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昵称:空心木头</font><div><font color="#167efb">美篇号:22900783</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文字:抒情散文</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图片:手机拍摄</font></div> 中国剪纸,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的名作。酷爱剪纸艺术的我,多次研讨古今名作,对清明上河图情有独钟。<div> 使用剪纸艺术创作和剪刻清明上河图,不仅是指尖上的艺术,而且工艺繁杂,细节处理颇有难度,要做到独具匠心,真的不容易。好在我耐心琢磨,终于剪刻了不少局部的清明上河图。</div> 指尖捻起的红纸,在剪刀开合间渐渐有了北宋的风致。本是平面的绢本长卷,经剪纸艺人的巧思,以及我花了不少日子的苦思冥想,细心剪刻,竟从剪纸的线条里生出了立体的烟火气。<br> 那汴河上的漕船不再是墨色的轮廓,而是被剪出了船板的纹理,仿佛指尖一碰,就能听见水波拍击船身的轻响。桥上的行人各有姿态,有的袖手闲谈,有的挑担赶路,剪纸的镂空处成了风的通道,吹得衣袂似要翩然起舞。连街角的酒旗都带着弧度,红纸的厚重被剪得轻盈,宛若真的在汴京城的春风里招展。<br> 最妙的是虹桥下的繁忙,剪纸艺人用细密的锯齿纹表现船帆的褶皱,用圆润的弧线勾勒拱桥的轮廓,原本静止的画面,因剪刀落下的深浅、疏密,有了动态的层次。你看那船夫俯身拉纤的力道,看那商贩叫卖时扬起的手臂,都藏在剪纸的镂空与实色之间,比笔墨更添了几分可触的温度。<br> 这哪里是剪刻一幅北宋张择端的名画,分明是用指尖打捞起千年前的清明。当最后一刀落下,汴河的波光、市井的喧嚣,都凝在了这薄薄的剪纸上,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最鲜活的北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