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广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于1931年在孙中山当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总统府旧址上建造了中山纪念堂,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动工,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1月落成,总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会堂四周平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和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1945年9月16日10时,广东地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当天,中山纪念堂入门处挂出了‘驱除敌虏’‘重整河山’的对联,以及象征胜利的V字标志。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官田中久一神情沮丧地走进中山纪念堂。 在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举行了广东地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国军人面前,日军代表低下不可一世的高傲头颅,在向受降官鞠躬致敬后,田中久一恭恭敬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标志着广东地区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作为广州的地标建筑,中山纪念堂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振兴中华”是他的毕生追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纪念堂见证了中华民族受侵略的屈辱历史,也成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之地,见证了抗战胜利的荣光。<div> 80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眼前的中山纪念堂芳草萋萋、风景如画,一派祥和。 <div> 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的南面是南门楼,采用三开间,明间高大突出,单檐歇山顶;两侧较低,单檐庑殿顶,是蓝色琉璃瓦、土黄色砖砌墙体的圆拱门门坊。</div></div> 进入门坊后可见开阔优美的草坪和庭院。 纪念堂主体建筑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含四周平台),堂高48.63米,南北纵深72.65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 中山纪念堂正立面(即南立面),出七开间朱红色柱廊,有内外两层圆柱,形成入口的外延空间序列。 沿着孙中山铜像往正门走,登上两段台阶,这两段台阶的级数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大堂正门摆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大幅照片 进入大堂后可见: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全由隐蔽在墙壁间的八根大柱支撑,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 堂内以蓝白红三色为主色调,青色彩绘、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白色穹顶象征白日,红色门窗柱子象征满地红,“青天白日满地红”是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选择的国旗,寓意“光明正照”,“自由、平等、博爱”代表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设计师吕彦直运用建筑力学结构原理,将四根大柱置于四周墙壁中,用以支撑四个跨度各30米左右的钢桁架,使之整体仿佛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 设计及竣工时设有约5000个座位,经多次维修更新,现有3238个座位。 屋顶采光玻璃与遍布墙体四围的玻璃门窗,使堂内既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又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折射,阳光变得更加明亮柔和。 中山纪念堂内、外立面栱眼壁图案都仿钟型图案,立面上沿用栱眼壁的通风采光功能,一实一虚,间隔做成通透式,堂内勒脚亦采用钟铎纹样。 梁柱间的垂花柱美轮美奂,凸显南方建筑特色。 观众席分为两层沿南北中轴线呈弧形对称分布 堂内的一、二楼有十六个门洞(一楼10个,二楼6个),采光通透,进出方便。 大礼堂的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23军司令田中久一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向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司令签署投降书的。 舞台灯光适应各类演出需要 2015年9月16日在中山纪念堂里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艺演出《东纵战旗红》 201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在此演出。 舞台西侧有一个贵宾室。<div> 2015年9月16日这里曾经接待过多名抗战老兵。</div> 纪念堂一楼走廊的天花 纪念堂一楼走廊的地毯 室内栏杆以清式钩栏为主 栏杆新旧有别,款式相同。 在二楼窗户看纪念堂正门及孙中山雕塑背影 二楼的走廊 主体建筑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组三扇梯极状的格心窗,不仅使格心窗与楼梯形状结合,而且增加了立面节奏的韵律感和灵活性。 门窗的设计注重实用和美观 透过窗户可见二楼的梁柱 东西两侧立面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立面开间不等宽的特点,减去了外廊空间,为五开间柱列,主次分明,以突出正立面和大堂入口效果。(主体建筑东侧) 中山纪念堂属于八角形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西侧) <div> 建筑的四面为四个重檐歇山抱厦,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主体建筑东北角)</div> 纪念堂飞檐飘卷,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 中山纪念堂正面上下檐间,高悬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的匾额,意即“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纪念堂屋顶的脊兽借鉴了岭南民居屋脊上的博古纹等式样,代替象征皇权的龙吻以及寓意神话色彩的脊兽等图案。 八角顶及各重檐翘角的风铎,呼应斗栱间的钟形栱眼壁,像醒世警钟一样不断提醒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屋檐下伸出的椽子端部作卐(万字符)装饰,寓意吉祥、祝福、和谐。 悬鱼是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的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古人将“悬鱼”一词视为官吏廉洁的代名词。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金顶表面由36166张法国产金色马赛克镶砌。 主体建筑的每一根圆柱上都有以“¥”为图案的柱头饰,令人联想到广州五羊献(衔)穗的美丽传说,表达了“羊城的中山纪念堂”和“羊城人民对孙中山的永远怀念之情”。 独具特色的雀替。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院内灯柱上部灯箱仿庑殿顶,四面嵌入透明玻璃,柱身漆成朱红色,与纪念堂外檐柱相统一。 古典形制的灯柱为纪念堂外公共空间提供了全覆盖的照明系统。 <div> 中山纪念堂以南北重檐歇山和东西单檐抱厦式样,拥簇着中央八角攒尖琉璃瓦尖顶,三层飞檐出翘,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式屋顶,层次分明,庄重大方(主体建筑东北侧)。<br></div> 与纪念堂主体建筑其他墙体外观不太一样的东北角后墙,是1938年6月被日军飞机轰炸留下的证据,即燃烧弹爆炸后,弹片穿透该处墙体所留下的弹痕。 纪念堂内古树林立,东北角有一棵350多年的古木棉,是广州市最古老的木棉树,被称为木棉王。 建于1931年的云鹤华表,位于纪念堂南门大草坪的东西两侧,因柱头雕刻着云鹤图案而得名。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院内北面东、西侧各有一座附楼,原作为办公房和工人房,后将西附楼改为展示用的陈列馆,东附楼为办公用的管理处。(上图为西附楼) 夜幕降临 晚霞中的纪念堂,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纪念堂堂体呈山字造型,暗喻孙中山的个人品格和革命事业如山一般巍然屹立。 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铜像。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的水泥镀铜雕像,1998年中山纪念堂进行大修时,这尊雕像改用铜材铸造,高5.5米,重3.9吨。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 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大礼堂正门外廊的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 月光下的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 从五十年代初至1988年,人民政府曾七次拨专款对纪念堂的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其中1963年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1998年广州市政府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 2017年12月全球财富论坛在中山纪念堂召开 2021年2月左右,铁栅栏上安装了照明灯。 虽然栅栏上的灯饰晚间并不常亮,但亮起来却是极有特色的。 栅栏柱顶的琉璃瓦在灯光下透着高贵的宝蓝色。 园内的植物长出栅栏外,仿若一幅油画。 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启动了25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作,2024年7月26日,历时372天的中山纪念堂屋面修缮工程竣工。 节日的夜晚纪念堂的灯光 吾辈虽未曾经历过战争,但深知今天的安宁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只有珍惜这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守护并建设好前辈们舍命打下的江山,才有勇气面对先烈们说:“今日中国,如你所愿” 以此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