铸造。直径普遍在23~24毫米之间。天盛年间,西夏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因此天盛元宝的铸造数量多、工艺精湛、文字秀丽,堪称西夏钱币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由于西夏地区铜资源匮乏,铁资源丰富,因此天盛铁钱的存世量也较多。</p> <p class="ql-block">天盛元宝背"西"字</p><p class="ql-block">1、钱币学界前辈王荫嘉《天盛铁钱背西》,认为背"西"字是代表铸钱机构"西兴监"。</p><p class="ql-block">2、近年有学者考证认为背"西"字是纪铸地"西平府"(西夏陪都,今宁夏吴忠地区)。</p><p class="ql-block">国博古代中国存,非常稀少</p> <p class="ql-block">乾祐元宝 </p><p class="ql-block">左(铜)右(铁)</p><p class="ql-block">直径2.3~2.5厘米,重3~4.5克之间。此钱有铜、铁两种材质,铜钱出土很少,铁钱出土很多。</p> <p class="ql-block">左桓宗天庆元宝</p><p class="ql-block">右辽天庆元宝</p><p class="ql-block">天庆元宝钱为小平钱,直径2.3~2.5厘米,重4~4.5克之间。钱文为楷书、旋读,光背或有月文,文字匀整秀气,制造精整,和仁宗的天盛元宝钱可谓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襄宗皇建元宝</p><p class="ql-block">铸于1210-1211年。钱径2.35~2.55厘米,重3.5~5克之间,钱文楷书、旋读,光背或有月文,书体端庄秀丽,边廓峻深,制作精整。皇建年号虽然只行用了一年多,并且处于蒙古族大举进攻西夏之时,但今所见皇建元宝钱出土和传世仍较多,说明此时西夏的钱币铸造业极其发达。</p> <p class="ql-block">神宗光定元宝</p><p class="ql-block">铸于1211-1223年。直径约2.5厘米左右,重3.3~4克之间,汉字书写钱文,分楷、篆二体,均为旋读,文字清晰,字口深峻,边廓规整,制作精良,光背或有星文。楷书光定元宝钱传世和出土较多,篆书光定元宝钱极少,这是西夏诸多钱币中唯一一种用篆书书写钱文。</p> <p class="ql-block">西夏钱币总结</p><p class="ql-block">西夏钱币一般有铜、铁两种,铜钱使用区在西夏故地的西部,铁钱使用则在东、东北地区(既宋西夏、金西夏边境地区行使)。</p><p class="ql-block">西夏钱币出土于今天的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区。西夏钱币制作精美,文字笔画秀挺端庄,轮廓规整,是西夏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种反映。</p><p class="ql-block">西夏的铸币制度深受宋铸币制度的影响,全系年号钱,币材有铜、铁之别。</p><p class="ql-block">已知的西夏钱币中计有西夏文钱币5个年号5个品种,汉文钱币8个年号9个品种,总计14个品种,出土于今天的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区。</p><p class="ql-block">这两种货币自成体系,汉文钱称"元宝""通宝"或"重宝",西夏文钱则称"元宝"或"宝钱",而且以"宝钱"为主,这一特点在其他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形式中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金朝钱币</p><p class="ql-block">金史简史:</p><p class="ql-block">金朝,是十二世纪初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自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阿骨打称帝共历九帝,统治中国北部地区长达一百二十年。</p><p class="ql-block">疆域东到渤海,南到淮河,西接西夏,北到黑龙江流域与南宋、西夏鼎峙。1234年,亡于蒙古政权。</p><p class="ql-block">金在灭辽、北宋的战争中,一跃成为强国。辽和北宋旧地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对金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女真族由原始的实物交换阶段,跃进到以金属货币作为等价物的货币交换阶段,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金朝建立之初主要使用在辽、宋战争中掠夺来的辽宋旧钱。</p><p class="ql-block">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后,陆续印造纸币(交钞)和铜钱。章宗之后,白银逐渐成为民间的主要交换手段。</p><p class="ql-block">金朝的货币,分为铜钱、白银和纸币三种。</p> <p class="ql-block">皇统元宝</p><p class="ql-block">金熙宗在位期间(1141-1149年)铸造。篆书、旋读。直径为2.3厘米。首次发现于1936年辽宁法库县古钱窖藏,经泉商转售,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存世极罕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金朝的金属铸币</p><p class="ql-block">金正式铸造铜钱,史书记载始于海陵王完颜亮统治的正隆年间(1156-1160年)。</p><p class="ql-block">"(正隆三年1158年)二月,中都置钱监二,东曰宝源,西曰宝丰。京兆置监一,曰利用。三监铸钱,文曰'正隆通(元)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字文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金史·食货志》</p> <p class="ql-block">1、海陵王正隆元宝</p><p class="ql-block">上右五笔正隆</p><p class="ql-block">下左俯"正"</p><p class="ql-block">下右行"元"大字</p><p class="ql-block">海陵王正隆元宝的市场价格因版别和品相而异,普通版价格较为亲民,稀有版别价格则较高。</p><p class="ql-block"> - 普通版:普通光背正隆元宝存世量较大,市场价格通常在5-40元之间。</p><p class="ql-block">​- 五笔正隆:根据品相和评级不同,价格差异较大。2025年8月8日,北京公博88分的五笔正隆元宝成交价为1.25万;2025年7月2日,北京公博总部评分85的五笔正隆元宝成交价为3520元。</p><p class="ql-block">​- 俯正:普通美品的俯正版正隆元宝价格在七八千元左右,品相较好的可达1.2万-2万元,2025年春季出现的一枚保存完好的极美品(评级机构评分90分以上),成交价突破3万元。</p><p class="ql-block">​- 行元大字:通货美品的行元大字市场参考价约1.5万元,中上品在2.5万-3万元之间,极美品则可达4万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五笔正隆有两个大的版别,四笔和五笔,其中五笔稀有</p><p class="ql-block">正隆元宝的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正隆元宝直径2.5厘米,重3.4克左右钱文仿效北宋大观通宝小平钱,楷书、旋读光背。文字秀美,肉好明净,边廓整齐,铸造精工,可称中国古钱币之精华。正隆元宝钱是金代最早的金属铸币,至此,金朝开始铸行铜钱。</p> <p class="ql-block">2、金世宗大定通宝</p><p class="ql-block">金世宗执政初期未曾铸钱,大定十八年(1178年),金世宗决定继续铸钱,在中央由尚书省总负其责,下设各铸钱监,具体组织实施铸钱事宜。每一监由皇帝直接指派一名相当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员前往监制。同年,在代州(今山西代县)设钱监,开始铸造大定通宝钱。至大定十九年,铸钱16000余贯。大定二十年,命名代州监为阜通监。</p> <p class="ql-block">大定通宝钱有小平、折二(很少)两等,钱文仿宋徽宗瘦金体、对读。其中小平钱直径2.5~2.8厘米,重3.5~4.2克之间,多光背,另有背"申""酉"等字纪年钱,穿上或穿下;亦有少量铁钱。折二钱铸量极少。</p><p class="ql-block">- 形制特征 :有小平和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小平钱有铜、铁两种质地,铜钱背有铸“申”“酉”字者。折二钱常见白铜质,光背。小平钱直径2.2-2.65厘米,重量2.8-5.4克;折二钱直径2.8厘米,重量9-9.2克。</p><p class="ql-block">​- 版别分类:版别丰富,常见的有纤字版、圆珠点大定、大字版等。其中,纤字版最为常见,圆珠点大定的“定”字宝盖上面一点近似圆形,大字版的“通”与“宝”两字阔大。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版别,如三角通、背上申、背下酉等,这些版别因铸造量少,价格相对较高。</p><p class="ql-block">​- 市场价格:普通光背小平钱因铸造量大,价格较为亲民,通常在50-100元之间。特殊版别价格则较高,如背上申版成交价约1450元,三角通版达1400-1629元,折二版曾创下19775元的成交记录。</p> <p class="ql-block">大定通宝纪年位置不固定,下中穿下申,下右穿上酉</p> <p class="ql-block">三角通,大字版</p> <p class="ql-block">上铁钱背穿四决文(背面穿孔四角各有一道斜纹)</p><p class="ql-block">下铁范铜-用铁范铸造的铜钱</p><p class="ql-block">大定通宝特征:</p><p class="ql-block">外廓圆润,穿廓方正,地章平整光滑;钱文仿北宋瘦金体,楷书,笔画深俊简练,端庄秀美;</p><p class="ql-block">铸造精良,铸工规整,边缘整齐;铜铁两种,版别多样。</p><p class="ql-block">参考价格</p><p class="ql-block">普通光背版:价格在300-80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普通背“申”“酉”版:价格在500-120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背“申”“酉”大样:价格在2000-500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合背/合面版:价格在10000-50000元左右,视品相而定。</p><p class="ql-block">​铁钱:较为罕见,价格无固定标准,多在数万元以上。</p> <p class="ql-block">3、金章宗:泰和通宝、泰和重宝</p><p class="ql-block">章宗当政后,以收铜铸钱弊端多、费用巨大,而所得钱币甚少为由,废除了代州阜通监和曲阳利通监,停止铸钱。