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citywalk:潮宗街~中山亭~又一村~赐闲湖

沧耳

<p class="ql-block">北正街教堂</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05年,是长沙现在仅存的唯一一座麻石教堂。</p> 红色平瓦屋面,弹弓式石库门,菱花格窗。 <p class="ql-block">  潮宗古街</p> <p class="ql-block">  潮宗街位于开福区西南一端,东至黄兴北路(原北正街),西至湘江大道,原长511米,今存约400米,宽9米。是旧时最宽的街道。因临城门潮宗门而得名,又称草场门正街,是历史文化街区,宋、元、明三朝都在此处砌有城墙,是老长沙核心区。2010年,长沙市将潮宗街及其周边的梓园、九如里、群胜里、连升街、南木厅、永清巷、三贵街等街巷,共同划定为第二处历史文化街区。 2022年,潮宗街进行了升级改造。2023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p> <p class="ql-block">  “潮宗”本为“朝宗”,旧时街口聚居着挑河水卖的脚夫,终日街头淌满河水,“朝”也就变成了“潮”。</p> <p class="ql-block">  潮宗街麻石路面为长沙市第一批近现代保护建筑。6500块古朴光滑的麻石,每一块都曾经有编号。麻石街是长沙古城街市的一大特色。长沙麻石铺路始于清雍正(1723-1736)年间,至光绪初年,无论大街小巷均满铺麻石。麻石即花岗石,长沙铺路的花岗石均产自湘江下游的丁字湾,旧时有“丁字湾的麻石五百年长一寸”之说。铺路石均凿成长条形,朝天一面光滑平整并凿线槽防滑,朝下的一面则任其粗糙。当时长沙街巷两边的下水道都是土质明沟,不设管道,长条形麻石根据街巷的宽窄,一般按中间横排、两侧直铺的形式,顺路势铺压在土路及侧沿的明沟上。有的街虽绵延数里,仍十分整齐平坦,与街巷两边的民房、店铺相映,显得十分古拙质朴。每逢雨后,素雅的街面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给人以舒适恬逸之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因麻石路面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长沙市政当局开始实行路面改造计划,到60年代末期,麻石路面的改造计划全部完成,仅剩下潮宗街、金线街、化龙池等少数麻石街作为长沙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p> 永清巷历史步道<br>  永清巷,北起潮宗街,南接三贵街,长166米,因郎永清旧居所在地而得名。郎永清,字定庵,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任湖南布政使,政绩卓著,在育婴街(今芙蓉区育英街)曾建祠以祀,后留郎公祠街名,即今民主巷。 <div>  楠木厅六号,金九活动旧址,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及家属百余人转移到了这里。</div><br> <p class="ql-block">  楠木厅9号</p> 楠木厅9号是由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遗存下来的“杨公馆”改造而成的茶文化民宿。 <p class="ql-block">一隅</p> <p class="ql-block">青山</p> 传统风貌建筑<br>  群胜里17号原为一座合院式建筑,内有天井、走廊。2018年有机更新时,保留了原空间布置和特色细部,外立面在原有的水泥砂浆面层上,采用了局部红砖饰面,新设石库门,具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 <div>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旧址</div><h5> 1914年7月,湖南育群学会出面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设于长沙潮宗街,开中美合作创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1915年,原位于西牌楼的雅礼医院与护病学校迁入潮宗街,并更名湘雅医院与湘雅护士学校,三者形成一体。1917至1919年,均迁至麻园岭。1921年,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与美国有关的医科院校教学质量,确认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均为全国最良之一,从此有“北协和,南湘雅”之誉。1987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新组建的中南大学,更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h5> 文化书社故址<h5 class="ql-block">  文化书社是二十世纪初以传播新文化为宗旨的组织,成立于一九二零年八月,易礼容任经理,毛泽东任特别交涉员。书社曾与省内外七十多个单位发生书报营业往来,并在平江、浏阳、宝庆(今邵阳)、衡阳、宁乡、武冈、溆浦等七县设立分社。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三年曾作为中共湖南党组织联络或活动场所。陈潭秋、恽代英、刘少奇等都曾在书社居住过。一九二七年五月,书社在“马日”事变中被捣毁,房屋毁于一九三八年“文夕”大火。有《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等文物遗存。