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田县山口镇泗洲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式建筑。飞檐翘角,色彩鲜艳,门前有石狮子守卫,两侧红柱上雕刻着精美图案。门口摆放着花篮,阳光洒在屋顶的黑瓦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庙宇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据传,泗洲堂的由来,与一位驮屋太公林茂时有关。1757年夏天,连降三天大雨,河水暴涨。太公林茂时清晨到下殿潭捡拾水中的垃圾,只见潭中洄水直转,一具光头少年和尚的尸体双手合十,端坐水中随水旋转,既不翻也不沉更不靠岸。太公惊奇不已,用竹杆想将他挑出旋涡,却始终无法成功。最终,太公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将少年和尚救起。虽已断气,但胸口尚有微热,太公忙将他放在牛背上压水,竟奇迹般地让少年吐出污水,慢慢缓过气来。只见他双手隐约现出“泗洲”二字。太公将少年抱回家中,悉心照料,月余后少年恢复健康,拜别太公回福建寺庙修行。</p> <p class="ql-block">十年后,1767年,少年和尚已长大成人,带着金银厚礼回到谷口(今山口镇)报恩。他与太公一同来到白象岩潭边(今下殿潭),对太公说:“此地是白象吉地,象背立佛吉祥无边,象鼻入水润全村,我愿在此化缘修庙供佛修行,普渡众生,孝敬太公。”太公听后十分高兴,但推辞不受厚礼,最终将金钱捐出,助其修建泗洲堂。三年后,白象岩背建起泗洲堂,塑佛开光,香火鼎盛,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少年和尚一生在泗洲堂念经带徒说佛,为民治病解困普渡众生,圆寂后肉身不腐,合缸葬于堂后山。</p> <p class="ql-block">泗洲堂历经多次重修,1919年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乡里人捐资重修,画栋雕梁,焕然一新。1966年文革期间,佛像被毁,直到1977年恢复信仰自由后才重新修建。2019年又因大火受损,至2023年才修复完整。但无论历经多少风雨,泗洲堂的佛像始终由驮屋后裔塑立修理,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泗洲堂,依旧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清澈的河流从门前流过,河水碧绿,两岸山丘绿意盎然。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天空湛蓝,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庙宇,依旧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那段关于恩情与信仰的传奇故事。</p>