其后施行的主要以银、钞、宝货为主的货币制度,致使银、钞价格不平衡,流通不便,宝货又因私铸掺假较多而渐不流通,加之限钱的法令,造成金朝钱币不够用的局面。</p><p class="ql-block">为解决货币领域的矛盾,金朝再次开铸铜钱,于泰和年间(1201-1208年)铸造和使用了泰和通宝泰和重宝两种钱币</p> <p class="ql-block">泰和通宝:钱文为楷书,仿瘦金体风格,直读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等。小平钱直径2.4厘米,重3.6克;折二钱直径2.7厘米;折三钱直径3.2厘米;折五钱直径4.4厘米。</p><p class="ql-block">小平钱普通品相市场价约3000-8000元,美品可达1万-3万元。</p><p class="ql-block">折三普通品相价格在5万-10万元,美品能超过15万元。</p><p class="ql-block">折五存世稀少,如2012年4月北京瀚海上拍的一枚“泰和通宝楷书折五”试铸钱,以44.85万元成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折十存世稀少,曾有品相不错的在拍卖会上拍出上百万的高价。</span></p> <p class="ql-block">泰和重宝:钱铸于泰和四年(1204年),主要为折十篆书钱,钱径4.5厘米左右,重18克左右,钱文为玉箸篆、对读,传为当时书法家党怀英所书,字体典雅端庄,制作精美,光背无文。</p> <p class="ql-block">4、卫绍王钱币</p><p class="ql-block">卫绍王崇庆年间(1212-1213年)铸造崇庆通宝和崇庆元宝两钱。崇庆通宝钱文楷书、对读,有小平、折二、折五三等。小平钱直径2.4厘米,重3.6克;折二钱直径2.7厘米,重6.4克。钱文楷书、对读,光背。元宝钱文篆书、旋读,字体类似泰和重宝的玉箸篆,光背,为折五大钱。</p><p class="ql-block">图为崇庆通宝</p><p class="ql-block">面文“崇庆通宝”楷书直读,仿瘦金体,光背无文,其存世极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2枚,均为民国名家旧藏,建国后鲜有发现,是古钱大珍,市场价格较高。</p><p class="ql-block">普通小平钱真品估值约5万至7万元,折二型同等品相亦在此区间。根据品相和版别的不同,价格会有所差异,2010年一枚崇庆通宝折二钱以29.12万元的价格成交,2016年11月,华夏古泉网以19.656万元成交一枚好品,2018年4月,华夏古泉网又以32.184万元成交一枚美品。</p><p class="ql-block">崇庆通宝折三型存世不超3枚,顶级品相传闻报价超1200万元;</p> <p class="ql-block">崇庆元宝 :同样铸于金卫绍王崇庆年间,由青铜铸造。近年发现元宝钱为楷书与篆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旧谱载有当五大钱,直径在3.3-3.6厘米之间,近年折拾型大钱也有面世。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目前全国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几个版别。其钱文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p><p class="ql-block">崇庆元宝折五型存世仅1枚,2021年中国嘉德春拍,一枚存疑的崇庆元宝折五篆书钱以632.5万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至宁元宝:是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铸造的钱币 。</p><p class="ql-block">至宁元宝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其中小平钱已被泉家审定为伪作 。目前存世的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该孤品直径约35毫米,重约11.4克,铜色紫红,宽缘窄郭,狭穿,楷书旋读,文字遒劲,有崇宁钱风范,光背,背面有明显的压痕 。</p><p class="ql-block"> 这枚至宁元宝曾为民国收藏名家方药雨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列为中国古代钱币五十名珍之一,珍罕无定价。</p> <p class="ql-block">5.金宣宗钱币</p><p class="ql-block">贞佑通宝是金宣宗完颜询贞佑年间(1213-1217年)铸造的钱币,它配合贞佑钞发行 。</p><p class="ql-block"> 贞佑通宝钱文为楷书,对读,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版式,光背无文 。其钱体铸造精整,方正圆矩,穿轮干净利落,字口清晰可辨,“贞佑通宝”四字笔画横直竖立、颇具力道,布局协调对称,字廓高凸、缘廓规则,尽显金代楷书的独特风格与铸币工艺水准。其中,“贞”字的“貝”字向左穿出并拉长,与“上”构成上下呼应,显得更加平衡好看。</p><p class="ql-block"> 贞佑通宝存世数量极少,三种版式相加存世不超过十数枚,折二版式尤为罕见。在收藏市场上,贞佑通宝价格高昂,2021年西泠拍卖会上,一枚贞佑通宝折三钱拍出287万的高价,2021年嘉德拍卖会上,一枚有修补的贞佑通宝折三成交价格为7.8万。</p> <p class="ql-block">6、伪齐刘豫政权钱币</p><p class="ql-block">1130年,金太宗立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建元阜昌,建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府),后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统治中原地区,史称"伪齐"。1130年至1137年,伪齐政权沿袭自唐代以来以年号为货币命名的习惯,陆续铸造了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三种铜钱。</p> <p class="ql-block">阜昌元宝</p><p class="ql-block">钱文为楷、篆二体,旋读,小平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4.5克左右。</p><p class="ql-block">阜昌元宝:篆书小平市场成交价约25000元,楷书小平市场成交价约44000元。</p> <p class="ql-block">阜昌通宝</p><p class="ql-block">钱文为楷、篆二体,对读,折二钱,直径2.9厘米左右,重7.8克左右。</p><p class="ql-block">阜昌通宝:篆书折二市场成交价约45000元,楷书折二市场成交价约41400元。</p> <p class="ql-block">阜昌重宝</p><p class="ql-block">钱文为楷、篆二体,对读,折三钱。直径3.4厘米左右,重11克左右。</p><p class="ql-block">阜昌重宝:楷书折三市场成交价约50000元。北京公博90金的阜昌重宝折三篆书,2025年成交价在5.22万-5.33万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阜昌钱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阜昌钱文字清晰精美,书法俊逸,铸工精湛,比一般北宋钱都要精整,与北宋时期崇宁、大观、宣和等钱比较不相上下,承袭了徽宗铸钱的余韵。</p><p class="ql-block">由于刘豫政权存在只有短短的八年,所铸阜昌钱数量稀少,加之阜昌钱的发行流通区域基本上与伪齐政权区域相同,仅限于北方局部地区,再加上时代久远,时至今日,阜昌钱存世极少,篆书体更少。</p> <p class="ql-block">金朝铸币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1、铸造技术水平高超,轮廓规整,铜质精良。</p><p class="ql-block">2、钱文书写精美,以楷书为主。通宝钱文对读,元宝钱文旋读。</p><p class="ql-block">(原因:获得了原北宋在陕西的铸钱作坊和铸钱业手工工人,以及铸钱技术。3、铸量较少。)</p> <p class="ql-block">二、金朝纸币</p><p class="ql-block">金朝纸币发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从海陵王贞元二年开始发行交钞到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纸币币值稳定时期;</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是从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至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是纸币开始膨胀时期;</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是从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至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朝灭亡,是纸币通货膨胀走向崩溃时期。</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按察转运司奉户符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旨印造通行交钞内中都南京交钞库北京上京</p><p class="ql-block">咸平府省库倒换钱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上京咸平府省库倒换钱钞</p><p class="ql-block">攒司(押)库子(押)覆点勘讫都目(押)</p><p class="ql-block">伪造交钞处斩赏钱叁伯贯文</p><p class="ql-block">贞祐二年月日印造钞库子(押)</p><p class="ql-block">印造钞官(押)</p><p class="ql-block">尚书户部委差官(押)</p> <p class="ql-block">1978年,山西新绛县梁村出土贞祐宝券五十贯两合同钞版</p><p class="ql-block">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不限年月许于平</p><p class="ql-block">阳太原府路官府倒换钱券</p><p class="ql-block">库掐专副攒司(押)</p><p class="ql-block">伪造者斩赏宝券叁伯贯</p><p class="ql-block">贞祐四年月日</p><p class="ql-block">印造库库子(押)攒司宝</p><p class="ql-block">券库使(押)副判官</p><p class="ql-block">印造库使(押)副判</p><p class="ql-block">官尚书户部句当官(押)</p> <p class="ql-block">贞祐宝券五贯八十足陌铜质钞版,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金代"圣旨回易交钞"铜钞版(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钞版所印纸币是与白银兑换的,钞版上的面额为"银壹两",在"银壹两"两侧用九叠篆对称书写"伪造者斩,赏银伍锭"</p> <p class="ql-block">三金朝银铤</p><p class="ql-block">金朝在对辽、宋的战争中通过掠夺及索要"岁币获得了大量的金银。