</h5> 长沙县署旧址<br>  长沙县署,即长沙知县衙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迁建于潮宗门内,明末被张献忠农民军毁,此后无定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旧址重建,后屡有修葺。县署坐北朝南,周有围墙,规模甚大。据清嘉庆《长沙县志》记载,署前有两座栅门,左额"三湘首邑",右额"九郡名区"。民国元年(1912年),长沙县治移置府署,此处设有群治法政学校等。 <p class="ql-block">  明清潮宗街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来往,车水马龙,因而旅馆业特别发达。</p> <div>潮宗街教堂</div><h5>行所当行行真道 信以致信信福音</h5><div> 真耶稣教会堂长沙分会教堂位于潮宗街l9号,为长沙市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建筑面积约l000平方米。</div> <div>  青砖清水外墙,正面两侧嵌界碑,左侧潮宗里入巷口教堂外墙上嵌“耶稣巷”石碑。</div> 真耶稣教会长沙分会成立于l919年,创立人为原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传道人李晓峰等,1924年购潮宗街今址建教堂。该会主张“国人自立、自养,绝不借助外力”。 三旬民谣酒馆与晨曦咖啡小屋 <p class="ql-block">  由于潮宗街是出潮宗门去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路,便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p> <p class="ql-block">長沙仓储业遺迹</p><p class="ql-block"> 長沙仓储业旧称堆栈业,专门代客储存货物。从一九零四年至一九零九年先后开设有五丰、同兴、恒豫、玉和、丰盈等五家货栈,年储存量达四仟余吨。到一九三五年发展到七十多家,多集中在沿江潮宗街、福胜街、碧湾街一带,总储存量达八万多吨。一九五六年潮宗街一带福丰、永和、永成、德裕、太平、福临等仓庫实行公私合营,库房面积三仟二佰二拾五平方米。一九六六年后改为国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拆除,留下这堵仓庫外墙成为长沙包储业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开福区通泰街办事处二零零五年十一月</p> 湖南时务学堂旧址<br>  时务学堂旧址位于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三贵街与中山路交汇处,今天倪庐所在地。<br>  时务学堂诞生于清末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与著名维新人士熊希龄、谭嗣同在小东街(今中山西路)刘权之故宅创办时务学堂,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学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培养了蔡锷、林圭、范源濂、杨树达等出类拔萃的人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里还是湖南最早的近代报刊、维新派舆论阵地《湘报》的创始地。1898年,受戊戌政变影响,时务学堂被迫停办。1922年,梁启超重游故地时题下"时务学堂故址"。2014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设立于此。 <div>  天倪庐,原为清代湖南第一位殿阁大学士刘权宅邸,后为益阳进士周桂午(周谷城叔祖父)府第,周将房屋改造成三进四合院式公馆。1897年维新运动其间,熊希龄等开明士绅倡议设立湖南时务学堂,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及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人士的全力支持。巡抚随即宣布“本年开办,择期开学”,并拟在北门外侯家垅兴建校舍。在校舍未建成之前,熊希龄从同榜进士周桂午手中租得刘权之旧邸权作校舍。学堂停后原校舍屋归原主,租予湘潭人言清华,办起了“泰豫旅馆”。1922年梁启超应湖南省长赵恒惕之邀来湘讲学,专程去寻访时务学堂故址,提笔写下了“时务学堂故址 二十六年前讲学处民国壬戌八月重游泐记 梁启超”。被言老板装裱悬挂于中堂。抗日战争爆发后言老板将梁书带到湘潭老家。1938年,时务学堂所有建筑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爱国民主人士陈云章购得此处地皮,建筑中原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楼房,所建私宅以其父著名经史学家,国学大师陈鼎忠之字,命名为"天倪庐"。</div> <h5 class="ql-block">  陈云章(1911-2004),湖南益阳人,著名学者陈天倪之子。早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后创办职业教育,开办中原建筑公司等。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为湖南大学教授。建筑物所在地原为清末时务学堂故址,1946年陈云章在此建造公馆。建筑物坐西朝东,平面呈三合院布局,占地面积403.09平方米由住宅楼、祠堂、院落等部分组成。