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寻荞记

泉水

<p class="ql-block">  八月是荞麦花的主场,这天,我们庄三位摄影爱好者赶上头班公交,到百米大道与等候多时的朋友汇合,一同乘车前往“荞麦花都”定边。</p> <p class="ql-block">  两小时后进入定边地界,丘陵沟壑的地形悄然隐去,视野骤然开阔,天上的云朵近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想来该是到了蒙古高原的边缘。从杨井收费站下高速,行驶在乡际公路上,路两旁的糜子、玉米绿油油的,被高原风轻轻拂过,便羞涩地垂下了头。瞧这长势,今年定是个丰收年。</p> <p class="ql-block">  都说好事多磨。虽说我们都是“老寻荞人”,可几人多少有点路盲,又没记准具体地址,绕着几道山梁转了好几圈,才终于到了张山村。遗憾的是,今年这里没种大片荞麦,只零星散落着几小块荞麦田,想拍“花海”是没指望了。好在远处层叠的梯田,在云海缝隙漏下的光影里明暗交错,也是难得的景致;小片的荞麦花被五六级风吹得翻涌,像细碎的海浪,倒适合拍几段灵动的视频。这么一来,也算没白来张山一趟。</p> <p class="ql-block">  下午到了付洼村,眼前的景象瞬间让人眼前一亮:大片荞麦地连绵铺开,汇成一片粉色花海。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涟漪,温柔得像一场梦。站在田埂上望去,荞麦花与云朵相映成趣,开得密密麻麻,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件缀满星星的纱衣。我们被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勾得灵感迸发,“长枪短炮”齐上阵,能用上的设备全调动起来——站在高处拍全景,趴在地上拍蓝天映衬下的荞麦花,非要用镜头把这份朴素的温柔与雪海般的梦幻,全装进相机才肯罢休,直到天色渐暗才收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食宿订在“好客农家乐”,到的时候老板没在家,可大门、客房门全敞开着,让人忍不住惊叹这“夜不闭户”的淳朴风气。已是晚上八九点,老板还没回,打电话才知他去了银川,正在返程路上。听说我们还没吃饭,他笑着说厨房有早上蒸好的酸菜尖儿、油糕,让我们自己动手热来吃。朋友虽曾是资深的领导,却没有半点架子,挽起袖子亲手拌了碟青柿子、炒了盘鸡蛋,又煮了盆拌汤。饭菜不算丰盛,可每一口都满是家乡的味道,吃得人心头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夜里睡在农家大炕上,比席梦思踏实舒服多了。高原的风在窗外呼呼作响,劲头足得像要“卷我屋上三重茅”。我心里惦记着第二天的拍摄,怕天气不好,不到五点就爬起来去院子里查看——风小了,天也放晴了,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不到六点,我们已到村东的开阔地,把三脚架架在荞麦地前。对面山梁上立着一排风车,远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大家都屏息静候,等着那轮红日喷薄而出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上午,付老板的三个女儿从银川、定边等地开车回来。我们这才知道,付老板是位有远见、爱琢磨的农民企业家,开农家乐多年,在周边小有名气,延安等地的摄影爱好者都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昨天他去银川,是专门采购旗袍和陕北特色服饰——原来他又有了新想法,要置办一批衣服供游客租借拍照。女儿们回来,就是帮忙试穿服装、拍宣传照的。不得不佩服老板的精明,我们反倒成了他的“免费摄影师”;当然,这些灵秀的陕北姑娘,也成了我们镜头下最好的“免费模特”。</p> <p class="ql-block">  这一上午又忙得脚不沾地:姑娘们穿着花肚兜在荞麦花海里拍陕北风照片,换上旗袍又拍起中国风大片,无人机也在空中盘旋,捕捉着花海与人文交融的美景。直到太阳升到头顶,我们才结束了当天的采风,满载着照片与回忆,为这场定边寻荞之旅添上了圆满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