另外金朝还鼓励民间开采金银,虽然初期有金银税,但至大定十二年(1172年)就废除了。</p><p class="ql-block">金代白银货币分大小两种形式:大者,为五十两银铤;小者,为承安宝货银艇。</p><p class="ql-block">作为称量货币的白银以银铤的形式一直存在于金朝流通领域,起初官铸每枚银铤重五十两,折合铜钱一百贯。</p><p class="ql-block">金代五十两银铤形制特点:两端呈弧形,中间呈束腰状,正面微凹,有波纹,背面呈蜂窝状麻面,蜂窝直径较大。其形制大体同于南宋银。铤面錾刻铭文。</p><p class="ql-block">种类:根据铭文,金代银铤可分为贡银、税银等几种。</p> <p class="ql-block">金朝"大定廿一年"五十两银铤,重量1989克,长151.9毫米,束腰宽62.6毫米,头宽89.8毫米。</p> <p class="ql-block">铤面上下两处黑斑,系银液中析出的黑色物质,漂浮在银液上,最后凝固。辨识金代银铤真伪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承安宝货</p><p class="ql-block">因五十两银铤重量大,流通不便,加之交钞贬值、铜钱短缺以及府库白银储量巨大等因素,因此铸造小重量银铤以便于流通就显得十分必要。</p><p class="ql-block">金政府于承安二年(1197年)开铸自重一两至十两、分为五商的银铤,命名为"承安宝货",规定"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并制定了私自销毁熔铸、截留的奖惩办法。</p><p class="ql-block">后因民间私铸蜂起,劣币充斥市场,致使众多商肆倒闭,导致商民拒用。面对如此局面,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被迫下令停铸。</p> <p class="ql-block">金朝"承安宝货"壹两银铤,重量40.2克,长43.2毫米,束腰宽20毫米,最大蜂窝直径9.3毫米。</p><p class="ql-block">背部蜂窝是鉴定银</p><p class="ql-block">锭真伪的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承安宝货壹两半银铤,"库口""部口"分别为当时"交钞库"的"检勘"押记。</p> <p class="ql-block">承安宝货发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承安宝货银铤只发现有一两和一两半两种,其余三种一直没有发现。承安宝货银铤流通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其在中国货币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第一次以白银铸造并正式标明法定纪值的货币,从白银称量货币的传统中脱颖而出,是一次新的突破和尝试,对以后元、明、清乃至民国的白银货币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元朝钱币</p><p class="ql-block">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p> <p class="ql-block">元朝流通钱币种类</p> <p class="ql-block">一、元朝金属铸币</p><p class="ql-block">(一)元朝建立之前的钱币</p><p class="ql-block">元朝未在建国之前称作蒙古汗国或大朝,元在此时铸造"大朝通宝"钱,有银、铜两种,制作都很草率,钱文为楷书、对读,文字仿照北宋的大观通宝钱。</p><p class="ql-block">材质与形制: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直径约20毫米,厚1.4毫米,穿5毫米,光背无文,面文正楷对读,书法浑厚雄健。</p><p class="ql-block">​铸造工艺:铸期在元朝初期统一中国以前,部分背面有印文,但意义不明,铸工较差。</p><p class="ql-block">大朝通宝因历史地位特殊、存世量稀少,价格较高。普通铜钱市场价格通常在数万元,银钱则因更为罕见,价格可达数十万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朝通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左钱径23毫米,重2.3克 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右某拍卖公司2017年春季拍品,钱径20.6毫米。银质。</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大朝通宝</p><p class="ql-block">钱文漫晦,制作不精。存世量非常少,尤其是铜质钱币,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银质大朝通宝钱。钱径1.6~2.3厘米,重1.4~3.5克之间。钱背有的铸有阳文,有的光背。</p> <p class="ql-block">1260年忽必烈取得汗位,建元"中统",至1264年铸造中统元宝钱。楷、篆两种书体,楷书为对读,篆书为旋读,皆为小平钱,背无文。钱径2.4厘米左右,文字秀美,有宋钱的遗风。</p><p class="ql-block">-材质与形制:材质为青铜,多为小平钱,直径约23.5毫米,厚度约2毫米,重量在4.6克左右。</p><p class="ql-block">​钱文书法:有楷、篆两种书体,楷书为对读,篆书为旋读,背面多为光背,部分有四星纹等。</p><p class="ql-block"> 中统元宝因存世稀少,价格较高。普通品相的中统元宝成交价集中在8-15万元区间,品相极美者价格更高,如阔缘大样版在杭州西泠印社2024年春拍中创下32.2万元的拍卖纪录。</p> <p class="ql-block">(二)元世祖忽必烈铸币:至元通宝(汉文和八思巴文)</p><p class="ql-block">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铸造的铜钱为至元通宝钱,这是元朝建国以后的第一种年号铜钱。<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世祖忽必烈于1285年至1294年铸造,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于1335年至1340年也有铸造。</span></p><p class="ql-block">至元通宝钱文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汉文钱为楷书,对读。</p><p class="ql-block">材质与形制:通常为青铜质,有小平、折二、折三等不同规格。小平钱直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折二钱直径约2.7厘米,重6.2克左右;折三钱直径约3.1-3.2厘米,重9-9.6克。</p><p class="ql-block">​钱文书法:有汉文、蒙文两种,汉文为楷书,汉、蒙文钱文均对读。元顺帝铸造的至元通宝版式繁杂,除光背外,还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其中四体文钱最为独特,面文“至元通宝”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价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普通版别:至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参考价700元左右,蒙书小平光背2200元左右,楷书折二光背1200元左右,蒙书折二光背850元左右,楷书折三光背4200元左右,蒙书折三光背105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珍稀版别:如至元通宝小平背玉草书普品参考价1万元左右,美品2万元以上;四体文钱存世甚少,市场参考价8万元左右,好品估价20万元以上。</p> <p class="ql-block">(三)元成宗帖木耳钱币:元贞通宝(汉文和八思巴文)元贞元宝,大德通宝(汉文和八思巴文)</p><p class="ql-block">右侧 元贞通宝(八思巴文)</p><p class="ql-block">元贞通宝是元朝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行的钱币。</p><p class="ql-block"> 钱币特征 :有青铜质小平钱、折二钱和折三钱。小平钱直径约2.1-2.2厘米,重2.5-3.7克;折二钱直径2.5厘米,重3.6克;折三钱直径3.1厘米,重10.7克。小平、折二钱文为汉文,楷书直读,折三钱文为蒙文(八思巴文),均对读。</p><p class="ql-block">​价格:汉文楷书小平光背基础款市场价3000元左右,折二型约8000元。蒙文折三型普通品相价格约2800元,品相极美者超10万元。特殊版本如母钱等价格更高,2012年蒙文母钱曾创下210万元的成交纪录。</p> <p class="ql-block">元贞通宝 八思巴文折三</p> <p class="ql-block">大德通宝</p><p class="ql-block">是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年间(1297-1307年)铸行的钱币 。</p><p class="ql-block"> 材质与形制:青铜质,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小平钱直径约2.4厘米,重3.4克左右;折二钱直径约2.7厘米,重6.3克左右;折三钱直径约3厘米,重9.4克左右。</p><p class="ql-block">​钱文书法: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为楷书,直读;蒙文为折三型只有大钱,光背无文。汉文钱有小平,折二,折三钱,有钱文连缘离郭、离缘连郭等版式。</p><p class="ql-block"> 小平汉文:美品价格为11500元。</p><p class="ql-block">​折二:美品价格为4025元,蒙文极美品价格为11500元。</p><p class="ql-block">​折三汉文:GBCA古-美品80的价格为66700元。</p><p class="ql-block">​ 折三蒙文:极美品价格为138000元。</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大德通宝,直径32毫米,厚3毫米</p><p class="ql-block">"大德"是元成宗的第二个年号,共使用十一年,成宗继世祖之后,作为守成之主,垂拱而治,史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p> <p class="ql-block">(四)元武宗海山:至大通宝和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八思巴文。1307年继位,次年,改元"至大"。至大二年(1309),立尚书省,改革币制,发行至大银钞,始行至大铜钱。