祠堂正门上书"天倪住宅楼与祠堂间建有碑刻墙,立有梁启超手书"时务学址"、李肖聃所书"时务学堂题记"、李况松"题跋"等4块碑刻。该建筑对研究陈云章生平活动及长沙地区的公馆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h5><h5> 「 陈陈云章与泰豫旅馆言老板的儿子言泽坤是湖大预科同学,以40石米从同学手中买下梁启超墨宝。后又请老师李肖聘及衡阳李况松题写了碑记。」</h5> <p class="ql-block">时务学堂旧址</p><p class="ql-block"> 湖南时务学堂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学堂,诞生于清末维新变法运动中,由湖南省政当局和维新人士共同举办和运作,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李维格分任中、西文总教习,谭嗣同、唐才常等为教习。1897年11月29日正式开办,1898年戊戌政变后停办,前后肄业学生120余人。"时务以短促的寿命,却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毛泽东语),林圭、蔡锷、范源濂、杨树达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堂对近代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转型,均起到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所在地系原时务学堂后部,现为陈氏后人居住。2014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设立于此。</p> 藩城堤巷 藩城堤原是明吉王府西城墙一段,又名王城堤、紫金堤。由于这一段城墙兼有明吉藩府的防洪堤作用,故称藩城堤。此地又是明潭王(朱梓)府的所在地,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潭王府“今改万寿宫,旁建仓,外为民居,士人尚名藩城堤”。2018年,定为历史步道,这一带民房多系吊脚楼。 从石栏杆巷至吉祥巷仍是原市井街巷模样,路面宽5米左右。那些低矮的房屋门面,除有传统冷作店外,还增加鞋店、时装厂、理发店、小超市、菜店、肉店等,及很少的住房。 <p class="ql-block">藩城堤巷117</p><p class="ql-block">刘记冷作店</p> 中山亭原为清朝中后期建筑,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当时的清提督衙门府,中山亭位置驻扎着保卫衙门府的“先锋卫士营”,叫作先锋厅。1930年新建中山路,与先锋厅主楼相连建起了附属钟楼,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此建筑正式命名为中山亭。中山亭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四向各装有标准时钟。2002年初,黄兴北路拓宽改造,长沙市人民政府将中山亭保留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2006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2-2013年,又一次“修旧如旧”,恢复原中山亭二层的结构,将楼梯起步恢复到与始建时的位置一致。这次提质改造最大的亮点是在中山亭的正前门外新立了一座孙中山铜像。 铜像高4.2米,出自湖北雕塑家潘校辉之手,不同于大多数“一手拿着礼帽、另一手拄着文明杖”的孙中山铜像,这座铜像手中的礼帽换成了《建国方略》。中山亭外墙上的“中山亭”三字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题写。 又一村西临中山亭,在长沙市青少年宫内,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湖南巡抚蒋溥扩建巡抚署园林时取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命名。 <p class="ql-block">  该地现存清代园林建筑群,包括双清亭、丰乐亭和澄湘亭,三亭依山势呈倒品字形布局,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p> 清·湖南巡抚衙门故址<br>  清代湖南巡抚衙门故址即今青少年宫。康熙三年(1664年)偏沅巡抚(后改湖南巡抚)移驻长沙后,在此兴建。湖南巡抚衙门有东、西辕门,东辕门即今青少年宫大门处,西辕门面对今中山亭。东辕门内殿堂层层递进,共有房屋数百间。后有花园,乾隆年间,取名“又一村”。乾隆帝曾为之题诗,刻碑立于院内。后又陆续修建了双清亭、丰乐亭、澄湘亭,成为宏大的官署园林建筑群。1898年1月,熊希龄、谭嗣同等创办的著名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即设于衙门内的孝廉堂。民國建立后曾为省都督府,1931年改建为民众俱乐部,后又改建为中山公园。<br><div align="right">长沙市人民政府立<br></div><div align="right">二〇〇六年七月</div> <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賜蒋溥巡抚湖南</p><div align="center">简畀罗英俊,咨时切治安。江湖襟带地,风俗易移难。<br></div><div align="center">谷贱筹农苦,棉轻虑岁寒。承流敷渥泽,应共洞庭宽。