</p><p class="ql-block">左至大通宝小平</p><p class="ql-block">右至大通宝折二,少见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至大通宝 小平钱</p><p class="ql-block"> 形制特征 :直径一般在2.1-2.4厘米,重2.8-4克,钱文为楷书,直读,有宽缘、窄缘、大样、小样、粗字、细字等多种版别。</p><p class="ql-block">​价格:普通品相的小平钱市场价格在180-220元左右,特殊版别如“异范合背”等稀有品种价格可能达到数万元。</p> <p class="ql-block">至大通宝 折二钱</p><p class="ql-block"> 形制特征:直径约2.8厘米左右,钱文“通宝”二字书体仿金代“泰和通宝”楷书折二型,铸造规整,文字俊美。</p><p class="ql-block">​价格:折二钱存世稀少,估价在5-10万元,2023年香港春拍中,一枚品相完美的至大通宝折二钱以12.8万美元落槌。</p> <p class="ql-block">至大元宝</p><p class="ql-block">是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行的钱币,与至大通宝并行流通,存世量较少</p><p class="ql-block"> 形制与材质:主要为青铜质,以小平钱为主,另有少量折二型。小平钱直径约2.2-2.4厘米,重3-4克;钱文为楷书,直读,字体风格古朴,部分版别文字略带行书意韵,光背无文。</p><p class="ql-block">​版别差异:常见版别为“至大元宝”四字楷书标准品,另有“大字”“小字”“宽缘”“窄缘”等细微版别,因铸造工艺差异,文字清晰度和边缘规整度略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普通品相小平钱:市场价格约 8000-15000元,具体取决于文字清晰度、锈蚀程度和整体保存状态。</p><p class="ql-block">​ 美品/极美品小平钱:文字清晰、边缘无缺损、包浆自然的极美品,价格可达 20000-35000元。</p><p class="ql-block">​特殊版别(如折二型、母钱):存世极为稀有,折二型估价超 50万元,母钱等未公开流通的试铸品,若出现于拍卖市场,价格通常在数百万元级别(目前公开交易记录极少)。</p> <p class="ql-block">大元通宝(八思巴文)</p><p class="ql-block">大元通宝是元朝武宗海山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铸行的钱币,有汉文和蒙古文两种版式,其价格因版别、品相而异,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八思巴文(蒙古文)折十:这是大元通宝中最常见的版式,普通品相的价格在500-1500元左右。例如,中国嘉德2025春拍中的一枚元代大元通宝折十八思巴文,直径41.7×3.7mm,重23.3g,成交价为1150元。极美品的价格则能达到数千元,如2025年8月28日成交的一枚大元通宝折十八思巴文极美品,价格为4600元。</p><p class="ql-block">​汉文小平钱:较为罕见,好品估价在2万元以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特殊版别:如背星版,市场参考价为1万-2万元;背宜版价格更高,市场参考价达20万元;大元泰和背版,参考价为6000元。此外,八思巴文大元通宝直径达到43-44mm的大样,价格也会翻倍。</p> <p class="ql-block">大元通宝八思巴文折十背'宜',极罕,仅见品</p><p class="ql-block">大元通宝八思巴文折十背宜是大元通宝中的特殊版别,其价格较高,市场参考价为20万元。</p><p class="ql-block"> 大元通宝八思巴文折十背宜铸行于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该钱币直径一般在4.1厘米左右,厚约0.32厘米,重21克左右,钱体厚重,铸制精良。面文“大元通宝”为八思巴文,书写规范,布局协调,笔划粗壮有力。其背面穿口上方正中铸有一个汉文“宜”字,为隶书书体,字形规范端庄,笔划清晰,字口深竣,与面文字口铸相堪为一致,具有明显的官炉特征。</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是一种由字母组合的方形竖写文字,是根据古藏文字母,仿照汉字型制而成的文字,共有41个字母,字数只有一千多个,与蒙文一致,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拼写,按照音节划分,属于拼音文字。这种蒙古新文字,被用于官方文与印章中,为元朝社会的文化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五)元顺帝妥灌帖睦尔:至正通宝、至正之宝</p><p class="ql-block">至正年间(1341-1368年)铸造至正通宝钱,与至元宝钞、中统宝钞及历代各类古旧铜钱并行流通。《元史·食货志》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至正通宝钱文为楷书、对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种面值。</p> <p class="ql-block">一是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纪年,即寅、卯、辰、巳、午。所纪年份为至正十年庚寅(1350)至十四年甲午(1354),每年都铸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这十五品钱制作最精,钱文书写端庄,是元朝铸币中最精美的一个品种</p><p class="ql-block">图为至正通宝背"卯"</p> <p class="ql-block">至正通宝背"辰",折三</p> <p class="ql-block">二是背穿上八思巴文"亥""戌",穿下汉字楷书"十"字上着一星。</p><p class="ql-block">图背亥十,折十大钱</p> <p class="ql-block">三是背穿上八思巴文"亥""戌",穿下汉字楷书"五"字上着星。</p><p class="ql-block">图至正通宝亥五</p> <p class="ql-block">四是当两钱,背穿上除有八思巴文外,穿下还有汉字"壹两重"三字。</p><p class="ql-block">图重量33克,直径47毫米。</p> <p class="ql-block">小平钱直径一般在25毫米左右。.折二钱一般背文有:背二、背寅、卯、辰、已、午,直径一般在29毫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折三钱一般背文有:背二、背寅、卯、辰、已、午,直径一般在34毫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折五钱一般背文有:背五、背戌五、背亥五,直径一般在40毫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折十钱一般背文有:光背、背十、背戌十、背亥十,背十壹两重,直径在45毫米至48毫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至正年间,还铸造至正之宝钱,因为用铜钱代替纸币,所以称之为"权钞钱"。面文"至正之宝"四字楷书、旋读,背穿上有一"吉"字,穿孔右有"权钞"二字,穿文字左纪值,有五分、一钱、一钱五分、二钱五分、五钱等五种面值。</p><p class="ql-block">一分就是合白银一分,黄金一厘,纸钞一百文;五分就是合白银五分,黄金五厘,纸钞五百文,剩下的面额以此类推。</p> <p class="ql-block">至正之宝通行于江西,背文"吉"字代表铸地,为江西吉安路,"权钞"二字说明至正之宝是一种特殊的以铜钱代纸钞的铸币。</p><p class="ql-block">其中权钞伍钱,直径79毫米,中国行用方孔钱尺寸最大,存世极稀,位列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p><p class="ql-block">至正之宝背吉伍钱的价格因品相、评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如2025年4月西泠印社拍卖的一枚公博80分的至正之宝背吉权钞伍钱,成交价为172,500元 。2024年古泉园地成交的一枚至正之宝权钞伍钱背穿上吉,价格为316,250元。</p> <p class="ql-block">至正之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铸造的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是中国古代唯一官方“钱钞本位”货币。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形制特征: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吉”字代表江西吉安监制,穿右“权钞”二字,穿左为币值银重,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p><p class="ql-block">​铸造背景:至正十年,元廷为挽救因滥发纸币导致的财政危机,采纳脱脱建议推行“钞法改革”,发行“至正交钞”并开铸至正之宝,试图通过钱钞并用稳定经济。</p><p class="ql-block">流通情况:因铜料匮乏与私铸泛滥,实际流通范围有限,铜钱更多作为礼仪用品或储备货币存在</p><p class="ql-block">至正之宝存世稀少,价格较高,不同版别价格有所差异。如2025年4月,西泠印社拍卖的一枚至正之宝背吉权钞壹钱,成交价为126,500元。2024年上海嘉禾拍卖的一枚至正之宝背吉、权钞伍分,上品估价为80,000元。</p> <p class="ql-block">伊藩吉昌被认为是元朝赐予伊利汗国的特铸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伊藩吉昌”,是目前公认的传承有序的元代钱币珍品。此外,据记载,文革以后,安徽泉友在一串大中、洪武及至正大钱中发现过一枚伊藩吉昌,但当时以为是厌胜钱而放弃。近年来也有一些关于伊藩吉昌钱币出土或收藏的报道,但总体来说,其存世量依然极少,且市场上伪品较多。</p> <p class="ql-block">伊藩吉昌存世量极少,其价格较高,曾有普通品相的钱币拍出15万元的价格,2019年7月2日一枚伊藩吉昌钱币拍出了98万元的高价。</p> <p class="ql-block">伊国延长是元代伊利汗国铸造的方孔圆钱。</p><p class="ql-block"> 铸造背景:1264年,旭烈兀接受大元帝国忽必烈的册封成为“伊儿汗”,其建立的伊利汗国成为元朝的四大汗国之一,忽必烈为伊利汗国特铸造了“伊国延长”等赏赐贺岁钱以示庆贺。</p><p class="ql-block">​ 钱币形制:为方孔圆钱,钱文为楷书,字体端庄。常见的有铜质、银质等材质,直径约42.2毫米,穿宽约9.2毫米,厚约2.8毫米,重约20.49克。</p><p class="ql-block"> 伊国延长存世量极少,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属元代钱币珍品,其价格难以用具体金额衡量,可谓珍罕无定价。</p> <p class="ql-block">目前明确发现并被公认传承有序的伊国延长钱币仅有1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据2004年华光普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钱大集》丙卷记载,伊国延长钱“存世仅一二见”。但除上海博物馆所藏外,未见其他确凿的公开报道或实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大元国宝背单龙龙珠中有“至元”二字</p><p class="ql-block">大元国宝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主流观点认为其由元武宗海山在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背单龙龙珠中有“至元”二字的大元国宝可能是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时的纪念铸币。</p><p class="ql-block"> 大元国宝钱文为篆书,正面铸“大元国宝”四字,文字饱满庄重。背单龙龙珠中有“至元”二字的版式,背面为飞龙戏珠图案,龙珠内铸有“至元”年号,有国家发行之意,应为元代的庆典或赏赐钱,存世极罕。</p> <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的大元国宝背单龙龙珠中有“至元”二字的钱币数量极少,确切数量并无公开的准确统计,但已知上海博物馆藏有至少两枚此类钱币。</p><p class="ql-block"> 此外,根据公开的拍卖信息,2023年古泉园地春拍曾成交一枚大元国宝背单龙纹大钱(龙珠内有“至元”二字),直径48毫米,重35.3克,成交价为103.5万元。有观点认为,大元国宝背单龙龙珠中有“至元”二字的钱币存世数枚。</p> <p class="ql-block">二、元朝纸币</p><p class="ql-block">元朝实行纸钞制度,这是我国宋、金以来纸钞制度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元朝统治者在认真总结宋、金纸币发行经验教训基础上推行的。元朝行用纸钞是一种相当完善的纯纸钞流通体制,它废除了我国传统的以铜钱(含铁钱)为主的价值尺度,开创了以白银为准备金的纸钞本位制度,实行纸钞不兑换的流通体制,这在我国货币史上是一种创新举措,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种创新举措。</p> <p class="ql-block">元朝纸钞</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年(1260)十月开始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中统钞的流通时期;</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四年(1287)到至大二年(1309)为至元钞和中统钞并行流通时期;</p><p class="ql-block">至大二年(1309)到至大四年(1311)为至大银钞和至元钞并行流通时期;</p><p class="ql-block">至大四年(1311)到至正十年(1350)为至元钞和中统钞的并行流通时期;</p><p class="ql-block">至正十年(1350)到元朝灭亡为至正钞与至元钞并行时期。</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壹贯(至正年造)长:296mm,宽:213mm。</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的纸币,一直行用至元末,部分纸币印造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年) 。北宋交子、南宋会子、钱引已无存世,中统交钞是存世的最早纸币。</p><p class="ql-block"> 纸币介绍:1955年,青海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农场发现了一包元代纸钞,其中有至正年间印行的“中统元宝交钞”,面值为“壹贯”和“伍佰文”两种。这些纸钞用毛毡包裹,整体保存基本完好。中统元宝交钞壹贯纸色灰黑偏黄,纸质纤维粗糙,为双面印制。</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一贯纸币的背面上方为长方形墨印,印四周有缠枝花花栏,花栏内上部为“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分两行排列,下部为五串钱图,交叉分布;印面及印下面各加盖一方红色大印,右上方有黑色“宝钞”骑缝印,背上部左右各有一骑缝印 。</p><p class="ql-block">​市场价格:中统元宝交钞一贯的市场价格因品相、存世量等因素差异较大。</p><p class="ql-block"> 残片级的中统交钞估值约80-150万元。完整品极为稀缺,国际藏家预估价值可达千万级。2024年东京中央拍卖会上,半张带有“提举司”印鉴的中统元宝交钞残片以1890万日元成交,每平方厘米单价超越明清官窑瓷器。有观点认为,中统元宝交钞壹贯完整品存世在10张以内,其价格更是难以估量。</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的防伪设计深度融合了复杂图案、特殊工艺与官方印记,核心是通过“难以仿造的细节”确保纸币信用,其图案防伪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p><p class="ql-block"> 1. 多层级、高复杂度的纹饰与图案</p><p class="ql-block"> 双重花栏边框:票面外围有两重墨线外栏,内栏为宽27毫米的“缠枝花纹栏”。缠枝纹线条缠绕连贯、细节繁复,需高精度雕版才能复刻,从视觉和工艺上直接增加仿造难度。</p><p class="ql-block">​钱贯图作为价值标识:面额“壹贯文省”下方,印有横置的“钱贯图案”(象征一贯铜钱的串状图形)。该图案不仅直观体现纸币对应的金属货币价值,其钱串的排列、线条的疏密也经过统一设计,成为防伪的视觉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对称式图文布局: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两侧有巨型花朵对称衬托,面额两侧的汉文与八思巴文(右侧汉文“中统元宝”配八思巴文“诸路通行”,左侧反之)呈镜像对称。这种严谨的对称设计,要求仿造者必须精准复刻文字与图案的位置关系,容错率极低。</p><p class="ql-block"> 2. 多文字体系与特殊书体结合</p><p class="ql-block"> 八思巴文的独家使用:八思巴文是元朝官方创制的“国字”,仅用于官方文书、印章与货币,民间极少有人掌握。将其与汉文结合印在钞面,既彰显官方权威,也因文字的独特性形成“文字壁垒”——仿造者需先掌握八思巴文的字形与书写规则,门槛极高。</p><p class="ql-block">​九叠篆的防伪作用:面额两侧的部分汉字采用“九叠篆”书写(一种笔画层层折叠的篆书变体)。九叠篆字体结构复杂、笔画重叠紧凑,雕版时需精细控制每一笔的折叠角度与长度,民间难以精准模仿。</p><p class="ql-block"> 3. 官方专属的印章与印记体系</p><p class="ql-block"> 多重官印防伪:钞面加盖多方专属官印,且印文、位置、颜色均有严格规定:</p><p class="ql-block">​上部红印:八思巴文“宝钞总库之印”(中央主管机构印)。</p><p class="ql-block">​下部红印:汉文“提举诸路通行宝钞印”(地方监管机构印)。</p><p class="ql-block">​ 斜盖黑印:左上方的长条形“骑缝黑印”(用于与存根核对,防止伪造单张纸币)。</p><p class="ql-block">这些印章的印文风格、尺寸、加盖力度均为官方标准,仿造者难以同时复刻多方印章的细节与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综上,中统交钞的图案防伪逻辑是“以繁防假、以专防伪”——通过民间难以复刻的复杂纹饰、独家文字、官方专属印章,构建起一套立体的防伪体系,这也是其能在元代长期流通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伍佰文</p><p class="ql-block">海西州都兰县诺木洪农场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纸币为桑皮纸材质,雕版黑墨印刷,青海省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图案文字:纸币设草木流水纹边框,内分上下两栏。上栏两旁印九叠篆汉字和八思巴文,内容均为“中统元宝,诸路通行”,右下角印有“字料”,左下角印有“字号”字样,中间为楷书体“伍佰文”,其下有一串钱纹。下栏文字为“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元宝交钞库字攒司,印造库字攒司,伪造者斩,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中书省提举司”。正面上下各盖有两枚朱文印,外围印草叶花纹。</p><p class="ql-block">​发行背景及流通:中统元宝交钞发行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该货币以银为本位,不受区域和时间限制,国家收税、俸饷、商品交易、借贷等都可使用,还允许用旧钞换新钞,成为通行于全国各地的统一货币。</p><p class="ql-block"> 中统元宝交钞伍佰文实物极为稀少,完整品存世数量更少,其价格难以准确估量。</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p><p class="ql-block">于1982年在呼和浩特东郊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出土。当时,呼和浩特文管所维修该塔时,在积土中发现了这张纸币。据专家考证,从形制来看,这枚“壹拾文”钞是中统钞最初所采用的形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张纸币长16.3厘米,宽9.2厘米,质地是棉麻桑皮钞造专用纸。由于发行时间早,采用木刻钞版印造,所以钞面上有图文线条的自然断缺。纸币正面上端是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下方缠枝花纹框内上方有面额“壹拾文”和十枚铜钱的图案,下面是竖向书写的11行文字,背面只有“壹拾文”三个字和十枚铜钱图案。纸币两面都盖有红色官印,而且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分别盖有黑色的骑缝印</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采用了多种印刷防伪技术:</p><p class="ql-block"> 特殊材质: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采用棉麻桑皮钞造专用纸,这种纸张质地特殊,市面上难以购得,若私自采购,将处以极刑,从源头上增加了伪造的难度。</p><p class="ql-block">​复杂的文字印刷:正面右侧印有九叠篆汉文“中统元宝”,左侧为九叠篆八思巴文“诸路通行”,字体结构复杂,笔画重叠紧凑,难以精准模仿。</p><p class="ql-block">​独特的编号系统:纸币上设有“字料”和“字号”,类似于现代人民币的冠字号,用于定位每张钞票。