</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御筆</div>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p><p class="ql-block">(仿制件)</p><p class="ql-block"> 长沙市青少年宫原为清代湖南巡抚衙门。此地明代为吉藩四将军府。署前坪因驻有先锋卫队,后人习称为"先锋厅"。清乾隆年间,湖南巡抚蒋溥(1708年﹣1761年)扩建巡抚衙门园林,取名"又一村",乾隆皇帝題诗"賜蒋溥巡抚湖南",刻碑立于院内。2025年2月原碑移交长沙市博物馆收藏,重刻此碑。</p> <p class="ql-block">又一村组亭</p><p class="ql-block">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又一村组亭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市青少年宫。又一村原为清代湖南巡抚蒋溥的宫署园林,以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而名。组亭由三座排列呈品字布局的小亭组成,丰乐亭居中,双清亭坐南,澄湘亭居北,先后于乾隆十三年(1748)、十六年(1751)、道光十一年(1831)由湖南巡抚开泰、范明绶、吴荣光所建。三亭曾毁于战火。20世纪30年代,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主持重修。200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了全面维修。</p><p class="ql-block"> 保护范围:以亭基处四向各至10米处</p><p class="ql-block"> 建设控制地带:各亭四向各自保护范围</p> <p class="ql-block">  又一村组亭原为清代湖南巡抚衙门内的园林小景建筑。清乾隆十三年(1748)至清道光十一年(1831)间,湖南巡抚开泰、范时绶、吴荣光陆续建造双清亭、丰乐亭和澄湘亭,1930年毁于战火。1931年湖南省主席何健主持修复了丰乐亭,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复双清亭和澄湘亭。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呈倒"品"字形布局,丰乐亭居中,双清亭和澄湘亭分列两侧,总占地面积907平方米,建筑面积213平方米。该建筑群对研究清代湖南巡抚衙门故址变迁及清代亭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7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p> 位于北边高台上的是澄湘亭。 单檐,六角攒尖顶。 檐角高挑 亭内正中绘龙凤呈祥,六边环以二龙戏珠图案。 居中者为丰乐亭 丰乐亭为正方形。 重檐,绿琉璃瓦覆顶。亭顶饰有四只鱼龙吻兽。 亭内由12根朱红木柱支撑,外面是12根花岗石柱。 亭内顶部绘仙鹤朝阳,环绕四周的是花鸟图案和杜甫、刘禹锡等人诗词。 1 乡 南边高台上是双清亭。 <p class="ql-block">  双清亭为长方型。单檐,歇山顶。</p> 亭内顶部绘有麒麟图,顶檐下挂壁装饰凤鸟。 <p class="ql-block">长沙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丰乐亭</p><p class="ql-block">双清亭</p><p class="ql-block">澄湘亭</p> “贡院巡道街宽一丈一尺” <p class="ql-block">巡道街贡院外墙</p><p class="ql-block">近现代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长沙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零零二年九月九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教育会坪故址</p><p class="ql-block"> 教育会坪系清代贡院之一部分,故址为今省农业厅内大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度除,貢院改设湖潮南督学署。一九零七年,谭延闿等人在此创建教育会,因前有一宽广空坪,两側砌有围栏,中有戏台一座,习称教育会坪。民国时期,教育会坪是湖南省会人民举行重要集会的场所。一九ニ二年长沙人カ车工人集会,一九二七年湖南农工商各界十万人示成大会,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湖南各界反日示威大会等均在此举行。一九三八年“文夕”大火后,是省救济委員会发放救济金的地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湖南贡院旧址</p><p class="ql-block"> 清代湖南贡院为湖南省举行乡试的考场,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故址在今南起中山路、北至营盘路、东自蔡锷路、西止賜闲湖的范围之内。贡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号舍八千五百间。号舍以十间为一弄,形如长巷,每间約深一点四米,宽一米,高二点二米。今尚存巡道街一侧高达三米的青砖围墙和一对石狮。石狮今迁岳麓公园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中山纪念堂故址</p><h5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长沙市人民政府立</h5><h5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二〇〇六年十一月</h5><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堂系1927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建,故址在今教育街省农业厅内。