如中统元宝交钞10文上的“字料”代表成批印刷的单位,“字号”代表在这一批里面的编号,且采用手写草书千字文编码,增加了防伪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多重印章防伪:纸币两面都盖有红色官印,而且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分别盖有黑色的骑缝印,这些印章不仅显示出发行的郑重,也起到了辨别真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木刻钞版特征: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使用木刻钞版进行印造,钞面上会出现图文线条的自然断缺,这种自然形成的痕迹难以复制,可作为防伪的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的价格因实物稀缺性而难以准确估量。</p> <p class="ql-block">复刻的中统元宝交钞</p><p class="ql-block">钞名、面额、草木流水纹边框。八思巴文与九叠文("中统元宝诸路通行")</p><p class="ql-block">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元宝交钞库字攒司,印造库字攒司,伪造者斩,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中书省提举司。</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是元朝最早印制的纸币(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纸币)。</p><p class="ql-block">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7月,开始印制"中统元宝交钞。面额有九等,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一贯和二贯等。</p><p class="ql-block">小知识:</p><p class="ql-block">中统(1260-1264年,忽必烈年号,也是元朝的首个年号,取义自"中华开统)</p><p class="ql-block">文、贯(元代白银1两换中统钞2贯。银50两为1锭)</p> <p class="ql-block">济源市出土</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壹贯交钞铜钞版</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交钞贰贯铜钞版</p><p class="ql-block">锦州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钞版于1972年5月在黑山县胜利乡烂泥泡村出土,是元代初期印制纸币用的铜版 。其长28.2厘米、宽18.1厘米、厚0.9-1.3厘米。版面共分三段,上段是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中段中间为金额“贰贯文省”,其下为交叉形二盘线图,右侧是九叠篆“中统元宝”,其下为汉文“字号”二字,左侧是九叠篆“请通行”,其下为汉文“官字料”三字;下段是印钞的发行机关 。</p> <p class="ql-block">元初中统元宝交钞贬值后,币制需要改革,尚书省改发至元通行宝钞。</p><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起正式发行,一贯当"中统元宝交钞"五贯。到至正十年(1350年)改发"至正元宝交钞"时为止。"至元通行宝钞"发行额共达三千六百十八万余锭,成为元代流通的重要纸币。币值共分十一等,分别为二贯、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p> <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贰贯</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宝钞于1959年在西藏自治区萨迦寺内发现,长31厘米、横21.8厘米,灰黑色长方形单线框内顶端为钞名“至元通行宝钞”,横向排列。其下环花栏边框,框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中央为面值“贰贯”及两串钱图,两侧为八思巴文“至元宝钞”“诸路通行”,文下为字料、字号。下部为钱钞文字,分10行,钞面上、下各加盖一方红印,八思巴文,上部是“提举诸路通行宝钞印”,下部是“宝钞总库之印”,左上方斜盖长条形骑缝黑印;背上正中为八思巴文“印造宝钞库印”,其下为表示相应面值的钱串图,左上角为黑色“宝钞库”骑缝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至元通行宝钞两贯铜钞版 :钞版正面的图文是反书,顶端横栏中有“至元通行宝钞”六字楷书,两边为火焰宝珠纹。下方是由缠龙纹饰围成的长方形竖框,框内由一道横线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栏中央横书“贰贯”二字,字下有两贯钱纹,左右两侧分别是八思巴文的“至元宝钞”“诸路通行”,文下则各是汉字“字料”“字</p> <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叁拾文 </p><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壹佰文</p> <p class="ql-block">"至元宝钞""诸路通行"</p><p class="ql-block">"中统交钞""诸路通行"</p> <p class="ql-block">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纸币自诞生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信誉与合法性,曾颁布过多种与之相关的法令。在宋史中,曾多次出现过伪造纸币会被入刑的法令,如北宋崇宁三年规定"私造交子纸者,罪以徒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又定《禁止伪造会子法》,规定伪造会子的犯人要被处以斩刑。随着元朝的建立及纸币流通范围的扩大,零星的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纸币的发展,所以元朝发展出了较为完备的钞法体系,其中尤以忽必烈时期颁布的《整治钞法条划》和《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最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的市场价格因品相、拍卖场次等因素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在SPINK2025年1月香港拍卖会上,一枚PMG-12NET的至元通行宝钞两贯,渍痕轻浅,票幅完整,有修复,以16万港币落槌,含佣约合人民币18.24万元成交。上海泓盛2025春拍-清欢纸钞专场中,一张红印加盖、钱文清晰但有修补的至元通行宝钞两贯,估价为15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4年的拍卖中,元代至元通行宝钞贰贯一枚,估价为30万-35万元人民币 。此外,2016年诚轩秋季拍卖会中,至元通行宝钞两贯成交价为43.6万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昏烂铜印,是元代用于注销作废纸币的印章 。</span></p><p class="ql-block">"昏烂钞印"铜印,至元二十五年(1288)。背款"江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五年三月口日造",印文为隶书,利于辨识。该印系元朝政府注销旧纸币用印。为防止要销毁的纸钞回流社会,元朝政府采取了在昏烂钞上加盖印戳的措施,凡有该戳记的纸币,表示其已经注销作废,不能再次流通。"昏钞"指因用久钞面字迹模糊的破旧纸币,"烂钞"指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票面毁损严重的纸钞。</p><p class="ql-block">目前公开资料中,较为知名的昏烂铜印是1955年在杭州西湖出的“元至元二十五年昏烂钞印”铜印,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该印为杙钮,阳文长方印,印面纵9厘米,横4.2厘米,高7.5厘米,刻有“昏烂钞印”四字,印背凿款“江东道宣慰司 至元二十五年三月□日造”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也藏有一枚“昏烂钞印”铜印,高8.5厘米,印长15.9厘米,宽5.1厘米,柄高7厘米,宽4.1厘米,同样于1955年浙江杭州西湖出土 。</p> <p class="ql-block">朝廷制定《倒钞法》,"倒"就是"换"的意思。为满足新旧纸币兑换的需求,朝廷专门设置"倒钞库"</p><p class="ql-block">办事机构便设在今天宝钞胡同南口,胡同原名为"倒钞胡同"。但在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上"倒钞"被讹为"宝钞",故"宝钞"名字沿袭下来。</p> <p class="ql-block">制造伪钞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三、元朝银锭</p><p class="ql-block">元初,银、钱与丝绢共同流行,后来发行纸钞,终元之世以纸钞为主,而银与钱反成为辅币。但纸钞是以白银结算,白银的使用要比铜钱普遍。当时白银不仅被使用于俸饷、赏赐、借贷、赋税,还广泛用于大宗交易等。</p><p class="ql-block">元朝银两主要的铸币形制是银锭,仿铸自宋、金朝。元代的银锭有重五十两、二十五、五两三种,形制与宋、金时期银锭无异,束腰,两端呈弧形,锭面微凹,有的周边起棱。</p> <p class="ql-block">"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四十九两九钱"银锭,背铭文"元宝"二字长14.1厘米,束腰宽6厘米,重1921.3克。</p> <p class="ql-block">"元宝"一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元宝"一词唐已有之,其后历代皆有铜钱称元宝者,但银锭定名为"元宝"则始于元朝杨是所提。</p><p class="ql-block">《元史》记载:至元三年(1266年)杨湜"加诸路交钞都提举,上钞法便宜事,谓:'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这就是"元宝"一词出现在银锭的最初记载。</p> <p class="ql-block">至元十四年银锭长14.4厘米,宽9厘米,重2000克</p> <p class="ql-block">"黄铺"五两银锭</p><p class="ql-block">元代早期的银锭,都是两端外圆弧、两侧内圆弧,外表形似南宋和金代银铤的形状。</p><p class="ql-block">元朝晚期的银锭,内侧呈束腰状,边缘上折,表面较凹的形制,又是明代银锭变成船型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形制:元代银锭有仿造型和变异型两种。仿造型形态几乎雷同于南宋铤,变异型铤两侧弧度更屈曲,中段束腰明显变窄,有的两头稍稍起翅。</p><p class="ql-block">​铭文:元代银锭铭文通常包括地点、官署、官衔、工匠及纪重等内容。“黄铺五两”作为商铺铸造的银锭,可能会在锭面或底部铸有“黄铺”字样以及重量“五两”,或许还会有铸造时间、工匠名等信息。</p><p class="ql-block">​底部蜂窝:真银锭的蜂窝分布不均匀,每个蜂窝的大小也不一样,一般口小里大,内部圆滑,偶尔还会出现蜂窝内部有淡黄色的宝光和蛛网状凸起。</p><p class="ql-block">​侧面特征:唐宋元时期的银铤由于没有在银水冷却过程中轻轻敲打模具,所以侧面不会形成褶皱,侧面蜂窝也较多。</p> <p class="ql-block">银锭上的铭文有三类:</p><p class="ql-block">一是铸造铭文,如平准银上的"元宝",税银上的"平阳""太原"等地名,皆为铸造阴文字;第二种是砸印铭文,砸印时以词组为单位,先刻凿长条状阳文字模,如销铸银锭的地点、官署、官员、工匠、纪年、重量等,然后分别依次砸印在银锭上形成的文字,第三种是錾刻铭文,是在行用过程中凿刻的文字,主要记录缴纳单位名称,保证成色和重量。</p> <p class="ql-block">银锭的铸造</p><p class="ql-block">工匠在铸造银锭时,制作出金属模具,模具呈工字形,两端粗,中间细,敞口。浇铸先将白银熔化后再注入模具,稍加震荡平整表面后自然成形。这样制成的银锭锭面有自然分布的波纹状银丝,银锭上面的铭文是成形后加工而成,内容一般包括这个银锭的用途,发行机构和年份,铸造工匠,成色等内容。</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元代银锭铭文都以砸印的方式为主,有纪年和无纪年两种。银锭上面的铭文排列方式没有规律,有横着书写的,也有竖着书写的。</p><p class="ql-block">晚期的银锭铭文不仅长,而且都是錾刻而成的。元代银锭上的铭文不但记录了银锭的重量、官吏、工匠铺号款记,还出现了以前不曾见到过的内容,如铸银官、提调官、提领、炉户等,并经常出现行人落款。行人可能是专门检验银子成色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银锭的价格</p><p class="ql-block">元代早期“黄铺五两”银锭的市场价格没有明确的公开记录。不过,根据元代五两银锭的一般市场行情,可以对其价格范围进行大致推测。</p><p class="ql-block">普通品相的元代五两银锭,成交价可能在1.98万元左右,经过专业评级机构认证或品相较好的元代五两银锭,价格能达到3万至4.8万元。如2021年宜和夏拍中,元代“林铺”五两银锭,GBCA AU 58,成交价格为3.2万元。另外,元代束腰铤六两及五两一组11枚,均闻德评级,金褐色包浆,估价8万元,平均下来单枚五两银锭价格也在数万元。</p><p class="ql-block">“黄铺五两”银锭如果铭文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价格可能会更高。但由于其具体信息较少,实际价格还需根据实物的品相、铭文内容、历史研究价值等因素,由专业的鉴定机构或收藏家进行综合评估</p> <p class="ql-block">四、元朝供养钱</p><p class="ql-block">供养钱是元朝非行用钱币中的一种,它是寺庙内作为贡品钱币的总称,钱币学界曾称为寺庙钱、佛脏钱、庙宇香殿专用钱等等。民间将其称之为香火钱,是官方寺院、坊间所铸供奉佛殿神像之"瑞物"。它们有的悬于佛龛之旁,但一般藏于佛像腹中,以象征佛之脏腑,所以将其称之为"佛脏钱"。</p> <p class="ql-block">至大元宝供养钱是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铸造的庙宇性质钱币,即供养钱,不用于流通。</p><p class="ql-block"> 价格根据品相、版别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2009年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一枚直径21mm的元代“至大元宝”供养钱,预估价为1000-2500元,最终成交价为1680元。另外,据古钱币价格网信息,至大元宝楷书小平供养钱价格为350元,至大元宝供养花钱价格为3500元。</p> <p class="ql-block">上至治通宝供养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至治元年供养钱</span></p><p class="ql-block">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年)铸造至治通宝、至治元年小型供养钱,钱文皆为楷书、对读,文字漫漶不清,大小不一。</p> <p class="ql-block">上至顺元宝供养钱。至顺是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p><p class="ql-block">下至元通宝供养钱,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铸。</p><p class="ql-block">元代的供养钱,复杂多样,品种很多,铸造工艺大都比较粗糙,钱体大小悬殊,以小型者居多,钱文结构也不统一,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有的与行用钱的钱文一致,有的用年号干支组成新的钱文。</p><p class="ql-block">元朝宗教的盛行、寺庙的特权是供养钱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供养钱有官铸和寺庙铸两种,普遍铸工很差,文字漫漶不清,形体较小,官铸的质量稍微好些。供养钱的发现对研究元代经济、政治、宗教和军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宝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至治通宝供养钱的价格因品相、版别等因素有所不同。根据市场交易情况,普通品相的至治通宝供养钱价格一般在2000-6000元左右,如2025年4月8日币佳佳平台上显示,至治通宝供养钱的成交价在200-4600元之间。而品相完好或版别特殊的至治通宝供养钱价格可达上万元,2019年曾有一枚直径22-23毫米的至治通宝以11300元成交。另外,至治通宝八思巴文版别的价格更高,成交价可达50000元。</p> <p class="ql-block">五、元末农民起义军钱币</p><p class="ql-block">元末各地起义军政权均铸造铜钱,在其势力范围内流通,以解决市场通货的不足。这对于促进商品流通,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些钱币共同的特点是:铸造得极为精美,铜质优良,钱体厚重,书法艺术极高,确是一种优质钱币。</p><p class="ql-block">在元代以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手段的情形下,起义军铸造的这些优质钱币,在流通中肯定是受欢迎的,因而在经济斗争中,有利于战争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1、刘福通、韩林儿龙凤通宝</p><p class="ql-block">龙凤通宝是元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韩宋政权所铸的货币 。</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纽带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捕牺牲后,刘福通继续带领义军斗争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定都亳州,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同年铸行龙凤通宝 。</p><p class="ql-block"> 龙凤通宝为圆形方孔,青铜质,铜赤如金 。面文“龙凤通宝”为楷书,对读,字体端庄,光背无文 。其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小平径约2.5厘米,重约3.3克,折二直径约2.8厘米,折三径约3.3厘米。</p><p class="ql-block"> 龙凤通宝存世比较罕见,是元末群雄铸币中的珍罕品种,因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其价格因版别、品相不同差异较大,常见的龙凤通宝小平钱价格区间在3200元至6.7万元之间,折三版最高成交记录达123.63万元。例如,2025年5月10日一枚有裂纹的小平钱以3200元成交,2023年一枚品相一流的龙凤通宝小平钱,直径24.26毫米,厚度1.58毫米,成交价为40680元;2022年一枚龙凤通宝折二光背,直径28.1毫米,厚度1.6毫米,成交价59890元;2025年5月,西泠印社拍卖的一枚元·龙凤通宝折三,成交价为57500元。</p> <p class="ql-block">龙凤通宝</p><p class="ql-block">铜赤如金,钱体浑朴,遒美,又以龙凤名之,为古往今来所独有,被视为古泉佳品。</p> <p class="ql-block">龙凤通宝小平钱,钱径2.35厘米,重3.2克。</p> <p class="ql-block">龙凤通宝折二,钱径2.9厘米,重6.15克。</p> <p class="ql-block">龙凤通宝折三,钱径3.3厘米,重9.15克。</p> <p class="ql-block">2、徐寿辉天启通宝、天定通宝</p><p class="ql-block">注:徐寿辉天启通宝一般加注(徐)字,与明代天启以示区别,本文未注,默认徐寿辉</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一年(1351),徐寿辉建立政权定都蕲水,国号"天完",相继占据了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至正十八年(1358年),改元"天启",并铸造天启通宝,钱文楷书对读,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种。折二、折三面文有篆书。</p><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篆书</p> <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p><p class="ql-block">铸造背景:至正十八年(1358年),徐寿辉迁都汉阳后,改元天启,并铸行天启通宝。</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形制,均为光背无文。其中小平、折二钱文为楷书,折三钱分为楷书与篆书两种。徐天启采用红铜、紫铜制作,窄缘,其“户”字是不出头的,“宝”字是并足长足宝,与明朝天启通宝有明显区别。</p><p class="ql-block">​价格:徐天启因铸期短,存世稀少,价格较高。例如,西泠印社2025年拍卖的一枚徐天启通宝小平,成交价为46000元;杭州宜和2021年秋拍的一枚徐寿辉天启通宝折三,成交价格为56350元。而2018年古泉园地秋季钱币银锭杂项拍卖会中,一枚天启通宝折三篆书,含佣金成交价达102万元。</p> <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小平,钱径2.5厘米,4.3克。</p> <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折二,钱径2.9厘米,6.8克。</p> <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折二大样,篆书,钱径3.15厘米,9.8克。</p> <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折三,钱径3.3厘米,9.45克。