建筑面积2434平方米,正面为仿罗奥尼克式的花岗石柱廊,门窗套均由花岗石精雕细刻而成,为20世纪初期湖南花岗石建筑精品。1930年为战大所毁,1932年重修,基本恢复原貌。抗日战争初期,曾为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驻地,抗战胜利后成为湖南省政府大礼堂。1949年8月1日,程潜、陈明仁将军在此宣告湖南和导起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后,一度为湖内省人民政府。</p> 赐闲湖故址<br><div>长沙市人民政府立</div><div> 赐闲湖,南起五堆子,北止营盘路。原为明代园林。据清《湖广通志》载:"明湖广督学颜鲸,退居长沙城北,吉藩赐以园地、名赐闲湖。建有亭台桥榭"。清代贡院紧邻该湖,逢入闹之日,主考官率各官在湖旁举行祭池仪式。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贡院扩建号舍,湖被填平。今故址处尚存"赐闲湖古井"石碑及古井遗迹。传说三国时蜀将关羽攻打吴国长沙,长沙太守韩玄责怪老将黄忠战斗不力,要将黄忠斩首。部将魏延救出黄忠。追刺韩玄于此。"刺韩"、"赐闲",长沙方言同音,故又名"刺韩湖"。</div> 古井亭廊,二〇〇五年实施长沙市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时仿建。 古井井口内壁及十余米青砖矮墙系明代园林赐闲湖遗迹 古井井壁 <p class="ql-block">  墙上"赐闲湖古井"石碑为清代嵌刻。</p> 赐闲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巡胡尧臣劾典楧抗旨、矫敕、僭拟、淫虐十大罪。帝震怒,废王为庶人,锢之高墙,没其资,削世封。两河人鼓舞相庆。景王之国,越界夺民产为庄田,鲸执治其爪牙。魏国公侵民产,假钦赐名树碑为界。鲸仆其碑,戍其人。…改督畿辅学政。大兴知县高世儒奉诏核逃役,都督朱希孝以勾军劾之,下部议。鲸劾希孝乱法,言“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錦衣。”帝怒,责鲸诋诬勋臣,贬安仁典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隆庆元年,历湖广提学副使。以试思贡生失张居正指,降山东参议。改行太仆少卿。都御史海瑞荐鲸异才,不报。鲸按河南时,黜新郑知县,其人高拱所庇也。在湖广,王篆欲祀其父乡贤,执不许。至是,拱掌吏部,篆为考功,遂以不谨落鲸取。万历中,给事中邹元标、御史饶位交章荐之,报寝。……仅以湖广副使致仕。中外论荐十余疏,不果用。</span></p> 五堆子巷17号 <p class="ql-block">湖南贡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场—湖南贡院</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场方法</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场程序</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场条规</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后授官</p> <p class="ql-block">南闱放榜</p> <p class="ql-block">鹿鸣宴</p> <h5>  近代中国洋合运动著名思想家郭嵩焘(一八一八至一八九一年)。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长沙府湘阴人,道光进士。曾署广东巡抚。一八七六年远渡重洋出任zhu 英国公使。一八七八年兼驻法国公使。是中国第一任常驻法国公使。</h5><h5>郭嵩涛在国内早有“学问文章、世之凤麟”之美誉。为湘希経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国外考察西方政教文化后,积极向国内介绍西方文明,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因而遭到守旧派的攻击。于ー八七九年辞职回湘。后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思賢讲舍,著有《养知书屋詩文集》《使西紀程》等。</h5><h5> 郭嵩涛故居在长沙有两处,一处为养知书屋,位于六堆子,建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另一处为玉池别墅,位于寿星街。</h5> <div>近现代保护建筑“原省政府大门”</div><div><br></div> <div>原省政府大门</div><div> 近现代保护建筑。</div> <p class="ql-block">水风古井</p><h5> 现为地名。位于蔡锷北路南一段,南起中山路,北至局关祠。旧时又称“羊风拐角”,是长沙十大市场之一。水风井三字是对《易经》中井拆析,即有水有风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水与风构成井。也有传说水风井又名“水丰井”,原有五口水井,水源充足,故名水丰井,因繁体字豐难于书写,简化为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