</p> <p class="ql-block">天定通宝</p><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改元"天定",铸造天定通宝,钱文楷书对读、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种。</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钱文为楷书,直读,光背无文,书法俊秀,与徐寿辉政权铸造的天启通宝风格相似。形制分为小平、折二、折三三种版别,钱径分别约为2.4厘米、2.8厘米、3.2厘米,铸造工艺较为精美,素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p><p class="ql-block">​价格:天定通宝的价格因版别、品相而异。普通小平钱裸币价格在2000元至4280元左右,折二评级币价格在1970元至4140元左右,折三评级币价格在3220元至10000元以上。如2025年7788收藏平台普通小平钱裸币成交价为4280元,2025年西泠印社拍卖的一枚天定通宝折二,成交价为4140元。</p> <p class="ql-block">天定通宝,折三,钱径3.35厘米,9.3克。</p> <p class="ql-block">3、张士诚天佑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种。</p><p class="ql-block">1353年,张士诚占据淮扬、苏常和浙西地区,定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定都高邮。天佑通宝是在攻克平江城时,用承天寺的铜佛像铸造而成,铸造规整,钱文古朴,这种钱币发行量很少,背二的更少。</p><p class="ql-block">"天佑"意为天佑众生,出自《周易·大有》"自天佑之"</p><p class="ql-block">钱币特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形制。正面钱文为楷书,直读,背面为篆书纪值,穿上分别有“一”“贰”“叁”“五”字样。铜质赤褐,制作精良,文字秀丽。直径约25-40毫米,重约3.5-20克不等</p><p class="ql-block">天祐通宝因行用时间短,流通区域狭小,加之后来朱元璋的搜缴销融,现存世极少,所以经济价值较高 。其价格因版别、品相而异,根据2025年的市场交易情况,普通流通币中,评级为VF30(近美品)的市场价大致在1.2万至1.8万元区间,VF35(美品)的价格则能达到2万元左右。如2025年7月,一枚元末“天佑通宝”背“五”铜钱在上海匡时春拍中以44.5万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天祐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种</p><p class="ql-block">天佑通宝背一是小平钱, 其正面钱文为楷书“天佑通宝”,直读,背面为篆书“一”字,用以纪值 。该钱直径大概在25毫米左右,厚度约2毫米,重量约5克。</p><p class="ql-block"> 天祐通宝背一的价格因品相而异,普通流通币(VF30品相)价格在1.2万-1.8万元区间,中等品相(如VF35)普通币价格维持在2万元左右,而精品价格可达4万元上下。例如,2021年1月华夏古泉拍卖的一枚天佑通宝背一,成交价为32770元;2025年6月,一枚直径25.4毫米、厚2毫米、重5.3克的天佑通宝背一,成交价为51750元。</p> <p class="ql-block">天佑通宝背二是最稀少的品种,直径一般29毫米左右,厚度2毫米左右,重7克左</p><p class="ql-block">天佑通宝背贰的价格因品相、尺寸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其普品参考价在3万元左右,美品在6万元以上。如2020年8月,某网拍以63,150元成交一枚华夏评级85分的美品。2024年5月7日,在南京站古钱机制币专场中,一枚尺寸为(28.72~28.87)*(1.83~1.99)mm、重5.92g的天佑通宝背贰,成交价为52,000元。</p> <p class="ql-block">背五是天佑通宝中直径最大的品种,钱径40毫米左右,厚3.2毫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4、陈友谅大义通宝</p><p class="ql-block">陈友谅本是徐寿辉的部下,后来挟持徐寿辉做汉王,公元1360年杀徐寿辉,自称汉帝,定江州为都,并改元大义。大义通宝是在1360年铸造的,铸造不太精良,铜质发红。这种钱币在元末农民起义军铸币中是一个较多的品种。</p><p class="ql-block"> 大义通宝依天启、天定钱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铜色红褐,制作稍逊,泉界素有“精天定,烂大义”之说 。钱文为楷书,直读,光背无文,规格工整,然略小于天启、天定钱,小平钱直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折二钱直径约2.7厘米,折三钱直径约3.1厘米。</p><p class="ql-block"> 大义通宝的价格因版别、品相而异。根据2025年的市场交易情况,小平钱价格在2000元至3000元左右,如2025年6月成交的一枚大义通宝小平钱,成交价为2300元。折二钱价格在3500元至5500元左右,品相较好的评级币价格可达4700元至5500元,如公博评级88分的大义通宝折二价格可达4700元。折三钱价格在3000元至10000元以上,普通品相价格在3000-5000元,较好品相价格在5000-8000元,部分特殊版别或高评分可达万元以上,2025年嘉德春拍中单枚成交价已达8900元,而2025年某网拍一枚品相完好的元代大义通宝折三钱拍出了23.6万的高价</p> <p class="ql-block">5、朱元璋铸币:大中通宝</p><p class="ql-block">【样式】:光背、记值、记地(铸造局)三种</p><p class="ql-block">【铸造局】:北平(北京)、桂(广西)、广(广东)、鄂(湖北)、福(福建)、浙(浙江)、京(南京)、济(山东)、豫(河南)有九种</p><p class="ql-block">【面值】: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共五种。</p><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是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的钱币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 。</p><p class="ql-block"> 大中通宝钱凡五等,分别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 。背字记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 。</p><p class="ql-block"> 大中通宝的价格因版别、品相不同而差异较大。光背小平钱市场参考价在800元左右,背浙小平钱参考价约1700元,背京小平钱参考价在4000元左右。折二钱中,如折二背桂二,华夏评级80分,价格在32200元左右。折三钱中,普通的折三背浙成交价在2185元左右,而折三背京极美品成交价可达46000元。折五钱如折五背北平,价格在25300元左右。折十钱中,背十福上美品价格在28750元左右,背十广华夏评级72分,价格在46000元左右,背广十稀少罕见,市场参考价70000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光背,小平。直径23.5毫米,重2.75克。</p> <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背"浙",折三。直径35毫米,重9.85克。</p> <p class="ql-block">上大中通宝背五福</p><p class="ql-block">下大中通宝背十福</p> <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背十</p> <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背"北平十",直径45毫米,重27.05克。</p> <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背"桂十",直径48毫米,重26.45克。</p> <p class="ql-block">大中通宝钱文为楷书、对读。背文或纪局或纪值或纪局同时纪值,有京(金陵,今南京)、济(山东)、豫(河南)、鄂(湖北)、广(广东)、桂(广西)、浙(浙江)、福(福建)、北平(北京)九局。小平钱直径2.45厘米,重3.2克;折二钱直径约2.9厘米,重6克左右;折三钱直径约3.4厘米,重10.7克左右;折五三钱直径约4厘米,重12克左右;折十钱径4.3~4.5厘米,重22~28克之间。大中通宝钱的铸造完全仿照元至正通宝钱,文字工整,形体敦厚,铸工讲究。</p> <p class="ql-block">元末农民起义军各个政权在较短时期内,铸造了相当数量的足值货币,对促进统治区域内的商品流通、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历史功绩是不能泯灭的。所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任何古代钱币,都能透视出当时社会的某些变革和动荡。因为这些货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阶段中产生的,它们必然与历史背景相符合,元末农民起义军各政权铸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课堂总结</p><p class="ql-block">辽、西夏、金、元四朝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从907年辽朝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共有四百余年。这些民族长期处于游牧状态,生产水平相对落后,所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统治者发行钱币的观念比较淡薄,铸造钱币的技术也比较低。辽、西夏、金、元四朝钱币,<b>风格拙朴、数量稀少</b>,是共同特点和主要特点。这些朝代的铜钱受地域和民族文化影响明显,并且长期大量使用唐宋旧钱、白银和纸币。这四朝钱币不仅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掌握知识点</p><p class="ql-block">1、辽、金、西夏、元各朝金属铸币,尤其是重点钱币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2、金、元两朝银锭的基本特征、铭文书写特点。3、元朝纸币的种类、票幅特征。</p><p class="ql-block">4、元末农民起义军各政权铸币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课后问题:</p><p class="ql-block">1.统和元宝为什么不延续称统和通宝?与同期北宋景德元宝呼应。</p><p class="ql-block">2.为什么两宋钱币很多,元不回收且用银币较多?元纸币流通较多,铜铸币需求不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